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深入发掘和筛选中国野生山胡椒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18对SSR引物(5叶绿体SSR和13核SSR),以基本涵盖中国大陆自然分布区的22个自然群体共303份野生山胡椒种质为材料,进行SSR基因分型分析,并绘制出原始种质的亲缘关系图。结果表明,18对引物共检测到Na=88,Ne为1.18~3.76,He为0.14~0.74,Ho为0~0.58,I为0.30~1.52,以及PIC为0.13~0.70。STRUCTURE分析和UPGMA聚类的结果都显示出22个自然群体适合被划分为三个亚类群。利用等位基因最大化(M策略)和遗传距离最大化(SAGD)法分别至少要在25%(71份种质)、15%取样比例下(45份种质)构建的核心种质才能够在所有遗传多样性指标上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t检验不显著),并符合核心种质构建的标准。结合核心种质构建工作的同类研究,确定SAGD法(15%取样比例)是较适宜于构建山胡椒核心种质的方法。基于nSSR标记,SAGD法15%比例下构建的核心种质在Na、Ne和I指标参数上的保留率分别达到了原始种质的93.24%、104.67%和100.85%;基于cpSSR标记,与之对应的保留率分别为85.14%、107.45%和108.82%。通过此法筛选出的45份核心种质材料能够一定程度地代表中国整个野生山胡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对非作物型木本植物的核心种质构建,尤其是兼有无性与有性繁殖的物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旨在评价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筛选代表性种质,为科学评价和高效利用陆地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367份陆地棉种质的SNP标记及其中353份种质的表型数据分别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及初级核心种质,并对初级核心种质的构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原始陆地棉群体SNP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4,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接近或大于2.00,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基于SNP标记可以将供试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构建了73份基因型初级核心种质,初级核心种质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多态性信息含量等指标数值大于原始种质。基于表型数据可将供试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各性状均值呈第Ⅰ类群最小、第Ⅱ类群居中、第Ⅲ类群最大的趋势。构建了含70份材料的表型初级核心种质,各性状均值较原始种质的差异均不显著,极差、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原始种质相近,变异系数均高于原始种质。基于SNP标记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和基于表型数据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有15份重合,这些种质多为基因型第Ⅱ类群和表型第Ⅱ类群。以上结果表明,陆地棉种质资源基因型遗传多样性较低,但表型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本研究构建的基因型和表型初级核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SRAP标记技术,利用10对高效多态性标记对128份乌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再根据逐步聚类和随机取样2种方法进行组内个体选择,构建了包含有17份种质的初级核心种质库,结果显示128份乌桕种质资源变异丰富,多态性较高,构建的核心种质保留了13%的初始种质,比较核心种质和初始种质遗传多样性保留率(多态性位点83.95%,观测等位基因数92.17%,有效等位基因数101.79%,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104.52%,Shannon's信息指数102.09%)符合核心种质的要求,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很好的保留了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榴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构建中国石榴的核心种质,对中国石榴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石榴135份总体种质的14个植物学、农艺学性状,采用Popgen Version 1.31软件,分析总体种质、初级核心种质以及8个不同产区石榴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用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以欧氏距离平方为系数,采用组间连接法,对总体种质进行系统聚类,采取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法,构建石榴初级核心种质。对不同产区初级核心种质、总体种质的香浓信息指数以及总体和初级核心种质性状的Nei基因多样性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计算初级核心种质和总体种质性状的符合率,以检测初级核心种质构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35份总体种质的观察位点数是2-6、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为1.211-4.084、Nei基因多样性系数0.174-0.755、香浓信息指数0.317-1.511。选取41份资源构建了石榴初级核心种质。初级核心种质和总体种质遗传多样性t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初级核心种质和总体种质14个性状均值、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平均符合率分别为96.77%、95.1%、93.7%、92.1%,说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全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中原牡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构建与代表性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00个中原牡丹品种的形态学和农艺学性状为基本数据,采用花型分组,组内按平方根比例策略确定取样量,并使用类平均聚类法取样,获得了中原牡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其取样比例占总体样本的30%.经检测,初级核心种质与总体种质的31个性状中仅花期1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初级核心种质多样性指数对总体种质的代表性达99.20%,表型保留比例达到了100%.表明,这个包含120个样本的初级核心种质能在表型性状上很好地代表总体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表型性状构建杜仲雄性资源核心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6份杜仲雄性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测量杜仲雄花和叶片等相关的22个表型性状,从遗传距离、取样方法、取样比例、聚类方法 4个层次探讨了构建杜仲雄性资源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应用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R)4个参数来检验各取样策略的优劣。通过比较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的表型多样性指数、符合率和主成分,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代表性检验。结果表明:"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10%的取样比例+马氏距离+最短距离法"取样策略最佳,其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分别为0%、86.36%、100%和157.62%。核心种质的最终取样比例为10.8%。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22个表型性状上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不显著。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在22个指标上的均值符合率在92%~100%之间,最大值、最小值符合率为100%,多样性指数符合率在89%~100%之间。原始种质和核心种质的前10个主成分相同,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4.834%和90.422%。