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原来蓝舌病病毒抗原提取中,步骤繁琐效率低的特点,研究了一种高效提取蓝舌病病毒抗原的方法。进行了蓝舌病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特性的研究,采用酶染色等方法对不同接种量、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内病毒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可以在感染细胞未产生病变前收获细胞,通过简单加工获得高浓度的病毒抗原。该方法快速高效,适用于蓝舌病的抗原生产,用于蓝舌病C—ELISA以及琼脂扩散实验中。该方法可推广用于其它病毒的纯化中。  相似文献   

2.
<正> 蓝舌病对世界养羊业和养牛业有严重危害。许多国家高度重视该病的检疫、防治和净化工作。近年来在蓝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不少进展。其中1981年Hubschle研究成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蓝舌病群特异性抗体。这项技术是对蓝舌病诊断方法的一大改进,它既可以作群特异性抗体的定性检查,又可以对其免疫滴度作定量测定,因而可以从量上反映出被检血清阴性、阳性之间质的差异,这对排除非特异性疑误有着重要意义。但此法的一个缺点,是使用活的纯化病毒作为抗原,这对于无蓝舌病的国家和地区存有一定的潜在危险。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研究试图从病毒培养物上清液中,提取不含病毒粒子、无感染性的亚单位蛋白P7作为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是严重危害养羊业养牛业的世界性传染病,中国周围一些国家也存有本病,我国受着严重威协。对本病检疫和防制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蓝舌病病毒目前已发现二十三个型,但各型之间也存有共同的抗原,即群特异性抗原(Groupspecificity antigen)。在群特异性诊断中,过去多使用粗制抗原,其成分极为复杂,其中大部分是细胞物质,往往造成某些非特异性反应,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而且抗原中难免带有活的病毒,存有散布病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罗学军 《兽医导刊》2022,(5):116-117
蓝舌病是一种经济上重要的反刍动物病毒性疾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属于我国一类动物传染病,对多种反刍动物健康造成威胁,并可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本文对蓝舌病的历史和世界分布、经济影响、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进行综述,旨在为蓝舌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蓝舌病属于我国一类动物传染病,对绵羊危害最大,严重制约绵羊健康和养殖的持续发展.绵羊蓝舌病可导致绵羊黏膜溃烂、跛行、流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绵羊蓝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讨论绵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为绵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四川省美姑县的疑似蓝舌绵羊、山羊血清14份,全血13份,进行蓝舌病抗原、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在10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到蓝舌病抗体,在13份全血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蓝舌病病毒群、血清型鉴定,分离毒株的血清型为BTV-1型。  相似文献   

7.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在该病流行地区,于发病季节前接种蓝舌病疫苗可有效预防该病。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蓝舌病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及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查清蓝舌病在纳雍县牛、羊中的感染情况,我们对该县的黄牛、山羊应用琼扩试验进行了蓝舌病的血清学调查。应用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的琼扩抗原(批号880102),检测该县8个区106家农户饲养的黄牛血清90份,山羊血消76份。结果,黄牛阳性3份,阳性率为3.33%;山羊阳性5份,阳性率为6.58%。解放以来,该县牛、羊从未发生过蓝舌病,本次调查,首次发现黄牛、山羊有蓝舌病感染.所以,该县应加强蓝舌病的监测,严格检疫,以防蓝舌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一、蓝舌病(Bluetongue) 绵羊蓝舌病是一种虫媒病毒传染病,以发热,坏疽性口炎和蹄炎为主要特征。苏联称本病为绵羊卡他热。病羊舌部可能变蓝,故有蓝舌病之称。病原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环状病毒属(Orbivirus),能在媒介者库蠓和受感染的畜体内繁殖。脾脏和淋巴结是蓝舌病病毒特异性抗原定位的地方,病毒的复制在淋巴样细胞的胞浆内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蓝舌病1型病毒VP7蛋白关键性氨基酸表位定位,本试验应用抗蓝舌病1型病毒VP7蛋白单克隆抗体淘选噬菌体展示的7肽随机肽库,对筛选的共有序列噬菌体扩增纯化,通过ELISA、竞争性ELISA分析共有噬菌体拟位与蓝舌1型病毒VP7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表明,含有LNWPMVR基序的噬菌体拟位能够与蓝舌病1型病毒VP7蛋白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此结合能被蓝舌病1型病毒抑制或阻断,表明噬菌体7肽模拟了BTV蛋白上与蓝舌病1型病毒VP7蛋白单克隆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簇,提示蓝舌病病毒VP7蛋白的第163-189位氨基酸(LNAGARGDVQQIFQGRNDPMMIYLVWR)构成蓝舌病病毒VP7蛋白特异性表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获得蓝舌病病毒NS3蛋白。