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3年我国农业再获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连快"。然而,这辉煌成绩的背后潜藏着诸多挑战不容小觑: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种粮意愿低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务农意愿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现不可逆性;农业粗放经营、土地撂荒、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约束持续加大;农产品进口连年增长,贸易逆差长期保持高位,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的压力愈来愈大。据此建议:一是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激活农业内生增长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三是大力发展"两型"农业,促进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四是探索与创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丰富现代农业内涵。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点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目标。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耕地保护是当务之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刻不容缓;驾驶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国家的宏观管理,运用法制,经济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保障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户收入,既高度依赖于资源环境又反作用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通过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在2000—2019年发表的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1174篇英文和1043篇中文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总结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前沿、热点和趋势,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决策管理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前沿聚焦在食物系统弹性与粮食安全、农业生态集约化与可持续集约化、都市农业与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4个方面.研究热点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农业活动的环境影响和农业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解析"气候-土地-水-能源-粮食"耦合机制,系统开展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调控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前农业作为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史前稻作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成为目前考古界、农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主要是由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两大体系构成。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邻江苏,北依山东,西接河南、湖北,南连江西、浙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安徽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兼容性。对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的研究将会丰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内容,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加大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我国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我国作物生长、产量和农业潜在生产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对作物品质和产量带来直接影响,加剧了农业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进而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影响了我国农业种植制度。本研究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确保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杂交水稻组合和面积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成功并将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自1976年开始到1987年,其种植面积增长百倍以上,达到1100万公顷。到1990年达到近1600万公顷的高峰。由于后来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粮食政策的调整,从1991年至今,经过了一个徘徊阶段,总面积有所减少,但在全部水稻面积中的比例没有减少,一直保持在65%左右。从1988到2003年,全国每年种植面积在6.7万公顷以上的组合由41个增加到了243个;每年种植面积在670万公顷以上的组合逐年减少,排序也有变化。由于新组合越来越多,竞争激烈,今后可能不再有这种“一统天下”的组合。大量配合力好、米质优、抗性强的不育系、恢复系的问世,加上其它技术和政策的支持,我国杂交水稻可望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节水灌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缺水是新世纪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灌溉现状的调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节水灌溉的意义,主张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01,自引:1,他引:101  
陈温福  张伟明  孟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324-3333
生物炭以其良好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广泛的材料来源和广阔的产业化发展前景,成为当今农业、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合分析、评述了生物炭在土壤、作物、农田生态系统等领域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从低碳、循环、可持续视角,客观、辩证地探讨了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价值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生物炭在修复土壤障碍,提升耕地生产性能和作物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生物炭产业的方向与建议,旨在为中国生物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汉台区粮食生产的现状、粮食消费与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台区人均粮食为229kg,远低于全国人均粮食380kg拥有量的水平。粮作比、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汉台区近30年粮食缺口较大,粮食自给率低,粮食供给难以满足当地粮食需求;按90%自给率计算,要实现2010年小康的总产目标,必须保证34575hm2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0.
草地农业系统与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依据西部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及资源优势,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开发治理的经验和发展草地农业试点的成果,认为草地农业系统应当在西部开发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西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阐述了草地农业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及发展草地农业系统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1.
发展生态农业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搞好农业规划(区划),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实现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为助推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同步实现,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视域,阐释生态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厘清粮食安全与生态低碳农业的辩证关系,剖析粮食安全战略下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大农业观”指导下,生态低碳农业涉及全食物品类、全产业流程、全生活环节。粮食安全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底线要求,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当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科学技术瓶颈、小农生产模式、居民观念局限等现实困难,亟需探索水地资源拓展、技术创新应用、居民素质提升等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相似文献   

13.
精细农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论述了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支撑技术体系,分析了精细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全国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综合分析区域间粮食供需匹配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利用通用的折算方法,估算了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总量、粮食产需比和粮食供应缺口等。【结果】 全国粮食供应存在缺口,但口粮供给绝对安全;不同地区粮食需求构成差异显著,饲用粮是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粮食消耗路径;全国19地粮食产量难以实现自给自足,地区间产需状况存在失衡;全国1/3地区能够产生余粮,北方地区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但从当前粮食供需情况来看,区域粮食产需失衡情况仍整体可控。【结论】 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完备和系统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着力推动全国粮食生产布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深入,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疆农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以保护性耕作为基础的保护性农业成为迫切需要.政策是影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研究试图对新疆保护性农业发展中的政策作用与特点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持续农业平衡施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化肥是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举措 ,是农业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有机肥是维持和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培肥土壤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要求 ,应强调化肥与有机肥并重和化肥合理配施 ,以满足供肥需求 ,调节土壤养分平衡 ,使用地养地相结合 ,达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目的。因此 ,平衡施肥是现代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5-2014年中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对三种作物生产成本上升之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技术进步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明显。2)劳动、化肥和其他要素价格均表现出正的价格调整效应,其中劳动价格影响最大。3)三种作物均存在规模经济性,但稻谷的规模经济性有所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经济性有略微的提升。4)技术进步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其中,稻谷的技术进步效应对成本的降低作用要高于小麦和玉米,但效率提升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较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规模化种植、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推进小麦、玉米机械作业等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避免,可以尝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套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等来增加土地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撑系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撑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由家庭承包制,农业产业化,行政管理组织的协调这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三维结构体系”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的制度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9.
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耕地减少,淡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分析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原则以及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立体农业、生态链接与转换、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资料减量化等4大类11小类为中心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和以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监督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机制,从而为各地发展循环型农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图7参21  相似文献   

20.
王梅 《农业展望》2013,9(5):50-54
用翔实的数据讴歌了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粮食生产"九连增"不仅为应对国际经济衰退、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粮食"九连增"背后,中国粮食安全仍面临隐忧。一是玉米连获丰收,需求趋缓,价格承压;二是大豆进口数量激增,供求严重失衡;三是片面追求高产导致农田污染严重等。最后,提出有益于确保中国粮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