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养鱼》2003,(10):66-66
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对池塘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水体的负载大都达到或超过饱和程度,进而使水体的理化条件不断恶化,特别是一些老池塘、水源条件不好而又无法换水的池塘、投饵量大尤其是草料的使用量大的池塘、有机肥使用量大的池塘,往往造成水体的氨氮、亚硝态氮、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大量产生,致使养  相似文献   

2.
保障湿地水体交换能力对完善湿地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南京绿水湾湿地是长江江滩湿地,具备多种湿地特点,动力条件复杂。本研究以绿水湾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二维水动力-水龄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了现状和不同闸、泵调控措施下各区域的水动力特征及水体交换能力。结果表明:现状湿地内部水面覆盖率低,水体交换能力差,大部分区域水体交换时间在7天以上,甚至是14天以上。建闸后虽然增加了枯季的水面覆盖率,但明显减弱了湿地内水动力,延长各区域换水周期,换水周期大于14天的区域明显增多。泵站的运用整体上缩短了大部分区域的换水周期,使得水域流速大于0.01m/s的区域面积明显增加,换水周期大于14天的区域面积减少。建闸蓄水后,为预防藻类爆发,需控制湿地内水体的换水周期均在14天内,结合各区域水动力和水体交换特点,提出了闸门生态调度、布置净水能力较强的挺水或沉水植物、增设补水点等调度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室内恒温培育甲鱼苗种是目前既快又好的集约化甲鱼苗种培育技术,但室内池塘高温水体极易因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产生氨氮浓度过高而造成甲鱼苗种死亡,过去常规的方法是用彻底换水来改善水体环境,而这种方法不但在换水过程中造成甲鱼苗种应激发病,换水排污也极易造成室外环境污染。本试验是通过掌握恒温室内养殖池塘的水体变化规律,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和营养降低水体中氨氮比例来优化水体质量,从而达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一、改善水质1.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开动增氧机。在天气闷热、气压低的情况下,鱼类常常因水质过肥而浮头,或因水体中微生物耗去大量的氧气而发生浮头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城镇化发展,陆源污染使河口区养殖水环境日益恶化,对虾养殖病害日益增多。依靠换水的对虾养殖方式已经行不通,当对虾养殖到中、后期,池塘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不断累积,极易引起对虾中毒、发病和死亡,富营养化也导致池塘蓝藻大量繁殖,对虾养殖生产难以正常开展。传统养殖方式中通过换水就能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当下的  相似文献   

6.
对虾养殖模式多种多样,管理方法五花八门。我们通过许多年的对虾养殖,对不同的养殖模式进行实验分析,总结提出了小水体、大规格、高效益、少换水或不换水、一年一造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跑道池模式高密度养虾,池水在跑道池中循环流动,活性生物絮团悬浮于水体中,利用生物絮团来调控和净化水质。整个养殖过程水质可控,无需换水。每方水体产量超12斤 "每立方水体能产出13~15斤对虾,这种养殖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养殖过程中采用生物絮团技术调控水质,全程零换水,且  相似文献   

8.
欧洲鳗鲡生态式健康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生态学理念应用到欧洲鳗鲡养殖管理中,通过调控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因子,建立多样性水体生物结构,最大程度提高养殖水体自净和生态防病抗病能力,实现少换水、少用药的养殖效果。试验共投白仔苗100万尾,经过280d的养殖,共收获鳗鱼54890kg,平均59g/尾,成活率97.8%。与往年相比,养殖周期缩短,换水率和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养殖成本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9.
(七)水质管理要求白仔培育期间水质各主要理化指标保持稳定,尤其在排换水时应减少温差幅度,使温差不超过l℃。全池泼洒红虫与转饵期间,一定要做好排污换水工作。日常每天换水2~3次,日换水量根据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每次投饲后2小时或稍长些时间内,尽量把残饵捞除,洗刷池底,排水20厘米,然后缓慢进水达到预定水位,日换水量为原池水体的2倍以上。养殖水位在投苗初期一般为30厘米,随着鳗苗规格与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应逐步提升水位,在后期要升至60~70厘米。鳗苗培育后期要注意做好排污换水与强化增氧(可经常使用片状过碳酸钠泼洒池底,既可增氧又…  相似文献   

10.
一、鳜鱼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的主要原因1.长期不换水,水质恶化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鳜鱼大量捕食饲料鱼,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尤其在水体底部,但从表面来看水却很清。而且鳜鱼在饱食后对水质的要求比空腹时高,如水质不良将产生回食现象,在排除鳜鱼养殖病害和水体药害的前提下,应及时换水。少数鳜鱼因腹中饲料鱼回不出而出现饱食死亡现象。换水的方法:先将鱼池底层水抽去1/2~2/3后,及时注入新鲜水。放足饲料鱼后,用水体消毒剂如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强氯精、络合碘等将水体消毒1次,一般即能恢复食欲。如…  相似文献   

11.
pH值在刺参养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刺参工厂化养殖中养殖水体一直处于高负载状态,使养殖水体pH值偏低,影响刺参生长甚至引发疾病。而近海水域水质污染严重,赤潮不断发生,使传统的大换水方式不再适合现代的养殖模式,如何保持养殖水体pH值稳定成为刺参养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试验通过使用碳酸氢钠对养殖水体的pH值进行调整,摸索碳酸氢钠的最适使用量,使养殖水体的pH值维持在刺参生长的最适范围内(7.9~8.4),探讨更为健康高效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刺参养殖以超常规模快速发展,尤其是工厂化育苗。但由于管理水平和相关工艺还不够成熟,严重阻碍该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布苗密度大、幼体排泄物、死亡个体及残饵的不断积累,苗室水体一直处于高负载状态[1]。而这些积累污染物经缓慢分解向养殖环境不断释放大量小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导致水环境逐渐恶化,pH值逐渐降低,危害稚参健康生长[2]。该种状况通常采用加大换水量来改善。然而过量的换水会  相似文献   

