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茶人楷模王正容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生 《贵州茶叶》2005,33(2):20-23
王正容先生是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是贵州乃至中国茶界公认的近代著名茶人,为贵州茶叶科学进步和茶叶生产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王正容先生是贵州省茶科所的老领导,又是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值先生逝世二周年之际,为缅怀他的业绩,笔者在整理贵州茶叶科技史和茶人风范之机,将王正容先生在贵州情结及动人故事,奉献给广大茶界,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2.
郑文佳,高级农艺师,199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同年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工作;1997年负责制茶研究室日常工作,1998年3月,任制茶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2年8月至今,任茶学研究室主任、制茶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3.
刘和发 《茶业通报》2011,(4):147-149
2榷茶贡茶(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 2.1榷茶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赵宋刚立国三年,太祖赵匡胤,诏于京(开封),建(福建建瓯)、汉(湖北汉阳)、蕲口(湖北蕲春)置榷货务,垄断茶、盐、香、药,禁私买茶,商人贩茶,须向京师纳钱买引票,凭票至榷货务取茶。榷茶制在唐代晚期即试行,遭到朝野反对,仅试行两个月而夭折。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是目前我省71个产茶縣市中茶園管理最好單位面積产量最高的一个市。1957年,全市3686畝生产茶園,共产龍井茶5601担。(其中头茶2233担,二茶1434担,三茶543担,四茶1391担)平均每畝产干茶151.95斤;比1952年,每畝产量112.84斤,提高34.66%比全省平均每畝产量56斤高出171.34%。  相似文献   

5.
正茶旅一体化,是以茶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动力、以旅游为内容、以一体化为目标、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经济链,是茶资源、茶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方式。贵州省在2013年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  相似文献   

6.
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鲜叶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我国利用茶叶也最早,据历史资料,商朝(约公元前16—11世纪)鲜叶晒干作贡品,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茶作祭品,春秋(公元前770—476年)茶作饭菜。战国(公元前475—221年)茶作药物,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茶为主要商品之一,西晋(公元265—316年)茶的鲜叶作羹饮,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鲜叶加工作饼茶,唐朝(公元618—907年)发明蒸青团茶,宋朝(公元960—1279年)发明蒸青  相似文献   

7.
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从八○年调整茶叶生产政策、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近几年我县茶叶产量每年以15%左右的幅度递增,收购计划连年超额完成,八二年收购实绩达40943担,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收购站点和评茶员分别从七四年十六个和十六人,到八二年已增加到三十个收购站点和三十三名评茶员。评茶人员已形成三个梯队:五十年代评茶员多已古稀高龄,除退休外,坚持工作者为数很少;六十年代评茶员是目前收购工作的主力军;七十年代的评茶员(包括实习评茶员)已挑起了评茶的重担和  相似文献   

8.
白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品,一种基本茶类,该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称,且该茶比绿茶有较长的保质期限。黎平县作为贵州省产茶大县,适度开发生产白茶类产品,这会对提高茶园茶青下树率,增加茶产品多样性,适应市场多样化,提高茶业主们应对市场风险和效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概括分为四个时期:一、制茶起源时期;二、制茶技术改革时期;三、制茶发展时期;四、制茶机械化时期。一、制茶起源时期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公元九六○年;自首先发现野生茶树一直至唐宋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由于光和热的作用,内质起了很大变化,可说为制茶的起源。到了魏朝(公元二二○年至二六四年)才制造饼茶烘干,饮用时候碾研冲泡。  相似文献   

10.
一、三茶的生产效益三茶的生产收益在全年占的比例低,据多年的统计,年平均头茶占73%,二茶约23%,三茶仅百分之几。这是因为三茶的产量低约为头茶的40~50%。加上毛茶的价格(以1983年为例),头茶每公斤为2.500日元。  相似文献   

