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及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双季稻吸收利用氮、磷、钾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不同、磷钾投入量相同条件下的双季稻产量、双季稻氮、磷、钾积累量、双季稻氮、磷、钾素利用效率及磷钾吸收利用与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季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早稻0~105 kg/hm~2,晚稻0~146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施氮条件下,早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75%N(105 kg/hm~2),比CK(不施化肥)增产58.1%;晚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0%N(146 kg/hm~2)处理,比CK增产67.6%。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早、晚稻稻谷氮、磷、钾积累量均以100%N处理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增加双季稻产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双季稻的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效应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双季稻施氮量为105~146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氮肥与钾肥互作对龙粳31营养品质和食味评分的影响,为水稻的优质栽培提供合理的氮钾配施技术。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53.12 kg/hm~2、施钾量为0 kg/hm~2,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为9.37%;施氮量为0 kg/hm~2、施钾量为26.25 kg/hm~2,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为17.3%;施氮量为76.56 kg/hm~2、施钾量为0 kg/hm~2,食味评分最高,为83.05%。  相似文献   

3.
泸州烤烟养分管理的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田试验,以云烟87为材料,在四川泸州烟区开展了氮肥4水平、磷钾肥2个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烤烟生长、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株及各部位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累积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90 kg/hm~2时达最大值;氮、磷、钾养分对烟株干物质累积和分配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程度为磷氮钾;氮肥的偏生产力符合"报酬递减"规律,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施氮量在90 kg/hm~2时利用率最高;氮、磷、钾最大积累速率分别出现在移栽后71、59、69 d;最高产量施氮量为79.5 kg/hm~2,最高产量为1 969.4 kg/hm~2,最高经济效益施氮量为69.5 kg/hm~2,此时达到的产量为1 956.1 kg/hm~2。每生产100 kg干烟叶,最优施肥处理需要的氮、磷、钾纯养分量分别为5.1、0.9、8.1 kg。泸州烟区土壤养分含量很高,根据氮肥效应函数和当地烟叶均价,当地推荐施氮量为69.5~79.5 kg/hm~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钾肥用量对大蒜—棉花套作体系产量和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确定2季作物最佳钾肥施用量,为黄淮海平原大蒜—棉花套作地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于2013—2016年在山东省金乡县进行连续4年7季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CK(0kg/hm~2),K90(90kg/hm~2),K180(180kg/hm~2),K270(270kg/hm~2)4个不同施钾量(K_2O)处理。大蒜和棉花单季施钾量相同(K_2O 0,90,180,270kg/hm~2),各处理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一致。分析不同施钾量对大蒜、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明确不同施钾量对棉花收获后0—100cm土层速效钾含量和0—20cm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钾处理棉花显著增产18.4%~72.7%,皮棉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K270与K180处理皮棉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显著;施钾显著提高了棉花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对衣分含量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不同施钾处理大蒜蒜薹显著增产10.1%~64.2%,鳞茎显著增产8.7%~93.3%。2016年K270处理蒜薹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产6.6%~64.8%,鳞茎显著增产32.5%~93.3%。大蒜经济效益以K270处理最高。增加钾肥施用量显著提高了棉花收获后0—20cm土壤速效钾含量,但各处理60—100cm土层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经过4年7季施肥后,K90,K180,K270处理较CK不同程度提高了0—20cm土壤水溶性钾(13.6,20.1,26.1mg/kg)、非特殊吸附钾(10.4,19.6,53.4mg/kg)、非交换性钾(34.3,53.9,140.1mg/kg)和全钾含量,提高了水溶性钾和非特殊吸附钾的比例。综合土壤环境因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建议该大蒜—棉花套作区棉花施钾量为K_2O 180kg/hm~2、大蒜施钾量为K_2O 270kg/hm~2。  相似文献   

5.