13.
一、黄鳝为什么会发病? 黄鳝在野生状态下极少生病,即使生病也会不治而愈,而人工养殖时如遇发病,则会出现大批死亡,主要原因是人工养殖密度高,病菌传播率高,人工养殖下的残饵、排泄物、病毒积累、环境恶化是滋生疾病的源头。有的养殖户只是简单地换一下水,却不知频繁换水会引起黄鳝的应激反应,增加发病机率,况且病菌也不可能通过换水就能换掉。只有通过人工调节水质,改良环境,预防疾病才是最主要的方法,要经常使用水体修复1号、底净灵调节水质排除毒素,经常使用特水肠鳃灵或水体消毒威进行水体消毒,  相似文献   

14.
曾党胜 《内陆水产》2000,(10):31-31
近期,作者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养虾区,发现在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现对较为普遍的问题总结如下。 1水质管理的误区 1.1投苗早期水质不肥 清塘后,水质还没有培肥,就急于投苗。由于池塘水体偏瘦,可供幼虾摄食的生物饵料缺乏,影响幼虾的生长和成活率。 1.2换水不科学 养殖的中后期,池水过肥,虾农常常一次性大量换水 (特别是换水方便的地方 ),引起池塘的水温波动太大,影响虾的摄食和生长。 1.3 盲目加深水位 罗氏沼虾养殖的最适水深为 1.5~ 1.8 m,水体过浅,则水温波动较大,溶氧量减小,易影响虾的的生长;水体过深…  相似文献   

15.
据东南亚渔业开发中心报道,目前菲律宾斑节对虾养殖采用三种养殖系统:粗养、半精养及精养。所谓粗养系统,依靠潮水换水,不用人工投饵,利用天然饵料。放养密度为10000尾/公顷; 所谓半精养系统,水体换水采用湖水和泵水两种方法,饵料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业的水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 ,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多 ,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天然水只有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后 ,才能达到养殖用水的要求。对于养殖水体的水环境来讲 ,残饵、有机肥以及生物代谢产物等也会造成水质的恶化。这些水质问题如果处理不善 ,均会危害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甚至导致死亡。因而水体的净化处理及再利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中关键环节之一。1 物理法换水和物理增氧因操作简单、效果较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为每日更换1 0 %左右或视水质及温度变化情况数日更换2 0 %左右 ,具体情况因养殖对象及水体底值而异。利用增…  相似文献   

17.
余健 《科学养鱼》2002,(7):35-35
7~9月是全年气温较高的季节,这一时期既是河蟹的生长旺季,也是病害高发季节,加强这一时期的管理至关重要,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一、加强水质管理1.定时换水定时换水可有效调节水体各理化因子,高温季节使水温保持在28℃以下,能防止河蟹性早熟。经常换水还能提高溶氧含量,使其达到5毫克/升左右,保持水质清新,促进河蟹快速生长,同时换水时形成的微水流也可促使河蟹蜕壳。换水时采用先排后进的方式,平均每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水位控制在1.2~1.5米左右。换水时要注意池内外水温差不…  相似文献   

18.
1郾 换水以保持水体清澈、呈淡绿色、无腥臭味为标准。换水次数在春、秋两季约5天一次;夏季约2天一次;冬季约15天一次,定期换入新水。新水一般用自来水,新鲜的自来水要在阳光下曝气2 ̄6小时,去除氯气,增加溶氧。换入的新水占总水量的1/3 ̄2/3。换水时先把金鱼捞出,临时放入其它  相似文献   

19.
赵书贤 《科学养鱼》2004,26(4):18-18
一、注水时间应选择在清晨进行,下午或傍晚不能注水。这是因为夜晚塘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但停止,而且还要消耗水中溶氧,加之水体中的各类生物的呼吸,水中溶解氧在清晨3~5时降到最低值,如这时鱼塘注入新水,可消除氧负债,增氧效果明显。若下午或傍晚注换水,此时水中浮游植物光  相似文献   

20.
在26℃下,将体长(2.089±0.021)c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养在15 L聚乙烯圆形水桶中,设置400尾/m~3和800尾/m~32个密度和5个换水条件(不换水、日换水量20%、日换水量50%、3 d全量换水、5 d全量换水)双因素处理,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和日换水条件对水质和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的影响,并根据养殖密度、日换水量及养殖天数对自污染因子的影响,建立了各污染指标与养殖密度、日换水量及养殖天数的回归关系模型。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和日换水量对水体p H无显著性影响(P0.05);水中NO_2~--N、NH_4~+-N及COD浓度均随换水量增大而降低,其中日换水量50%组累积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3 d全量换水和5 d全量换水试验组中,NO_2~--N、NH_4~+-N及COD浓度在换水前达峰值,在换水次日骤降至最低值,然后逐渐升高,如此循环,但仍低于对照组;相同换水条件下,密度400尾/m~3时自污染因子浓度均低于800尾/m~3组;NO_2~--N(Y_1)、NH_4~+-N(Y_2)和COD(Y_3)浓度指标与养殖密度(X_1)、日换水量(X_2)及养殖天数(X_3)的回归关系模型分别为:Y_1=0.048-0.002X_2-0.001X_3;Y_2=0.163+0.04X_1-0.018X_2+0.01X_3;Y_3=4.85+0.429X_1-0.199X_2。研究表明:在养殖密度400尾/m~3、换水率50%的养殖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自污染程度最低,凡纳滨对虾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