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考察生殖营养对后备母猪发情和受孕的影响,选择日龄、体况较一致的二元杂(长白×大白)后备母猪56头,随机分为3个组,母猪头数依次为25、25、6头。试验1组添加有机硒生殖营养750g/t饲料,试验2组添加纳米硒生殖营养750g/t饲料,第3组为空白对照组,在配种前饲喂20d。结果显示,在开始给药至用药结束后20d,试验1、2组已分别有19、15头后备母猪发情,发情率依次为76%和6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试验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1、2组后备母猪的发情多集中在给药第5天至给药后10d的这段时间,分别占各组发情母猪头数的89.5%和73.3%,其中给药后10d的母猪发情率最高。所有发情母猪均无返情病例出现。试验表明,生殖营养在促进后备母猪发情和受孕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输精时间间隔对异常发情母猪与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实验1选取健康且体况相近的1~5胎长大二元异常发情母猪210头,根据输精次数和输精间隔分为12 h组(发情立即配种,平均每间隔12 h输精1次,连续输精3次)和24 h组(发情立即输精,间隔24 h再输精1次),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头猪。实验2选取长大二元后备母猪390头,分为12 h组与24 h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5头猪。结果表明:后备母猪12 h组与24 h组间配种受胎率、配种分娩率、窝均总产仔数、窝均健仔数以及繁殖力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异常发情母猪12 h组的配种受胎率、配种分娩率以及繁殖力指数均高于24 h组(P<0.05)。经济效益分析发现,生产中后备母猪采用间隔24 h复配1次的配种模式,异常发情母猪应采用每间隔12 h复配1次连续配种3次的配种模式,按照上述配种模式,生产批次内每配种10头异常发情母猪,可额外增加5 376.3元的盈利。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类型母猪采用不同配种方式可增加猪场盈利。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新型公猪信息素对大龄后备母猪发情的影响,选取526头255日龄左右无初情期记录的二元回交后备母猪,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每天在鼻镜上喷新型公猪信息素4 mL,连喷21 d,21 d后还不发情的猪则并栏7 d应激,每天喷1次新型公猪信息素,每次4 mL;期间有发情表现的猪即可停止喷洒。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仅仅依靠人工查情,期间只要出现发情并且符合配种条件即可配种。分别统计每组的发情率,刺激-发情间隔。结果发现,在无初情期记录的大龄后备母猪.上每天喷4 mL新型公猪信息素,可显著提升后备母猪的发情比例(P<0.01),缩短刺激-发情的间隔(P<0.01)。由此得出,对大龄后备母猪使用新型公猪信息素28 d,可有效提升其发情率,缩短刺激-发情间隔。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胎次、体重相近、发情期相近空怀的长×大母猪60头,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试验日粮营养分低水平营养(日粮1)和高水平营养(日粮2);第1组在发情配种之日开始饲喂日粮1至分娩,第2组在配种之日开始饲喂日粮2至分娩,第3组配种之日连续30 d饲喂日粮1,而后经过7 d过渡期逐渐转为日粮2至分娩。分娩后所有母猪都饲喂哺乳日粮至断奶。结果表明:①第3组产仔数分别比1组、2组提高12.49%(P<0.05)和12.08%(P<0.05);②第3组产活仔数分别比1组、2组增加17.35%(P<0.05)和21.00%(P<0.05);③平均出生个体重以第2组最高,差异不显著;但28日龄断奶窝重则以第3组最高,分别比1组、2组提高41.06%(P<0.05)和21.50%(P<0.05)。④不同营养方式对母猪情期受胎率没有影响,但低营养水平可延长发情间隔(P>0.05)。前低后高营养方式使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和28日龄断奶窝重显著提高;不同营养方式对仔猪平均出生个体重、母猪的发情间隔及情期受胎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后备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包括疾病因素、营养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等,现将预防和治疗措施报道如下。1后备母猪不发情的预防合理饲养。对后备母猪而言,大栏成群饲养(每栏4~6头)比定位栏饲养要好,母猪间适当的争斗与爬跨能促进发情。但每栏母猪多于6头,则较为拥挤且导致打架频繁,不利于发情。若用定位栏饲养,应加强运动。利用公猪诱情。后备母猪满8月龄后应有计划地让其与结扎的试情公猪接触诱导发情,每天接触2次,每次15~20分钟。用不同公猪刺激比用同一公猪效果好。建立完善的发情档案。后备母猪在8月龄以后,需要每天到栏内用压背法结合外阴检查法…  相似文献   

