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核不育系分离出的各比例的可育株进行了较大群体的自交套袋观察,结果发现:在兄妹交可育株自交后代以及不育株与常规品种杂交的F2代可育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了育性分离,其分离比大部分符合15∶1,其中也存在13∶1的分离群体。通过对可育株自交后代育性表现的遗传分析,再次证明了我们目前研究的显性核不育亚麻是个复杂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姊妹交方式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姊妹交后代育性分离的复杂性,提出了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育性分离的遗传模式(公式见影像原文): 其中n为姊妹交的次数,m为控制隐性核不育性的基因对数。上述模式大大方便了隐性核不育材料的遗传鉴定。利用该模式不仅可以根据某一代姊妹交群体的育性分离资料,而且可以在姊妹交代数未知的情况下,根据连续2代姊妹交群体育性分离比,确定控制不育性的基因对数。在小麦轮选可育株衍生的后代中发现一个被命名为P740的雄性不育材料。在第1、2、3次姊妹交后代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分别符合4∶1、7∶5和15∶13。通过遗传分析,并利用本文提出的遗传模型,一致确定P740雄性不育材料是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材料。  相似文献   

3.
以含有不育基因Ms的大白菜核不育杂交一代、回交一代和可育株自交一代为检测群体,利用与不育基因Ms紧密连锁的5个SCAR标记对群体进行标记的适用性检测并对可育株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标记syau-scr02和syau-scr03仅扩增出没有差异的弱带;syau-scr04和syau-scr05在可育池和不育池中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多态性消失;只有标记syau-scr01在09H12群体中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其重组交换率为2.97%,遗传距离为2.15 cM,表明其可用于后期的标记辅助选择。经标记检测初步推断,全可育杂一代09H9和09H10材料的育性分离后代中可育单株的基因型为MfSMS,4份育性1∶1分离材料的分离后代中可育株的基因型为msms。以此为根据设计新的转育方案,以期在后续试验中得到新核不育系、乙型两用系和甲型两用系,并通过与标记syau-scr01相结合筛选与可育基因msms或MsfMsf相连锁的新标记。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隐性核不育花叶两型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花叶自交系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叶型为半花叶。F2群体出现分离,花叶、半花叶、圆叶三种类型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2:1,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5:1。在F2群体中选花叶可育株自交,同时与花叶不育株兄妹交,F3群体内所有单株均为花叶。这些可育株自交育性分离比例为3:1、相应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为1:1的组合为隐性核不育花叶两型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索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选育雄性不育两用系。【方法】从矮牵牛328自然群体后代中发现并选择不育株,以不育株(08A328)为母本,以7份不同来源的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F1)自交获得F2,选择F2分离出的不育株与F1回交,同时对F2不育株进行人工自交结实率试验和花粉生活力测定。在F2中优选不育株与经济性状优良的父本进行回交转育,转育后代自交,子代兄妹交,筛选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1分离的株系。【结果】F1后代全可育,F2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回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3∶1分离。不育株花药干瘪微黄,花粉无活力,自交不结实。回交转育后代均可育,自交后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经兄妹交筛选,初步育成矮牵牛雄性不育"两用系",其基因型为ms1ms1ms2ms2、MS1ms1ms2ms2或ms1ms1MS2ms2。【结论】该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由2对隐性等位核基因控制,不育株率稳定在50%,不育度高。  相似文献   

6.
严一字  朴雪梅  吴松权  全雪丽  吴基日  李贞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31-18532,18535
[目的]探讨橘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育性的遗传模式,为其雄性不育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将供试的橘梗雄性不育和正常可育种质进行杂交、回交及自交,观察后代育性分离情况。[结果]雄性不育×正常可育的F1中,有全部不育的组合,也有全部可育的组合,多数为不育株和可育株分离的组合;F1全部不育组合的回交后代仍然保持全部不育,F1全部可育组合的自交后代表现出株间有育性分离,F1株间有育性分离组合的回交及自交后代仍然表现为株间的育性分离。[结论]根据核不育与质核不育的遗传特点,该研究供试的橘梗雄性不育种质为质核互作不育类型,用常规的遗传育种学方法可以进行三系配套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显性核不育亚麻后代育性分离比进行卡平方测定,发现后代出现了非1:1分离现象,即侧交、兄妹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5:3、3:1不育率偏高等4种类型。经反复验证,非1:1家系出现的频率为13%左右,对于这种复杂的育性分离现象,只用单基因控制的理论已无法解释。因此认为:我们目前研究的核不育亚麻是1个复杂的群体,有必要针对各不同的分离比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显性核不育亚麻后代育性分离比进行卡平方测定,发现后代出现了非1:1分离现象,即侧交、兄妹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5:3、3:1不育率偏高等4种类型.经反复验证,非1:1家系出现的频率为13%左右,对于这种复杂的育性分离现象,只用单基因控制的理航已无法解释。因此认为,我们目前研究的核不育亚麻是1个复杂的群体,有必要针对各不同的分离比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60Co-r辐照与NaN3复合处理及外加成熟胚培养,对得到的珍汕97A和HN5s育性恢复突变体突变率进行了比较,且对育性恢复突变体自交后代不育株的花粉败育类型、光敏不育株的不育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经过诱变处理可以发生:1.不育株向可育株的转变;2.不育株的败育类型由典败向无花粉型、圆败及染败的转变;3.光敏不育株可转变为温敏不育株。由此提出光敏核不育系育性漂移主要是不育基因发生育性恢复突变,又在自交、杂交过程中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纯合棉花核不育系抗A1,使其不育株率由50%上升到100%,通过调节播种期,从不育株群体中发现了2株育性转换不育株,并对该育性转换不育株的育性变化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A1育性转换不育株属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类型,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在27~28℃之间,敏感时期为花前7~13天;在自交条件下,抗A1育性转换不育株的不育株率逐代提高,经过3代自交,其不育株率已达65%,有希望纯合.  相似文献   