获得的33份杜仲雄性种质能够代表306份原始种质的表型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395份杜仲雌株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测量杜仲雌株果实、种仁和叶片等相关的27个表型性状,从遗传距离、取样方法、取样比例、聚类方法 4个层次探讨了构建杜仲雌株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应用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R)4个参数来检验各取样策略的优劣。通过比较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的表型多样性指数、符合率和主成分,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代表性检验。结果表明:"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欧氏距离+10%的取样比例+中间距离法"取样策略最佳,其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分别为0、92.59%、100%和147.28%。核心种质的最终取样比例为11.6%。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27个表型性状上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不显著。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在27个指标上的均值符合率在96.05%~100%之间,最大值、最小值符合率为100%,多样性指数符合率在85.78%~99.52%之间。原始种质和核心种质的前10个主成分相同,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1.431%和87.681%。构建的46份杜仲雌株核心种质能代表395份原始种质的表型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探讨分子水平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以利于燕山种质的保存、保护和研究利用.基于SSR标记,采用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UPGMA)法对燕山地区10个市(县)的161份板栗种质进行多次聚类抽样分析,比较使用3种遗传相似系数(SM系数、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和2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和位点优先取样法)相组合确定的不同样本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大小,确定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再分别对核心种质与原种质、核心种质与保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进行t检验,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绘制主坐标分布图观察核心种质和原种质的分布情况,并结合表型特征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应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取得的样本群比随机取样法具有更高的Ne、H和I,应用SM系数取得的样本群,其遗传多样性指标要优于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综合利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系数筛选了46份燕山板栗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28.57%的样品,Ne、H和I分别为1.5317,0.3218和0.4910.t检验表明,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显著大于原种质,经主坐标分析和表型特征确认,核心种质在原种质的主坐标图中分布均匀,能够较全面地代表整个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相似性系数进行多次聚类,是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构建的容量为46份的板栗核心种质,能充分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评价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对种质的筛选及开发具有关键的作用,分子标记在研究种质遗传变异及种质鉴定方面有很大的价值。文冠果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油料能源树种,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SSR标记的方法,研究了来自全国14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138份文冠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逐步构建出了25份文冠果核心种质。结果表明,选用的23对引物都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出8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3.4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4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1。可见文冠果种质之间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很丰富。以聚类分析结果为基础,逐步构建了文冠果的核心种质25份,为原始种质的20%。其遗传多样性指标与原始种质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核心种质能充分的代表原始种质资源。这些研究结果为文冠果种质资源的保护、筛选及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一种极具发展利用潜能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树种。为了解决刺槐林业生物质能源面临的原料短缺问题,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北方7个地区的96个刺槐种质资源,运用筛选出的14对SSR引物进行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并构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刺槐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214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1840;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88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055;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5149,收集的刺槐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逐步聚类法进行核心种质构建,最终确定的核心种质共包含23份种质。通过t检测,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质无显著差异,可以充分地代表原始种质资源。核心种质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17%,平均达到33.42%,适宜作为纤维素生物质能源原料。研究结果为刺槐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纤维素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优良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1.
水稻突变体的创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较好的基础材料,利用0.75%甲基磺酸乙酯溶液和γ射线双重诱变处理‘晋恢21’M1、‘中花11’、LR001种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M2筛选,获得716份叶、茎、穗、粒等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突变频率较高,达1.79%,还获得一些如不分蘖、多分蘖、白化苗、mini-plant、稀粒、花器官等极具研究价值的突变类型。双重诱变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突变体,所有的突变类型在3种材料中均有出现,说明该技术可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大量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水稻花粉的离体萌发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胜华  陈放  周开达 《作物学报》2000,26(5):609-612
选出适合于水稻花粉萌发的液体培养基: 20%蔗糖+10%PEG4000+40 mg.L-1H3BO3+3m mol/L Ca(NO3)2+10 mg.L-1VB1, 得到80%的萌发频率。 离体萌发时, 花粉管生长很快, 在30 min内可达700 μm。 最适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宽, 27~33℃都可以得到较高的萌发频率。  相似文献   

13.
