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指导原则和战略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洋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28-29,143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发展区域,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江城市带是由安徽省8座城市及其辖区沿长江安徽段附近分布组成的,是联系东西的纽带,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高地"。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的区域界定进行介绍,分析其自然以及经济条件和区域特征,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178-181
基于2004年、2007年和2010年的皖江城市带的11项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皖江城市2004年至2010年的46个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作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上来看,2004年至2010年期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一直呈现缩小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其经济发展类型可以分为发达型县域、较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三类。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创新、人才、市场、投资、资源五个要素角度,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构建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运作,以期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然而和全国平均及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方面是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产业用地集约度不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作为产业的入驻门槛,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实现皖江城市带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大发展理念是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阐释了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12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的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移,从而为皖江城市带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先简述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形成与发展过程,再引出皖江城市带近年来的产业发展状况,本地区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文章提出皖江城市带纵深方向承接产业转移的方法建议,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以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繁荣,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土地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土地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的研究,分析皖江城市带目前土地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土地保障机制进行探讨,探索土地保障创新路径与比较适宜的土地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国家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类型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土地监管提出新要求。该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背景,阐述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规划实施的土地驱动机制,构建和完善土地监管体系,以期为保障皖江规划实施及提升区域土地监管实效提供技术支撑及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引力模型计算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和长三角代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两地区的经济联系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静态来看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和长三角均有较强的经济联系,但是各城市和长三角的经济联系度存在较大差距,这除了和各地区的发展基础有关外,还和各地区在联动发展中的战略选择有关。从动态来看,两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度动态变化,表明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能够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联动发展战略。为了提升两地区联动发展的效果,应从联动机制、市场、政府、企业等多个层面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11.
加快梧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雄 《广西农业科学》2008,39(2):252-255
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梧州市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制约梧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提出了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增强发展紧迫感;增加农业投资,规范投资管理;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等对策,以促进梧州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琰  哈奔  李红霞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9):1252-1255,1259
[目的]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西安现代农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事实分析和相关数据为支撑探究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以尽可能丰富准确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第三方物流与西安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且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西安农业生产总值、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都呈不断增长趋势;仅通过提高农业物流需求的政策来降低农业物流成本的做法是不理想的;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投入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对自身的投资,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经济的发展。[结论]为加快经济结构的步伐调整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产品物流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时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如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以促进济南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近年来,农村快递物流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和农用品下乡的“枢纽”,其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也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农村快递物流仍然需要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而这也成为推进农村快递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对福清市江阴镇农村实地进行考察,结合区域方位分布,分析了当地农村快递物流的运行现状,剖析了农村快递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文章指出要通过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制定政策保障制度;做好现代快递物流人才储备培养工作,加强人员管理;着力加快建设农村快递物流信息化工作,积极提高快递物流服务效率;打造村级电子商务共享服务站点,解决快递输送流程最优化问题等措施来刺激农村快递物流末端配送有效健康发展,为农村快递物流未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素质的重要方面。该文系统分析了六盘水市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六盘水市未来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建设重点与区域布局,提出了推动六盘水市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营口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必然对其物流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深入分析营口地区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营口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昌兵  王治中  敬艾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90-16392
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对政府和物流企业在构建农村物流体系中相互竞争合作的策略选择行为进行博弈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加快农村物流市场的开发,积极引导农民对物流的需求可以实现农村物流市场构建中政府和企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王锐  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56-15360
阐述了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皖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讨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指明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一是区域科技创新与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的密切联系与同质性特征;二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指向对区域科技创新方向提出了导向性要求。剖析了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内涵的相互作用和深刻影响:一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总体性、内涵包容性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二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主导性特质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深刻影响;三是科技创新的本质属性使其成为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内涵特质。探讨了皖江区域发展增长极作用的根本保障——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关系和谐统一:一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密切联系和辩证统一;二是皖江经济带增长极作用在和谐统一中得到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宋峥嵘 《现代农业科学》2009,(3):251-252,254
永州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但从整体上看,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对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带动力还不强。从招商引资、企业自身、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国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做大做强永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