6.
石旭东 《养猪》2003,(6):14-14
就现在普遍存在的青年母猪性成熟及经产母猪断奶后发情延迟现象,我们于2002年在本场,进行了公猪诱情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和经产母猪断奶后发情配种的影响试验。选择本场4月龄大约克后备母猪48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头,每组6个重复(栏),每个重复4头。两组后备母猪饲养于环境条件完全相同的不同后备猪舍中,试验组后备母猪达160日龄起每天以栏为单位与成年公猪同栏接触2次,每次15~20分钟,直至初情期到来。对照组后备母猪不接触公猪。选择本场体况、胎次相近大约克经产断奶母猪32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头,每组4个重复(栏),…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能量水平和来源对后备母猪体成分、初情日龄和发情表现的影响.选用(147±3)日龄、平均体重(59.0±4.2)kg的长白×大白(LY)杂交母猪54头,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能量水平,中能量水平参照NRC(1998)推荐量,低、高能量水平在此基础上减少和增加12.5%,每个能量水平下设2个能量来源,淀粉组和油脂组.母猪于第2情期的第19天屠宰.结果表明,高能组背膘厚、体脂含量、瘦肉含量和脂肪/瘦肉显著高于低能组(P<0.05),淀粉组与脂肪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率随能量水平增加而提高;各能量水平组间初情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而脂肪组初情期日龄比淀粉组提前12 d左右(P<0.05).体成分分析发现,背膘厚,体脂含量与发情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值分别为0.998和0.952,P<0.01),发情母猪背膘厚,体脂含量极显著高于乏情母猪(P<0.01).由以上结果可知,后备母猪饲喂高能量并添加脂肪的日粮有利于促进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及发情表现;后备母猪的背膘厚、体脂含量与发情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饲料工业》2017,(16):49-52
为了研究同期发情+定时输精对母猪发情率、妊娠率及产仔数的影响。试验1:将200头后备母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头。所有后备母猪连续饲喂四烯雌酮(ATL)(15 mg/d)14 d,第15 d开始查情。试验组后备母猪停止饲喂ATL 24 h后肌注促性素(PMSG)、再过72 h肌注生源(Gn RH),肌注Gn RH 24 h后开始输精1次,过24 h再输精1次;对照组后备母猪停止饲喂四烯雌酮后有发情就开始输精,过24 h再输精1次(如还发情,第2次输精过24 h后再输精1次);试验2:将200头断奶母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头,断奶第2 d开始查情。试验组断奶母猪断奶24 h后肌注促性素(PMSG),再过72 h肌注生源(Gn RH),肌注Gn RH 24 h进行输精1次,过24 h再输精1次;对照组断奶母猪发情就开始输精,过24 h再输精1次(如还发情,第2次输精过24 h后再输精1次);精液剂量为80 ml(2×109个精子细胞)。试验1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后备母猪的静立率(P>0.05)、妊娠率(P<0.05)、分娩率(P<0.05)、窝产仔数(P>0.05)均高于对照组。试验2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断奶母猪的发情率、妊娠率、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窝产仔数也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母猪肌注PMSG和Gn RH,可改善母猪的发情率、分娩率、窝产仔数,减少隐性发情母猪的漏配率。  相似文献   

9.
1.断奶空怀母猪群养。把断奶空怀的母猪大群饲喂,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母猪之间互相追逐、爬跨可以促进母猪发情,配种后再小栏饲养。这时一定要做好每天最少2次查情,并对发情母猪做好标记,便于第2天配种。2.饥饿催情。对迟迟不发情的后备母猪或肥胖母猪,在不断水的前提下采取饥饿疗法,2天内只提供饮水,不喂饲料,只给少许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进口烯丙孕素内服溶液对性成熟后备母猪同期发情的诱导效果和其对母猪产仔的影响。先后筛选210日龄以上的120头健康后备母猪,随机分为药物受试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0头。药物受试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按20 mg/(头·d)口服5 mL进口烯丙孕素内服溶液和饮用水,连续给药18 d。试验中记录各组动物发情时间、妊娠时长、分娩结果(窝产总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健仔数)等,计算各组母猪的发情率、同期发情率、妊娠率、分娩率等指标,采用SPSS21.0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受试组和空白对照组的母猪发情率分别为95.00%和81.67%(P<0.05),其中药物受试组猪在给药结束后第3天开始出现发情,24 h同期发情率为35.00%,48 h同期发情率为68.33%,而空白对照组试验猪发情时间离散,无集中发情规律;2组母猪平均妊娠时长、断奶后平均发情时长、平均窝总仔、窝产活仔和窝产健仔数、仔猪断奶后平均窝重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烯丙孕素内服溶液可有效诱导母猪同期发情,且对母猪生产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萨能奶山羊在贵州的繁殖性能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饲养的萨能奶山羊的初情期、初配年龄、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发情季节、妊娠期、产羔率、羔羊公母比例等八项繁殖性能指标进行观察测定,并与西北农业大学的萨能奶山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看出在贵州饲养的奶山羊具有明显的早熟性。  相似文献   

12.
结果表明 ,神木黄牛平均初配年龄为 2 .30岁 ,最佳繁殖年龄为 4~ 7岁 ,发情周期为2 2 .30 d,发情持续期 2 .30 d。由于月份、年龄、输精次数、发情阶段不同 ,母牛繁殖受胎率略有差异。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和影响因素 ,对提高母牛的繁殖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青海省环湖地区390头3~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中,研究了不同繁殖卵巢机能状态及胎次,母牦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产青年母牦牛与经产母牦牛中隔年犊牛组与当年产犊牛组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经产母牦牛中无黄体卵泡组与有卵泡组和有黄体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年龄和胎次及卵巢的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同期发情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通过生殖激素处理,能够明显改善母牦牛的生殖机能状态,从而提高母牦牛的发情及排卵效果。  相似文献   