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三倍体遗传模型,分析了两环境下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米粒延伸性及其相关性状(米粒长和饭粒长),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但也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在遗传主效应中又以种子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母体植株的基因效应。米粒长和饭粒长的狭义遗传率都  相似文献   

14.
水稻营养生长发育阶段系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水稻营养器官(根、茎、叶)生长阶段的系统划分。在以往形态学和解剖学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整合了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突变体的发现使发育阶段的划分更加准确和完善。从分子水平搞清水稻的结构及发育阶段可以为水稻的高产和稳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籼稻胶稠度的遗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汤圣祥 《作物学报》1993,19(2):119-124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5个籼稻纯系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P1,P2,F1,F2,B1F1和B2F1)的胶稠度进行了遗传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籼稻胶稠度受到包括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的控制,硬对中等或软胶稠度,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讨论了在稻米胶稠度的改良中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Youki Itoh  Yoshio Sano 《Euphytica》2006,150(1-2):87-95
Previously, we reported that phyllochron of rice greatly fluctuate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phyllochron dynamics using the five near-isogenic lines (NILs) for heading time and the recurrent parent. The change of phyllochr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four different controlled conditions regarding daylength and temperature. Growth duration (days to heading) showed a large variation among different growth regimes as well as genotypes. Changes of phyllochron were evaluated in the genotypes by using a quartic polynomial regression that was well fitted to the change of phyllochron in the present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as previously observed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Phyllochron began to drastically increase after around the 5th phytomer order and decreased with the progress of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similar manner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pattern of phyllochron change varied from a flat to non-flat shape. The shape of the equation was affected by genotypes as well as daylengths and temperatures. In addition, the shap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duration (days to heading) of the genotype, suggesting that the phyllochron might internally increase depending on the genotype controlling the heading date. Therefore,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fficient examination of phyllochron dynamics i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 variation in the heading date of rice.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中胚轴长度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分析水稻中胚轴伸长与赤霉素的关系及其遗传基础,以沈农265(长中胚轴)和丽江新团黑谷(短中胚轴)的RIL群体为材料,结合其连锁图谱,对水和赤霉素溶液两种培养条件下的中胚轴长度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浓度为1.50μmolL~(-1)的赤霉素可显著促进中胚轴的伸长。两种培养条件下,共检测到控制中胚轴长度的5个QTL,分布在第1、第2、第3、第6和第11号染色体上,LOD值在3.65~15.52范围内,单个QTL对表型贡献率在7%~33%之间。其中qML3、qML6和qML11在2种处理条件下均被检测到,qML1和qML2仅在水培条件下被检测到。与其他研究比较发现,主效基因qML3可以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典型釉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的F1代花药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系统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在抽穗期的叶鞘长、叶鞘重、叶鞘厚等性状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叶鞘长度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叶鞘长与叶鞘厚及叶鞘干重间大多呈极显著的正相关.QTL分析共检测到31个与叶鞘有关的QTL,分布于水稻第1、第...  相似文献   

19.
中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形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选用中国7省571份,国外27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简称普野)的10个形态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结合普野栖生地的生态考察。将中国普通野生稻划分为多年生与一年生两个普野群,七个普野型,作者根据普野植株在北京温室越冬与翌春植株再生情况及其繁殖方式并联系其生长习性与同工酶分析论证了,中国除多年生普野外还存在一年生普野,但期生自然群体尚待考察与研究确认。本文还对中国栽培稻的原始  相似文献   

20.
水稻(Oryza sativa L.)双胚苗遗传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垣庆  袁隆平 《作物学报》1990,16(2):176-182
APⅠ、APⅡ、APⅢ和 APⅣ四个双胚苗品系分别具有16.1%、23.4%、32.4%和5.0%的双苗率,双苗中有一个中胚轴和两个中胚轴的两种类型。以双胚苗为母本与显性紫色稻杂交,F1出现1.8—3.8%的绿色双苗或单苗,因此,四个双胚苗品系中可能存在低频率的无融合生殖。双胚苗是可遗传的,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而双苗频率的高低则受修饰因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