钾肥用量对麦棉两熟制作物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本试验旨在明确施钾量对麦棉两熟制作物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确定周年两季作物最高产量与经济最佳钾肥施用量,为黄淮海平原麦棉两熟制地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08 2009年分别在黄淮海平原黄淮亚区的商丘市和黄海亚区的内黄县进行,采用麦棉两季田间定位试验,两季施钾总量设置5个水平(K2O 0、105、210、315、420 kg/hm2),其中小麦和棉花的单季施钾量各占总量的50%(即K2O 0、52.5、105、157.5、210 kg/hm2),各处理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一致。分析不同施钾量的麦、棉产量及构成因素、两季产值与效益及钾肥利用率的差异;建立麦、棉钾肥效应方程,计算麦、棉两季最高产量及经济最佳施钾量。【结果】1)与对照(K2O 0 kg/hm2)相比,商丘市和内黄县试验点4个施钾处理的小麦子粒产量显著提高,分别增产6.6%9.8%和7.2%8.9%,以施钾105 kg/hm2的产量最高,但4个施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钾可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施钾对小麦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商丘和内黄试点小麦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75.7 kg/hm2和63.9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43.2 kg/hm2和111.6 kg/hm2。2)与对照(K2O 0 kg/hm2)相比,商丘和内黄试验点4个施钾处理的棉花分别增产42.3%52.5%和10.9%15.6%,以施K2O 105 kg/hm2的产量最高,4个施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钾可显著提高棉花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商丘和内黄试点棉花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06.9 kg/hm2和111.3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13.2 kg/hm2和138.0 kg/hm2。3)施钾可显著提高麦棉两季总产值和效益,均以两季施钾210 kg/hm2的总产值和效益最高,但4个施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小麦和棉花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随施钾量的提高而增加,但施钾量超过这一范围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量趋于稳定。商丘试点小麦钾肥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内黄试点小麦钾肥利用率以施钾量105 kg/hm2最高,超过此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小麦、棉花的钾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麦棉两季钾肥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麦棉两季0 210 kg/hm2),小麦和棉花产量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超过这一范围产量出现下降或趋于稳定;两熟制小麦和棉花施钾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及棉花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小麦和棉花产量,但却降低了钾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施氮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径流损失及氮肥投入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巢湖流域小麦季氮肥投入阈值,在连续3年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2012—2014年)不同氮肥水平下(N0、N1、N2、N3、N4、N5分别为0,157.5,210.0,262.5,310.0,420.0kg/hm~2)小麦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残留量(0—20cm)及氮素径流流失;同时,利用回归方程模型对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产量,其中以N3处理增加的比例最大,为64.8%。利用二次函数分析,当施用氮肥超过290.9kg/hm~2时,小麦产量下降。(2)植株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实际施氮量为296.6kg/hm~2时,小麦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当施氮量为158.5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无机氮的残留量(0—20cm)和氮素的径流损失逐渐升高,但是在310.0kg/hm~2之前累积量无显著变化,当施氮量达到420.0kg/hm~2时,土壤中无机氮的残留量及氮素的径流流失变化明显,累积量平均达67.0kg/hm~2,流失量平均达8.3kg/hm~2。因此,施氮量过高时,会增加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径流损失的风险,对环境造成污染。结合巢湖地区土壤肥力条件,综合考虑试验施肥处理、施氮量对小麦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残留量(0—20cm)及氮素径流流失因素,提出适宜巢湖地区的氮肥投入阈值为157.5~262.5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3年田间试验,探索贵州黄壤坡耕地玉米-小麦间套作体系作物增产、环境友好的适宜氮肥施用量。本研究设置6个小麦氮肥用量(N 0、90、120、150、180和240 kg/hm~2)和6个玉米氮肥用量(N 0、146、195、244、293和39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结果表明:玉米在0~146.25 kg/hm~2的施氮量下,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提高而增加,超过146.25 kg/hm~2施氮量,籽粒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玉米在0~243.25kg/hm~2的施氮量下,植株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提高而增加,超过243.25 kg/hm~2的施氮量,植株氮素累积量呈下降的趋势。小麦在0~150 kg/hm~2的施氮量下,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提高而增加,超过150kg/hm~2施氮量,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呈下降的趋势。