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发展战略,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绿洲的可持续性对整个干旱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木文试图以宁夏绿洲为例,讨论绿洲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针对本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绿洲综合开发的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绿洲形成条件与良性演替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我国干旱区域面积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文章认为:干旱区的建设方向是建设持续发展的高效益绿洲体系。文章在分析干旱区资源环境特点基础上,认为绿洲的形成条件是具有“绿岛”、“泽园”、“沃洲”和“盆原”于一体的综合优越条件。文章认为要实现绿洲的良性演替必须从结构分析入手,搞好自然要素、社会经济、以及发展时序上的结构调控,才能实现绿洲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1世纪绿洲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黄河中游半干旱区黄土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环境特征,提出在黄土丘沟区以淤地坝的方式,建立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独特的绿洲。文中较全面的分析了该区建设绿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拓展中国绿洲研究,促进干旱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申元村 《干旱区研究》2007,24(4):415-415
绿洲是世界干旱区,特别是中国干旱区独特的地理景观。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绿洲是干旱区陆面过程的主要形式,是干旱区人类社会文明的摇篮,是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绿洲,保护绿洲,开发绿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关注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干旱区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推动绿洲和绿洲学研究的发展,特邀请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教授、地理学家中元村教授和气象学家王介民教授为顾问,开辟“绿洲可持续发展”专栏。其目的在于借此平台,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开展深入细致的讨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宁夏平原绿洲为例从分析干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生产的低能性出发,运用生产力布局的“优区位理论”与“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加强干旱区的绿洲建设,并以此为基地和依托,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同时也提出绿洲工业规模的开拓,必须与农业生产基地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巩固与加强绿洲在干旱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绿洲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在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7年来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框图,并提出干旱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是要走农牧结合道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同时以荒漠化防治为中心治理农业环境。提高绿洲生态系统生产潜力 ,光能利用率可提高2.2倍,而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2.1倍。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中,绿洲稳定性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为绿洲是干旱区所特有的一类景观,是干早区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核心场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绿洲能否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洲的稳定性就是确保绿洲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处在良性循环状态。选择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极端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典型绿洲,按绿洲系统的结构分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可分为不同层次的指标层,构建优化的指标体系共18个指标,利用绿洲稳定性指数对研究区3个时期绿洲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该项研究对于干旱区绿洲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绿洲的稳定事关干旱区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近年干旱区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景观、流域3个层次综述绿洲稳定性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应建立高效节水绿洲的同时,还应加强田块、灌区和绿洲不同尺度水效益及其对绿洲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价研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绿洲稳定性研究;加强人工绿洲建设与天然绿洲稳定的关系、流域内绿洲空间布局、结构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绿洲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比例与绿洲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绿洲特色的新疆小城镇投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干旱区绿洲小城镇特色和国内外小城镇投资情况的基础上,对新疆小城镇投资现状、特别是小城镇的投资效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五年新疆小城镇投资应该以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为引导资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小城镇各自的实际,吸引民间投资、银行贷款、国外投资等各种社会资金来促进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疆干旱区绿洲环境条件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态经济效益出发,根据林业区域特征和林种的地类适宜性原则,应用系统动力学和线性规划模型制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中长期林业发展战略规模和林种布局的优化方案,到2030年,有林地将达到26343万亩,覆盖率28.0%,蓄积量46698万m~3,果品1179万吨,林业产值96.35亿元(比1985年提高6.2倍)。人均用材0.11m~3,果品82公斤,粮食350公斤,农户薪柴653公斤,水土流失减少27.1%。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又充分发挥了各地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 流域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它是地表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流域及其管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决策者的极大关注(K.W.Easter et al,1986)。本世纪,世界各地进行了许多流域开发工作,田纳西流域开发便是流域开发成功的典范。我国广泛开展了大小流域的整治,但对于大河流的综合开发,虽有一些学者作过理论研究(张思平等,1989;张文合,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开发条件的总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黄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区位特点,进而较全面地分析黄河流域开发的优势与有利条件;流域开发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与不利条件。同时,从流域开发的外部环境着眼,探讨了黄河流域开发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可以利用的发展机遇,从而为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调查柴达木盆地农业用水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农业节水经验,对作物的需水量进行了计算,依据当地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和水资源的可供量,研究了农业的节水途径和潜力,提出了建立节水型农业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建设资源产业型经济发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含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区域,加快西北地区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文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建设实现的,因此,建工资源产业型经济发展体系,选择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途径.应该是西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文章从西北资源基础出发,认为西北经济发展第一步应该依据地区优势资源,发展基础产业。主要包括以大农业产品为依托的粮食、油料、棉花、果、搪、药材产业;高效商品性畜牧业产业;矿产济源综合开发产业;能源化工基础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将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第二步依据加工增值原理,加速发展产业的建设。发展产业体系的健全、配套,将为西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主导作用。西北地区的发展产业,主要应包括粮食及食品加工系列产业;畜产品系列化加工产业;药利系列出加工产业;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系列产业;矿业资源产品深度开发产业;能源化工产品系列化开发产业等。从区域发展出发,文章认为西北地区应加快产业组合型经济区的建设。从经济地域优化组合出发,文章认为西北区应建立九个一级经济发展区。文章最后认为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要重视若干保证条件的建设,包括交通网络体系、电力能源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彭阳县崾岘乡白岔村农业经济系统的历史演绎及影响该系统诸因素的绝对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及阻滞该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明确了该村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然后,依此相应地提出科学的对策,旨在不仅为白岔村,而且也为全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稳定协调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一种科学而可行的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河流域是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中包括上游水利工程的实施、地表水利用率的提高,改变了乌河的来水过程,并使下游地表水明显减少,河流的断流导致土地沙化,水库的修筑造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地下水利用的急剧增长使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井灌井排改良了盐碱化土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湟水流域属青藏高原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青藏高原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流域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发展,人口剧增,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和扩大,使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现代工业的产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湟水径流量逐年减少;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水上流失严重;区域小气候环境恶性化;灌区灌排不平衡,地下水位上升;生物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湟水流域的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高原地区,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做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P. F. KABLE 《EPPO Bulletin》1987,17(3):341-343
The avoidance of curative or eradicative use has been recommended as one element in the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against acylalanine fungicides. The concepts involved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mechanisms of fungicidal action and resistance development. This element in the strategy requires a more critical reformulation, and this in turn will depend upon new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with resistance development. Prac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encountered in applying fung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mentio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