以NS3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对包被浓度、样品稀释度以及二抗工作浓度和作用时间等一系列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鉴别蓝舌病野毒感染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1 280,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商业化的蓝舌病试剂盒对比检测的结果显示,两者的蓝舌病阳性样品符合率为100%,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区分蓝舌病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动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蓝舌病病毒(BTV)的分离效率,2015年在师宗县设置监控点,选择蓝舌病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监控动物,5—10月份每周采血1次,每次每头动物分别采集常规全血、EDTA抗凝血和肝素抗凝血各1份,检测蓝舌病抗体、蓝舌病病毒核酸并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可以持续4~5周,蓝舌病抗体阳性可以持续5~6周。BTV核酸开始转为阳性到核酸转阳后的第1周和第2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或者蓝舌病抗体转阳前1周到蓝舌病抗体转阳和蓝舌病抗体转阳后1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BTV分离效果最佳。说明通过蓝舌病抗体检测或蓝舌病病毒核酸检测确定分离蓝舌病病毒最佳分离时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在疫苗生产中需要对培养病毒的有效抗原数量进行定量,对其一般采用TCID50测定或噬斑滴定的方法。这些传统方法的缺点是耗时、重复性差异较大。本研究采用q 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含量,并用准确滴定噬斑单位的蓝舌病病毒作为对照,比较待检样品和对照的Ct值,通过线性方程计算待检样品的病毒含量。对7个独立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均高于噬斑分析方法,并且可在蓝舌病病毒培养过程中实时检测病毒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可在病毒生产过程即时检测病毒含量,在蓝舌病疫苗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牛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症状为水肿、充血、食欲不振。本文阐述了牛蓝舌病的病原、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手段,意在为牛蓝舌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病因牛蓝舌病的病原是蓝舌病病毒,该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引起蓝舌病的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免疫防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蓝舌病进行全面综述,重点总结了此病的诊断方法,为更深入研究此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病毒中和实验是进行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血清型鉴定和血清抗体分析的重要方法,获得准确的病毒毒价对于病毒中和实验结果影响非常大,但在实际实验中,很多因素会影响毒价测定的准确性,其中细胞批次是比较难控制的影响因素。为了查明细胞批次对毒价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本研究进行了6个批次的5个蓝舌病毒株、1个鹿出血热毒株毒价测定实验,作为对比,采用程序降温仪冻存同一批次细胞,直接复苏后对这6个病毒毒株进行6批次毒价测定。结果表明,细胞批次对毒价检测结果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而应用程序降温仪冻存后,多批次毒价测定的结果没有显著变化(P0.05)。本研究证明使用程序降温仪冻存细胞,是稳定蓝舌病测定毒价和提高中和实验准确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前期试验中测得的蓝舌病病毒VP7蛋白的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和Biosun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抗原性)预测为基础,结合二级结构预测来综合分析蓝舌病病毒VP7蛋白的B细胞表位.比较两种软件的预测结果发现,在蓝舌病病毒VP7蛋白的381个氨基酸序列中,第81~85、198~202、235~239、253~257区域有较好的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较高的抗原指数,并且在二级结构上含有易形成抗原表位的转角和无规则卷曲,最有可能为蓝舌病病毒VP7蛋白的B细胞线性优势表位.上述预测和判定结果表明,在蓝舌病病毒VP7蛋白序列中存在优势B细胞线型表位,为进一步合成多肽并分析已获得的VP7蛋白单抗的结合表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蓝舌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本文从蓝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及疫苗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用蓝舌病病毒云南株强毒攻击绵羊,对其颊部进行了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颊粘膜棘细胞层严重损伤,表现为棘细胞核浓缩,崩解,线粒体肿胀变圆,乃至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间桥断裂,形成大量空泡;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翘起,脱离基膜,内皮细胞内也可见大量空泡;在攻毒后期,固有层有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原纤维增多且排列紊乱。上述病理学变化说明,蓝舌病病毒云南株主要危害绵羊颊棘细胞层和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其损伤,从而揭示出蓝舌病病毒可能是在绵羊颊棘细胞和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的,颇棘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都是蓝舌病病毒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20.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可引起高热稽留、消瘦以及口、鼻和胃黏膜出现感染性炎症等症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划定为A类动物疫病。从蓝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变化、诊断、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蓝舌病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