玉米-小麦间套作在0~236.25 kg/hm~2的施氮量下,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提高而增加,超过236.25 kg/hm~2施氮量,籽粒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玉米-小麦间套作在0~315 kg/hm~2的施氮量下,植株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提高而增加,超过315 kg/hm~2施氮量,植株氮素累积量呈下降的趋势。3年试验周期内氮素利用率较低,不超过25%;土壤中残留无机氮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以NO3--N为主,100 cm土体累积的NO3--N与周年施氮量呈正相关(R2=0.746 3)。N0、N1、N2、N3、N4、N5处理的0~100 cm土体累积无机氮分别为275.5、301.5、292.1、366.5、431.2、616.9 kg/hm~2,N0、N1、N2、N3、N4、N5处理的耕层土壤无机氮占100 cm土体内土壤无机氮的比例分别为18.1%、19.0%、27.3%、26.2%、33.9%、22.1%。耕层无机氮表聚效应较弱,而土体累积无机氮含量较高。当每年施氮量为225.6~264.6 kg/hm~2时,籽粒产量为3 784.8~3 888.2 kg/hm~2,NO3--N积累量在217.5~228.9 kg/hm~2,增施氮肥,有利于籽粒增产,土壤NO3--N积累量平均增速为0.29 kg/kg,是贵州黄壤坡耕地麦-玉间套作体系氮肥适宜施用量,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钾肥用量对加工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N 0、210、300、390kg/hm~24个水平,K_2O 0、135、225、315 kg/hm~24个水平,于成熟期测定各项品质指标、产量构成并分析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氮肥、钾肥对加工番茄均有显著增产作用,但钾肥的增产作用强度不如氮肥显著。氮、钾肥增产率范围分别为32.8%~51.4%,13.3%~23.0%。N、K肥均通过增加加工番茄单果重增加产量。施氮量390kg/hm2处理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较300 kg/hm~2处理显著降低10.85%和14.77%,较210 kg/hm~2低氮处理糖酸比显著下降36.04%。随施钾量的增加,番茄红素持续增加,315 kg/hm~2处理最大,为14.97 mg/100 g。增施钾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以提高8.81%~13.73%,糖酸比提高3.98%~30.68%。增施钾有利于降低脐腐病发生率,提高氮肥用量可使脐腐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别对施氮肥量、施钾肥量和产量的关系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到最高产量氮肥施用量为265.5 kg/hm~2,最高产量钾肥施用量为268.5 kg/hm2。确定合理的氮肥和钾肥的施肥量范围分别为254.1~265.5和225~230.2 kg/hm~2。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氮肥用量对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合理施用氮肥,在内蒙古中西部3个试验点开展了向日葵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个试验区施氮肥的产量反应均为:200 kg/hm~2150 kg/hm~2100 kg/hm~2300 kg/hm~2,推荐施氮量(200 kg/hm~2)的增产率为24.6%。氮肥用量与向日葵产量呈抛物线相关,施氮量为189.7~194.0 kg/hm~2时可获得向日葵最高产量,经济最佳施氮量应为148.5~157.4kg/hm~2。(2)百粒重、花盘直径和株高与向日葵产量达到显著相关。(3)随着植株生长发育,氮素逐渐向籽粒中转移,植株各器官氮素浓度依次为:籽实空盘叶茎;氮素吸收量:籽实茎空盘叶,施氮量为200 kg/hm~2的吸收量最高。(4)随着施氮量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在经济最佳施氮量150 kg/hm~2的情况下,内蒙古中西部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为34.7%,氮肥的农学效率为5.38 kg/kg,每生产100 kg向日葵籽实吸收氮素为4.57 kg。(5)施氮量与向日葵籽实的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实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经济最佳施氮量的情况下,籽实粗蛋白质产量和籽实粗脂肪产量均较高。从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量、经济效益来看,在内蒙古中西部氮素最佳投入量以1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硼、氮配施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叶柄环带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氮在棉花上,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在相同施氮量下,棉花叶柄环带出现率、株环带叶数和叶环带圈数均随施硼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硼量从0 kg/hm~2增至13.5 kg/hm~2时,叶片的氮、磷、硼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棉花的株高、分枝数、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均显著提高。施硼量从13.5 kg/hm~2增至27 kg/hm~2时,两个氮水平下的叶片磷、钾、硼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270 kg/hm~2氮水平下棉花叶片的氮含量、株高、铃重和铃数降低,产量没有变化,而在375 kg/hm~2氮水平下棉花叶片氮含量、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显著增加。对相同量硼处理,增施氮肥提高了棉花叶柄环带出现率、株环带叶数和叶环带圈数、叶片氮和叶绿素含量,而对叶片磷、钾、硼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施硼肥13.5 kg/hm~2,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棉花产量达到最高值3 592 kg/hm~2。说明湖北天门地区棉田适当增加硼肥的同时减少氮肥用量可有效缓解棉花缺硼症状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配施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部分"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紫云英性状指标、鲜草产量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株高、茎粗、分枝、根瘤数、单株重和鲜草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3.50%、42.34%、18.75%、18.18%、87.07%和33.2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9个施肥处理紫云英鲜草产量平均增产9 591.9 kg/hm2,提高了13.50%。