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藷感染了花叶病,往往具有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典型的症状,为了明确它們之間的关系,我們进行了研究和調查工作。 1.种薯切块接种測定:用感染花叶病的薯块在中央打孔,将薯心蘸黑斑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接种后放在26℃下,經过5—6天保湿培养,检查黑斑病菌落扩展的平均直径,仝法用健薯作为对照,結果如表1。  相似文献   

2.
储坤 《植物保护》1964,2(3):115-116
舟山地区甘薯发生黑斑病主要是因土壤带菌。健康无病薯苗,插到带有黑斑病菌的土壤里就会发病,有时还很严重。所以我们重点抓住了处理土壤防治黑斑病效果的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1.通过試驗証明生育期长短不同的馬鈴薯在同时收获的条件下,生育期短,块茎未充分成熟的处理,并未減輕退化程度;在芽眼尚不可能萌动的結薯初期,馬鈴薯植株如处于高温条件下也可能加重退化,从而说明馬鈴薯的退化并非由于过度成熟产生自然衰老,亦非因为高温影响了萌动的芽眼,使其衰老所致。 2.早收及夏播的馬鈴薯,除去可能因为低温有利于馬鈴薯抗病力的增強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低温条件不利于花叶型病毒的增殖和运轉,降低了新生块茎內病毒浓度的結果。 3.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馬鈴薯退化問題,应采取以隔离病源,严格汰除病株病薯,防治媒介昆虫,控制传播等措施为中心,生产无毒种薯,并結合选用耐病品种和二季栽培的留种技术,进行综合防治。 4.在推行二季栽培留种技术时,应适当推迟夏播播期,夏播所用种薯必須春季提早收获,并結合选株、选薯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溴甲烷熏蒸马铃薯种薯防治块茎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溴甲烷熏蒸馬鈴薯种薯防治块茎蛾研究結果:在温度10—15℃和15—20℃,药量每立方米35克;温度7—10℃,每立方米45克,密閉均为3小时,对蛹、幼虫、卵、成虫的死亡率均为100%。在温度20℃,药量每立方米45克,密閉5小时,在职上熏蒸因子幅度范围职内,相隔5天后播种,对出苗、生长和产量均无不夏影响。休眠、有芽或淋雨种薯熏蒸后,其出苗、生长亦无显著差異。各虫态致死中率測定:以中期蛹耐药力最强,順序为卵、幼虫和成虫。中期蛹的药量,比卵高2倍,比幼虫高4倍左右,比成虫高8倍。成虫致死中率药量只需每升4毫克,与溴甲烷木箱熏蒸結果是相符合的。在大規模熏蒸示范中,得出一套仓庫熏蒸和帐幕熏蒸的操作經驗,可供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两年试验结果证明,0.1—0.2%“401”,冷浸薯种10分钟,对甘薯黑斑病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供试甘薯品种为华北52—45,育苗前种薯发病率为29%和46%,从中选取无病斑薯块作试验。1963年每处理用种120—130斤,重复二次;1964年每处理用种140斤,重复二次,在同一苗床上。 育苗方式为室外回龙火炕,全育苗期平均为  相似文献   

6.
馬鈴薯粉痂病在福州附近普遍发生,据作者1956—1958年的調查,发現春薯比冬薯严重;发病最重的魁歧村多年連作地区,春薯植株根部被害率平均达99.3%,薯块40.7%。茲将种薯消毒和輪作防病的初步調查研究結果报导以下。 1.种薯消毒处理:从魁歧“紅皮种”中选出一  相似文献   

7.
1962年飼养并系統观察桃蚜 Myzus persicae (Sulzer) 在感染蕪菁花叶病毒(TpMV)的和健康的大白菜上的发生結果表明,病株对桃蚜不利。接种后24天,健株上的蚜虫数量为病株的1.8倍;健株上有翅若蚜占总蚜量的9.8%,而病株上达16.3%。 1964年比較测定了健株与具有不同症状(初現明脉、明显花叶、叶片严重皺縮)白菜苗的(1)含糖量、(2)全氮(可溶性氮)及非蛋白氮,以此算出蛋白氮含量、(3)細胞渗透压、吸水压,并以此算出細胞膨压。結果表明,病株比健康植株含糖量增加36.59—41.95%;全氮量与非蛋白氮含量均下降,其中非蛋白氮減少更多:由初現明脉期降低5.0%至叶片严重皺縮期降低86.7%,而蛋白氮初期有下降,后期又逐渐回升。病株的細胞渗透压增加了2%—5%,吸水压增加14.3%—42.9%,細胞膨压則下降36.3%—500.7%。从結果分析和有关文献佐証,作者認为病株不利于桃蚜的发生是由于糖/氮比增高,細胞膨压下降的結果,前者影响蚜虫的营养,后者影响蚜虫的取食量。  相似文献   

