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彭本利  李爱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42-2944,2947
我国自引入排污权交易以来,开展了大量的试点。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排污权交易实践的经验及教训,对于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排污权交易在地方立法、基础研究、交易平台的建立、强化减排监管、排污权产权功能、排污权交易模式选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政府职能、交易行为的延续性、交易空间范围、交易的法律依据、交易主体、市场供给、预防污染转嫁及污染热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囊中羞涩”,能否将排污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贷款,以解资金短缺燃眉之急?最近,河北省做了这一尝试。3家有偿获得排污权的企业,获得了光大银行石家庄分行提供的排污权质押贷款。排污权又称排放权,是指排污者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分配的额度内,在确保不损害其他公众环境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享有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排污权,其内涵是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及  相似文献   

3.
2017年底全国范围将推动实施排污权交易,安徽省实施排污权交易既面临挑战又具有机遇。安徽省排污权交易起步较晚,在全国属于滞后省份;在相关法规政策制定方面较为落后,应迎头赶上其他地区。法学视阈下研究安徽省排污权交易为其探索出一条创新、高效的路径:首先尽快制定与实施符合本省特点的排污权交易实施细则与办法,构建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法规政策体系;其次通过法律实施,完善和规范排污权交易监督和约束机制。建议通过规范交易主体权责、搭建区域性交易平台构建安徽省排污权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4.
张颖 《农业与技术》2012,(6):150-151
通过分析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有关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范围、存在问题和成功经验,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探讨,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原则、目的要求,明确了今后排污权制度交易的重点领域、行业和流域,对今后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具体步骤作了分析,探讨进一步加快排污权制度试点,建立与完善排污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交易频次、指标交易量、成交价格等方面对南京市排污权交易数据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为后续排污企业参加排污权竞价交易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优化排污权交易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排污权交易是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是促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南京市吸取其他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搭建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案,完成了交易程序的设计,并构建了"一主管两中心"的交易平台,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排污权交易。但是随着工作的持续开展,现行交易模式中的政策、机制问题也逐步显现,厘清这些关键问题,对交易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将是加速推进排污权机制,加快发展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手段,已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适用的一种制度,并逐步显示其优越性,排污权交易政策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等方面对排污权交易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部分省、市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期间辽宁省也在进行积极探索。由于排污权交易系统建设对本市污染减排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铁岭市环保局派有关技术人员特赴浙江嘉兴对排污权交易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拿到了第一手材料,了解排污权交易有关工作,完成本地区建设成本估算和容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排污权管理动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初始排污权配置原则、排污权定价指导思想,尤其是分析了排污权费的构成,排污权的配置方法、市场交易、激励功能、帕累托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明显。政府部门采取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政策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为满足企业的需求,实行了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中提出了排污权交易顺利实行的建议,旨在更好的实行排污权交易。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的自愿减排目标。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作为排放权交易的起点,存在诸多利益分化。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如果初始分配不合理,将导致利益失衡,从而降低污染治理效率。因此在实践中应采取灵活的机制,实现初始分配的公平,使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更多主体所接纳。  相似文献   

12.
李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40-18942
对浙江省丽水市的云和、龙泉、庆元3县18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林地流转以转出为主;农户大多选择在农户内部进行林地流转的私下协议;林权交易市场并未得到流转农户的广泛认同;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呈弱化趋势等。通过分析,指出农户的主观意愿;流转对象类型少,信息沟通不畅;流转的期望供求价格差距大以及流转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是造成林地流转不畅的原因,提出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制度,明确产权归属,推动流转形式多样化,发展林地市场,培育市场主体等方式,促进林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依赖于传统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往往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对于强调“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浙江省.需要探讨经济增长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探索基于减排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2个基本判断模型,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浙江省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则对浙江省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减排目标的协调能源利用与产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即开发新能源技术,促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多元化;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挥经济优势,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14.
以专利之星为数据源,对浙江省2008—2017年污水治理领域专利申请年代、技术领域、权利人及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技术生命周期、专利核心技术区、权利人组织类型、区域专利优势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污水治理技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快速发展期,污水治理领域专利核心技术高度集中,主要覆盖C02F 9/14、C02F 9/04和C02F 9/02等12种IPC技术分支。受技术力量与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浙江省污水治理优势技术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藤本植物在浙江采石场石壁生态复绿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省遗留有大量的废弃采石场,采石场石壁的生态复绿是整个采石场生态恢复中的重点和难点,选用合适的藤本植物,并辅之以合理的配置、养护方式和工程技术手段,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畜产品行业协会能够解决分散的农户经营和松散的农产品贸易公司与国际市场在市场信息、生产手段、科技含量、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建农产品经营的联合舰队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基于此,以江西和浙江两省为例,通过对两省的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状况和功效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休闲农业旅游背景下,浙江省由水田改种花卉、果树和苗圃的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异,掌握利用方式改变后农田土壤固碳情况。【方法】选择浙江省水田及其改旱作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空间换时间”研究水田改旱作后1 m深土体内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对比不同类型水田土壤改旱作后SOC变化的差异,估测浙江省水改旱土壤SOC储量变化。【结果】水田改旱作15~20 a后,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改旱系列土壤1 m深土体内,SOC分别下降了13.9%、34.9%、18.9%和23.9%,SOC密度损失量分别为2.06、2.92、1.14和1.54 t·hm-2·a-1。改旱后,SOC下降速率与地下水位下降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水田是有利于SOC储存的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改旱作会降低SOC储存量,影响区域碳平衡。图3表4参16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逐渐成为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大量污水的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导致目前我国的流域水污染更趋严重.分析了我国建立水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完善水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防治水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浙江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笔者以杭嘉湖平原稻田为例,分析了浙江水资源状况、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的意义,探索分析稻田节水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研究结果得出:农田可采用价格低廉且对水质要求低的常压软管灌溉系统实现节水节肥,并提出了稻田的水肥技术方案。开展稻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即适应现代农业简约、规模经营需求,又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节水减排增效和防洪排涝,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将是“五水共治”工程在浙江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构成及影响因素,从寻找对手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MRV(监测、报告、核查)成本3个层面分析了交易成本对碳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降低碳排放权交易成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