11.
茶子孵芽法     
嵊县囘山公社茶場,是在1958年公社化后建成的。全县茶园面积1250亩,其中有一部分一年生的茶苗已長得一尺左右,生長健壯。茶苗能获得成活率高生長快,是与采取了茶籽孵芽法分不开的。1958年茶場从公社領来茶籽4000斤,不飽滿的茶籽,占着相当一部分,为适应发展新茶园的需要,达到发芽齐发芽率高,便采取用谷子孵芽法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一年春,开始了恢复仙人掌茶的研制工作。四年来,仙人掌茶多次被省、地茶叶科技部门和商业部门评定为地方名茶。现将几年来的研制工作,初步总结如下:一、关于仙人掌茶的发掘和考证仙人掌茶是地方传统制茶技术资源。发掘和考证仙人掌茶是很有意义的,第一、仙人掌茶的“诗并序”比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完成还略早,它记叙当时的茶叶的品质和制法详细,对研究我国茶叶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为恢复仙人掌茶的技术流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3—2021年英山国家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以英山茶叶为研究对象,选取长冲茶厂为观测区域,重点分析英山茗茶不同轮次茶生育期及产量因素指标变化特征,运用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探讨不同生育期气象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轮次茶的生育期持续时间为首轮茶>三轮茶>二轮茶。芽密度、平均百芽重和理论鲜叶产量均是三轮茶>二轮茶>首轮茶,实际鲜叶产量则是二轮茶>三轮茶>首轮茶。英山不同轮次茶关键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均为三轮茶>二轮茶>首轮茶,降水量为三轮茶>首轮茶>二轮茶,日照时数为二轮茶>首轮茶>三轮茶,雾日日数达到50%,满足茶树生长的适生条件。首轮茶的降水量、相对湿度、气温、日照时数随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二轮茶的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随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而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三轮茶的降水量和气温随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气温是影响茶叶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首要气象因子,其次是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而日照则起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消灭茶尺蠖     
杭州茶区经常为害茶树的有茶尺蠖,虽然每年为害程度不同,但对生产的威胁是很大的。1952年、1953年、1954年和1957年为害都比较严重,1957年受茶尺蠖为害平均损失12%,由于它生活周期短,繁殖迅速,为害很重。发生初期被害茶丛叶片边缘成缺刻,特别是新抽生的嫩叶被害较多,使鲜叶产量减低;严重被害的茶丛叶片全被食光,仅剩秃枝。在1-2个茶季内不能采茶。有的茶丛被害后不能再发芽,必须台刈才能恢复树势。所以凡被茶尺蠖严重力害的茶树,不仅被害当时产量减少,第二年产量均受  相似文献   

15.
地处皖南山区的泾县铜山公社麻岭生产队,这里丛山峻岭,适宜兴茶,盛产竹木柴炭茶。全队山场面积8251亩,141.5亩茶园。这里居住40户人家161人全靠竹木茶营生。过去重粮轻茶,自1970年以来茶叶产量徘徊在七千斤上下,1980年交售给国家只有2845斤,均价担茶141.55元。面对茶叶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该队于80年夏茶后,采用茶园分户管  相似文献   

16.
炒青綠茶(眉茶)佔浙江省外銷茶总量54.14%。为改進提高当前的生產技術,浙江省有关茶業單位組織成“浙江省綠茶初制研究组”。因溫州綠茶几年來進步很快,1955年外交苏結果,按出厂等級原級成交的估91.23%,級2.66%。品質列为全國外銷綠茶的首位。我们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茶叶诗词,具有五大特点: 一、源远流长:西晋文学家左思(约250~350年)便在他的《娇女诗》中写入了茶,“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该诗被茶神陆羽收集在他写的《茶经》之中,因此,《娇女诗》便成为祖国的第一首茶诗,距今已1700年。  相似文献   

18.
春夏茶超过去年全年产量今年力爭全年产量翻一翻武义县明山乡的412亩采叶茶园,1957年全年产茶44,630斤(干茶),平均亩产108.37斤,1958年春茶产53,264斤,平均亩产129.3斤,一季春茶超过去年全年产量。于潛县天目山第一高級社,1957年全年产茶180担,1958年产春茶230担,一季春茶  相似文献   

19.
一本省自1952年推廣擴大采摘夏秋茶以來,經过各茶区的努力,特别是在1955年和1956年兩年間的大力宣傳推廣,全省夏秋茶的產量有了顯著的增加。歷年來夏秋茶增產的比例,远远超过全省增產的比例。如果以1954年全省全年的茶叶產量为100,則1955年为93.37%(受冻減產),1956年为106.4%,而夏秋茶產量如果亦以1934年为100,則1955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决定换配1975年的全国第二套轧制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并更名为工夫红茶自然产生的碎片末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这表明,今后不再组织轧制茶出口,而碎片末茶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外销。这一重大变化,要求改善碎片末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