处理7(N0P3K2)即高量磷和中量钾配施的鲜草产量最高,达到94 641.6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增产了33.22%。处理7对紫云英植株养分含量(N、P、K)的累积最大,与不施肥处理相比,N、P、K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6.53%、34.40%、24.47%。可见,增施磷钾肥是提高当前肥力水平下紫云英产量与植株养分累积的有效途径。合理施用N、P、K肥能明显促进紫云英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对翻压紫云英作绿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种植大省,明确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建立施肥配方图,对于当地小麦配方肥生产与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河南省按照地理条件划分为平原适宜区、稻麦轮作区、南部盆地区、中部丘陵区、西部山地区5个区域.本研究共收集了2829组小麦田间试验和83.71万组土壤养分数据(1247组"3...  相似文献   

13.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氮磷钾肥施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311-A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冬季施用氮、磷、钾对于工厂化育苗条件下茶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施肥与茶苗生长过程中株高变化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并且寻求出其最佳用量方案。当N=185.7 kg/hm2,P2O5=239.8 kg/hm2,K2O=0.0 kg/hm2,株高的最大增加量预计为8.3 cm。  相似文献   

14.
针对保山区域冬早大棚辣椒氮磷钾肥料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存在偏施氮肥、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的现象,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通过频率分析研究高产优化施肥组合方案。保山大棚辣椒氮磷钾肥料效应回归模型Y=38 180.4+19.865 7N+16.102 7P+16.150 1K+0.026 6NP+0.012 4NK-0.006 8PK-0.025 8N~2-0.038 5P~2-0.014 1K~2,目标产量大于53 000kg/hm~2的优化施肥组合方案为N 568.9~631.9 kg/hm~2,P_2O_5 242.7~321.3 kg/hm~2,K_2O 684.6~794.8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47∶1.23,与当地施肥量水平相比,温暖区氮肥用量平均降低36.3%,温热区氮肥用量平均降低23.1%。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大棚辣椒产量,氮肥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磷肥和钾肥效应达显著水平,效应排序为氮肥钾肥磷肥;氮磷和氮钾的交互效应为显著正效应,N用量在175~425 kg/hm~2时,辣椒产量随着P_2O_5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增幅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小,N用量在175~573.7 kg/hm~2时,钾肥效应趋势与磷肥一致,在高氮情况下,辣椒产量随着磷肥(或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对黄芩生长与有效成分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氮磷钾营养对黄芩生长动态、产量和有效成分累积的影响,为黄芩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通过大田试验,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310),定期采样,测定植株的生长指标、根中黄酮和黄芩苷的含量,计算产量,得到合理施肥量。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最有利于黄芩株高的生长;施磷肥可以促进黄芩根直径、根干重和产量的增加;磷钾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根冠比和经济系数;单施磷肥最有利于黄芩根中黄酮和黄芩苷的累积。综合考虑各因素,氮磷钾配施优于单施和两两配施,N1P3K3(N 53.13 kg/hm2、P2O5224.89kg/hm2、K2O 224.89 kg/hm2)和N3P3K1(N 149.93 kg/hm2、P2O5224.89 kg/hm2、K2O 79.70 kg/hm2)为较优的两个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膜下滴灌冬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分析马铃薯产量、经济与农学效益随氮肥用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冬马铃薯生产上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生育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逐渐延长,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和块茎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345 kg/hm~2施氮量时最高,且株高和大薯重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在0~420 kg/hm~2时对马铃薯出苗率影响不大,而施氮量达495 kg/hm~2时出苗率和块茎产量显著降低;施氮效益、施氮纯收入、氮肥产投比和农学效率在施氮量195~345 kg/hm~2时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345 kg/hm~2施氮量时逐渐下降,施氮量为495 kg/hm~2时显著降低。