11.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培后代在自然低温和人工光周期诱导下的育性研究表明,花培技术是选育和提纯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低温条件下,花培后代群体不育度在99%以上的植株,是供体亲本的7倍多。光周期对不同花培株系的诱导效果差异较大,02HS-4-1等株系不育性较稳定,可育期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无蜡粉自交系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且茎叶表面被有蜡粉;F2代群体出现有蜡粉可育、无蜡粉可育和有蜡粉不育三种类型的植株;在F2代群体中选无蜡粉可育株自交,F3代群体内所有单株都无蜡粉,并出现15∶1、3∶1和100%可育等三种育性表现;从育性分离比例为3∶1的二个F3代群体内选株自交和兄妹交,一部分F4代群体的育性表现为100%可育,相应的F3代兄妹交群体的育性也表现为100%可育;另一部分F4代群体的育性表现为3∶1,相应的F3代兄妹交群体的育性表现为1∶1.这些可育株自交育性分离比例为3∶1、相应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为1∶1的组合为无蜡粉隐性核不育两型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敏核不育性进行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光敏核不育系为母本,12个粳稻和爪哇稻品种为父本,用4×12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建成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S89。1989 ̄1992年夏季在武昌考察了S89及第1、2、3轮改良群体S90、S91及S92。结果表明:各轮异交群体中88%以上的植株于武汉地区粳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稳定不育期内(即7月中旬至9月1日以前)抽穗。各办经异交群体内均出现不育、部分不育和可育株的育性分离。各轮异交群体中不育株的平  相似文献   

14.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1601AB的发现及初步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双低隐性核不育系1757A为母本与常规双低品系601杂交,经威宁夏繁加代,于F3代自交株行中发现6株不充,3株可育,3株半不育的株行,经4年8代选育,育成了不育株率达75%左右的株行材料,并保持原隐性核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彻底,恢复源广等特点,该材料中的不育株能使其它育性分离为1:1的隐性核不育株达到并保持75%左右不育株率的育性分离,同时它具有低芥酸,低硫甙的品质性状,为优质杂交油菜育种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单株育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垦58S,7001S,5047S,W6154S,KS-9,培矮64S,安农S-1和5460S等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单株育性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除安农S-1外,其它7个不育系株内颖花间育性均存在显著差异,连续套袋自交对降低颖花间的育性差异效果不大;不育期间有少量自交结实,结实粒在穗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它们具有与相应不育系一致的光温敏核不育特性。  相似文献   

16.
对核不育亚麻进行测交、回交和对分离出的不育株进行姊妹交、自由授粉观察统计其后代育性表现的结果表明,后代育性表现为1∶1、5∶3、3∶1 等分离模式,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可能由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为双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17.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丁IR54以及4个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2,B1F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空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育种过程中有效控制矮败小麦群体的株高,对矮败小麦混合互交轮选群体和控制授粉后代群体的株高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杂交方式后代群体中可育株和不育株株高差异明显,有利于选择利用。混合互交轮选群体应注意扬花前在一定选择强度下及时淘汰不良高秆可育株,并收获相对较矮的矮秆不育株种子混合成下一轮群体。对轮选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矮秆不育株进行控制授粉,也应优先考虑选择株高相对较矮的优良种质做父本。通过以上措施,矮败小麦后代群体在株高性状上容易得到较好的控制,从而提高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可育株的出现频率。  相似文献   

19.
应用花药培养选育适应上海生态环境的粳稻光敏核不育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以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5047S、5088S、农垦58S为母本,常规粳稻品种或高代品系为父本配制杂种F1,翌年进行花药培养,获得二倍体花粉植株。各组合(PGMSR)粳稻)F1的花粉植株拓海南岛短日条件下育性正常。在上海自然长日条件下育性表现明显的分离,不育与要育花粉植株之比符合1:3。(PGMSR/粳稻)各组合杂种F1的自交F2群体在上海自然长日条件下不育株瑟可育株分离比符合1: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22118A的育性是由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不育株的基因型为双隐性纯合体aabb(为了便于分析,作把这两对基因分别用a和b表示,下同)。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为显性,植株全部表现为可育;只要有一对为显性纯合体AA或BB的材料都可作为恢复系。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中的可育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采用兄妹交配aabb×Aabb或aabb×aaBb,其后代育性分离稳定为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