8.
顿水顿火高温育苗办法是河北芦龙县邸凤山育苗能手在1957年创造的,特点是保温时间长、降温慢、炕温一致,具有出苗早、多出苗、出苗壮和控制黑斑病的优点。采用改良式的倒卷帘炕型,能够烧大火,浇大水。种薯经过温汤浸种后上炕,伏薯完毕,把水浇足、浇透,迅速把炕温烧到38℃,三、四天后住火,使炕温保持,28—30℃,薯芽出土后四、五天,苗高约一寸时,停火降温,这样秧苗生长茁壮。  相似文献   

9.
甘薯黑斑病(即红苕黑斑病,俗称干疤烂)是生产上一种常发毁灭性病害。尤其在窖藏期间,由于薯块集中,环境适宜更易发生,往往造成“有薯下窖,无薯育苗”的现象。我们于1983年在内江靖民公社进行了药剂防治窖藏甘薯黑斑病的试验示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报如下: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国产)500倍  相似文献   

10.
顾万钧 《植物保护》1965,3(6):207-209
1964年,河南省部分地区根据科学普及资料的介绍,于甘薯收藏期先用硼砂浸薯,然后窖藏,以防治黑斑病。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很快地为群  相似文献   

11.
格尔木市发展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格尔木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的新兴城市、中国西部的资源开发基地、支援西藏、维护西藏稳定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支撑点、我国西部的军事重镇,巩固西南边防的战略要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未来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目前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着综合协调管理难度大、城市规格过低、对外开放不畅、投资环境差及地方财力薄弱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梨火疫病的进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讨论了梨火疫病的世界分布、国内苹果和梨的生产状况及经济重要性、梨火疫病在国内的适用性及国内外检测技术现状;澄清了以前我国有梨火疫病分布的错误报道。梨火疫病对我国梨和苹果生产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同时对我国的环境美化和生物多样性亦具潜在威胁。我国大部分地区为梨火疫病的适生区,国内广布梨火疫病的寄主。针对进口苗木的风险最大及果实亦可传病,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的小冰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考察、地衣测年、树轮资料、冰岩芯资料、文史资料、及有关公式推算等,对天山和祁连山小冰期的年代、气候、冰川及地表迳流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同北半球其它地区进行了对比,初步总结了中国西北地区小冰期的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4.
体外培育赤眼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国内外研究已达到相当平:随着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选用的人工卵壳材料更适合于赤眼蜂的寄生与发,以及人工卵卡机的研制成功和性能不断改进,产业化体外培育赤眼蜂已成为可能。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问题是实现产业化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关键。然而,国内外对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研究涉及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指出应开展体外培育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行为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并应用于品质管理,建立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体系,促进实现体外培育赤眼蜂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满足农业生产上对赤眼蜂种群的大量需要。另外,人工卵滞育贮存法的突破有助于实现体外培育赤眼蜂的产业化,也应加强研究,最后,本文对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述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牧区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分区,各牧区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彭阳县崾岘乡白岔村农业经济系统的历史演绎及影响该系统诸因素的绝对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及阻滞该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明确了该村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然后,依此相应地提出科学的对策,旨在不仅为白岔村,而且也为全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稳定协调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一种科学而可行的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浙江嘉兴市和余杭市的晚稻褐腐叶鞘及谷粒的156份样本中分离出363个荧光细菌,经菌落形态和致病性测定后获得19个致病菌株,从中选出10个进行细菌学和Biolog鉴定,并与6个标准菌株比较,结果证实,这种水稻叶鞘褐腐病是由Pseudomonas fusouaginae引起,种子能带菌传病。  相似文献   

18.
 以来自粟不同生态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22份优异种质进行对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ot.]20个生理小种68个菌株抗谱的测定,同时用各生态区菌株对本区粟品种进行抗性关系的研究,其中抗50%小种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大红袍、大同北郊、七月黄、大青苗、紫杆黄谷和西城白9个,具有广谱抗性而在本生态区亦表现抗病性强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等,选出的广谱抗性品种将为粟抗白发病育种、优良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性机理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9.
 苹果花叶病的分布广泛。据国外报导,在苏联[55]、保加利亚[20]、法国[16]、英国[63]、荷兰[16]、瑞士[15]、比利时[58]、瑞典[36]、挪威[56]、意大利[30]、南斯拉夫[61]、美国[13]、南非联邦[38]、新西兰[10]、印度[12]以及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处均有此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