马铃薯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反应通过二次多项式模型分析得出,马铃薯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341.7、327.1 kg/hm~2,而最高产量与经济最佳产量二者相差不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冬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应该控制在270~327.1 kg/hm~2之间,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为肥料的合理施用与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玉米“3414”田间试验的处理1(N0P0K0)、处理2(N0P2K2)、处理4(N2P0K2)、处理6(N2P2K2)和处理8(N2P2K0),分别记为不施肥(CK)、不施氮(-N)、不施磷(-P)、氮磷钾配施(NPK)和不施钾(-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和产投比,比较增施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另外,分析不施肥处理(缺素处理)玉米产量与相应肥料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结果】不施肥条件下,当前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6 t/hm2和1.21×103 yuan/hm2。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其中以NPK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最高,平均分别为10.1 t/hm2和5.07×103 yuan/hm2,其后分别为-K处理(8.9 t/hm2、3.27×103 yuan/hm2)、-P处理(8.7 t/hm2、2.83×103 yuan/hm2)和-N处理(7.7 t/hm2、1.39×103 yuan/hm2)。在其他养分施用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可平均分别增产2.36 t/hm2(35.1%)、1.39 t/hm2(18.0%)和1.18 t/hm2(14.9%),平均施肥利润分别为3.68×103、2.24×103和1.80×103 yuan/hm2。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1.4 kg/kg N、32.8 kg/kg和34.7%,而增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4.3 kg/kg N、20.5 kg/kg P2O5和17.2 kg/kg K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61.1、146.4和142.4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4%、14.1%和11.9%。分析发现,氮磷钾肥配施(或某一肥料)的肥料贡献率随不施肥处理(或相应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且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模型,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减少对外源肥料的依赖。【结论】吉林省玉米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仍需重视氮肥管理以稳产增效,继续大力推广平衡适量施肥理念及相应技术,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促进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8.
以黑粒小麦‘漯珍一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棚下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漯珍一号’植株氮素吸收、转运、分配以及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黑小麦籽粒含氮量、蛋白质积累量随水分胁迫加剧而降低;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随施氮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低氮[N_1,150 kg(N)·hm~(-2)]条件下,随水分胁迫加剧,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升高,高氮[N_3,300 kg(N)·hm~(-2)]条件下,清蛋白、球蛋白含量升高,而醇溶蛋白含量降低。相同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65%,W_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5%~45%,W_3)条件下,籽粒氮素含量、籽粒中蛋白质的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占总氮素含量的比例下降;而充足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5%,W_1)时,中氮处理[N_2,240 kg(N)·hm~(-2)]籽粒蛋白质积累量最高,同时,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均达最大值,对籽粒的贡献率也较高。W_1处理时,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麦谷蛋白在N_2处理达最大值;而W_2、W_3处理情况下,N_2处理小麦中各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及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黑粒小麦氮代谢具有显著影响,施氮量过高或过低以及水分胁迫均不利于黑粒小麦氮代谢过程的有效进行,综合考虑,花后充足供水(W_1)与中等施氮水平(N_2)组合对黑粒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氮磷肥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豫西半干旱区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于2009—2010年度和2010—2011年度在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洛旱2号"小麦为材料,采用防雨棚池栽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量、施氮量和施磷量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施磷量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随施氮量的增加,淀粉各黏度参数呈增大趋势,施氮量为105 kg.hm 2时达最大值,之后增加施氮量各黏度参数又有所下降;黏度参数在施磷量为168 kg.hm 2时达最大值。在豫西半干旱生态条件下,灌水量对淀粉黏度参数影响不显著,但存在灌水量×施氮量的显著互作效应(P≤0.05或P≤0.01)。从不同水肥处理组合看,淀粉糊化特性以处理组合N105P168W217.5[施氮量105 kg(N).hm 2、施磷量168kg(P2O5).hm 2和全生育期灌水量217.5 mm]最优。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黏度参数与籽粒产量在2009—2010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在2010—2011年度相关不显著,说明产量与淀粉品质间存在着协同提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