14.
肌注PMSG+CHG、LRH-A或FSH+LH,能促使母果子狸发情、交配和产仔。PMSG500IU+HCG250IU,LRH-A50-100μgFSH160IU+LH100IU时催情效果较佳。使用上述药物,在每年1月30日在若进行第1次催情,果子狸可比自然状态提早约1个月于4月5日前后产下第1胎仔狸。仔狸20日龄断奶成活率较高。断奶后第15d对母猪第2次催情,7月中旬前后可产下第2胎仔狸,做到在较  相似文献   

15.
用每次输精剂量含有效精子数0.2亿、0.3亿、0.4亿、0.5亿、0.6亿、0.7亿的萨福克羊稀释精液对355只同期发情的纯种小尾寒羊母羊人工授精配种,以探讨同期发情时不同有效精子数对绵羊不返情率的影响。试验各组25天不返情率分别为43.24%、42.22%、50%、60.47%、59.62%、62.79%,其中含0.2亿和0.3亿有效精子数试验组羊不返情率差异不显著(P〉0.05),0.5亿、0.6亿、0.7亿及对照组羊不返情率差异不显著(P〉0.05),0.4亿组比0.2亿和0.3亿组不返情率高(P〈0.01),但比0.5亿、0.6亿、0.7亿及对照组不返情率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每输精剂量所含有效精子数的增加,试验羊25天不返情率亦逐步提高,二者呈强正相关(R=0.9402)。从提高公羊利用率和保证母羊受胎率出发,绵羊一次输入有效精子数以0.5亿以上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统计分析400只比格犬种母犬3年的发情记录,以揭示比格犬的发情规律.结果显示:春季发情比例占35.62%、夏季占23.21%、秋季占14.89%、冬季占26.28%;1 00只母犬在1年中重复发情的有38只,重复发情间隔6-7个月的犬最多.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择产后60天以上、空怀、无疾病、体况适宜、年龄2~10岁的182头黑白花奶牛,随机分成第1、第2两组同期发情,发情7天后胚胎移植。第1组为CUEMATETM孕酮栓 PG(n=120),第2组为PG一步法。试验结果表明,第1组牛的黄体不合格率显著高于第2组(P<0.05);产犊率低于第2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经济实用角度看,本试验初步显示:PG法比CUE-MATETM孕酮栓 PG法好,成本低、操作方便、产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苗药饲料添加剂对织金白鹅生长、屠宰及免疫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苗药饲料添加剂。试验选择30日龄健康织金白鹅18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半),进行饲养对比试验,试验期90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5%相应的苗药添加剂。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苗药添加剂3及5可提高平均日增重、日均采食量、屠宰率、半净膛率及全净膛率(P<0.05),降低料重比(P<0.05),添加添加剂5则降低腹脂率(P<0.05)。饲粮中添加苗药添加剂2及5能提高肾脏、脾脏、胸腺及法氏囊指数(P<0.05),能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含量(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苗药添加剂5效果最好,可显著提高织金白鹅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屠宰性能及脏器指数。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选择晴天,利用英国Lcpro+光合测定仪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小叶黄杨和白刺花的光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叶黄杨的日均净光合速率为(2.66±0.69)μmolCO_2·m-2·s-1,远低于白刺花的(7.32±3.87)μmolCO_2·m-2·s-1。小叶黄杨和白刺花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着光照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出于保护自身,被动的关闭部分气孔,造成光合作用原料即胞间CO_2的浓度降低,叶片水分减少,使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相对下降,出现一个较为明显或滞后的"午休"现象。小叶黄杨光合生理特性最活跃时间在8:00左右,其他时间段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其不耐强光和高温,白刺花的光合特性则表现出全天相对较高状态。8:00是小叶黄杨和白刺花同化作用最佳的时间之一,在其他时段小叶黄杨和白刺花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存在"高-低-高-低"的交叉变化趋势。整体上讲,白刺花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1.52±0.84)μmolCO_2·mmol-1H_2O]略高于小叶黄杨[(1.40±0.78)μmolCO_2·mmol-1H_2O],白刺花具有高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小叶黄杨具有低光合速率、低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在石漠化特殊的环境背景下栽植饲用灌木要充分考虑不同时间节点的光合特点,采取必要措施,如遮阴、补水等,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发掘潜在生态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化培养箱模拟了高温胁迫(38℃/30℃)对高羊茅(Festuca elat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宽叶雀稗(Paspalum wetsfeteini)和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等5种牧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5种牧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SP)和谷胱甘肽含量(GSH)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MDA)持续上升,叶绿素含量(SPAD)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百喜草和宽叶雀稗对高温胁迫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一年生黑麦草、鸭茅和高羊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