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在苹果园悬挂金纹细蛾性引诱剂,观测其发生量,并同时记录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研究得出湿度与发生量呈显著相关。在3月份其越冬代发生比较整齐,数量少,是防治的重点时期。 相似文献
3.
4.
为探究人工养殖豆天蛾过程中卵的最佳消毒时长及筛选最优消毒剂配方,首先以38%盐酸+37%甲醛+水(0.5∶0.5∶10,V/V)为消毒剂,测定不同时长消毒处理对豆天蛾卵生长发育的影响,获得最佳消毒时长;再以此为基础,探究不同消毒剂配方(以下简称配方)处理对豆天蛾卵孵化率、25日龄幼虫存活率、体重和体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毒30 min的豆天蛾卵孵化率(80.00%)、25日龄幼虫的存活率(59.72%)、体长(8.02 cm)及体重(8.96 g)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配方20(37%甲醛∶31%双氧水∶水=0.5∶0.5∶10,V/V)处理后的卵孵化率(86.67%)、25日龄幼虫存活率(66.67%)、体长(8.88 cm)和体重(10.70 g)优于其他配方,且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配方20对豆天蛾卵的消毒效果最好,为本试验筛选出的最优配方。此结果为人工养殖豆天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豆天蛾卵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分别对不同湿度、不同温度以及不同产卵月份所产的豆天蛾卵的孵化率以及卵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温度为20℃, 湿度为50%时, 豆天蛾卵孵化率为92.33%, 显著高于湿度为25%和75%的孵化率(P<0.05); 平均卵期为9.08 d, 显著短于其他湿度条件下的平均卵期(P<0.05)。湿度一定时(50%), 温度为30℃时孵化率最高, 达97.00%;其次为25℃, 孵化率达91.00%。豆天蛾卵在此两种温度下孵化率显著高于除20℃外的其他温度(P<0.05)。35℃下平均卵期最短, 为5.32 d; 其次为30℃和25℃, 分别为5.45 d和5.70 d。此3种温度下的卵期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短于15℃和20℃下的卵期(P<0.05)。湿度、温度一定时, 产自4、5、6、7、8月的豆天蛾卵中, 6月的卵孵化率最高, 达96.67%, 显著高于其他4个月份豆天蛾卵的孵化率(P<0.05)。4-8月产的卵平均卵期分别为10.07、7.08、6.80、6.07 d和5.34 d。本研究明确了各因子对豆天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完善了人工养殖豆天蛾技术体系, 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7.
豆天蛾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用昆虫。本实验在室内测定了豆天蛾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9~31℃内豆天蛾的各虫态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发育历期最长,为100.89 d,而在31℃下仅为47.10 d。种群趋势指数在25.63 ℃时最高,为74.36,说明在此最适温度下豆天蛾可大量繁殖,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9.
室内试验,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10~(4(?)8)个多角体/毫升。田间试验,喷施1.6×10~7多角体/毫升的病虫尸匀浆液,对豆天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在70%左右。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或银纹夜娥核型多角体病毒混用,防治同时发生的多种大豆害虫的总效果明显提高,虫口下降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向日葵黑茎病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向日葵黑茎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影响向日葵黑茎病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由已知的病情指数和气象资料建立回归方程,得出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y=-28.2+0.55x);得出气温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y=191.57-7.67x);得出日照时数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y=198.41-0.551x)。当天气晴朗、日照充足、空气交换加快不利于向日葵黑茎病发生发展。当种子带菌量、重茬种植、品种抗性、地块选择、栽培管理等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因子是向日葵黑茎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建立了向日葵黑茎病发生程度气候预测模型Y=-36.52-4.9x1+0.708x2+0.04x3,对向日葵黑茎病在新疆的预测发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烟草赤星病发生发展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气候条件,施肥水平及栽培制度与烟草赤星病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赤星病发生最适宜的温度为25~31℃,相对湿度为70%以上,磷肥和钾肥显著降低赤星病的发生,最适配比为N:P:K=1:1:2或1:2:2轮作尤其是2a(年)以上与非茄料作物轮作,可显著减轻赤星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永安市位于福建中部偏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80年代前,稻瘿蚊仅在局部地区间歇发生为害。1988年开始,为害逐年加重。1988年全市发生3个乡镇,12个村,面积1570hm2;1991年扩大到8个乡镇,82个村,为害面积达到2.03万hm2。1993年遍及全市各乡镇,发生村数达到143个,发生面积达到7.16万hm2,经大力防治,仍然损失稻谷77万kg。1995年和1996年为轻发生年。1997年和1998年发生面积又分别回升到7.31万hm2和7.18万hm2,损失稻谷分别达86万kg和62…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解棉田天敌的发生规律 ,进一步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 ,1 996~ 1 999年我们对棉田瓢虫、蚜虫进行了系统调查。1 调查方法从棉苗移栽活棵开始到 9月 2 0日结束 ,按地力定3块地 (不防治棉蚜 ,其他害虫防治同常规田 ) ,每地定5点 ,每点 2 0株 ,5d调查 1次。调查内容 :瓢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 ,瓢虫幼虫、蛹、卵的数量 ,其他天敌的种类和数量 ,棉蚜的数量。2 结果与分析2 .1 瓢虫在棉田天敌种群中的数量比例 棉田查到的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蜘蛛、草蛉、花蝽、食蚜蝇等。瓢虫 (成幼虫 )占棉田捕食性天敌活动虫态总量的 62 .7%~ 78.0 % ,年平… 相似文献
19.
20.
分析高寒草甸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及植被生物量积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呈单峰型变化过程,7月耗水量最大。初期营养生长阶段的5月耗水量、植被生物量均较低,水分影响着植物的初期营养生长但不甚显著;植物旺盛生长的6~7月,耗水量高,而生物量波动明显,温度和水分均影响到生物量的提高,且水分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植物生长末期的8~9月,耗水量及植被阶段累积生物量均较低,水分条件充足,并非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海北高寒草甸地区植被年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地下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与植被耗水量关系不明显。而与相应的温度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寒草甸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受温度条件限制的影响比水分条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