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确认609AB不育系类型的基础上,采用临保系测验法和测交后代可育株自交与回交等方法,有效区分了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的一对复等位和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的两种遗传模式。不育系类型鉴定结果表明609AB是纯合型显性核不育系;遗传分析证明所测恢复系的抑制基因均与Ms等位,不育系可育株的抑制基因也与不育基因等位,确认其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质源(CMS-F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P3、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相似文献   

3.
水稻马协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晓国  梅启明 《作物学报》1997,23(2):242-246
本文描述了水稻马协细胞雄性不育系马协A/明恢63F_2群体和F_3株系的花粉育性分布规律。在F_2中,可育株数、部分可育株数、部分不育株数和完全不育株数之比经卡平方测验符合9:3:3:1的理论比例。通过对各类型F_2单株的F_3株系育性表现的分析,推断出单株的基因型,并用马协B对单株进行测交,测交试验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表明马协A不育恢复性由两对显性主基因控制,且一对恢复能力比另一对强。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8 A的遗传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瑞茂  陈大伦  汤晓华  李敏 《种子》2007,26(5):90-94
经遗传研究表明:核不育系118A的不育性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一对隐性上位互作基因控制,不育基因与117AB、S45AB的不育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当两对基因隐性纯合,另一对上位互作基因为显性(RfRf或Rfrf)时,植株表现不育(aabbRfRf或aabbRfrf),其相应临保系的基因型为3对隐性纯合体(aabbrfrf)。纯合两型系内不育株与可育株(AabbRfRf或aaBbRfRf)杂交,F1为1:1的育性分离,系内可育株自交为3:1的育性分离。利用纯合两型系AabbRfRf或aaBbRfRf中不育株和可育株成对兄妹交可生产纯合两型系和不育系118A,不育系和临保系杂交生产全不育系118CA(aabbRfrf),全不育系与恢复系(AA-或-BB)杂交生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5.
甘兰型双低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黔油2AB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遗传学原理,采用测交、回交、自交及兄妹交的方法,研究黔油2A的育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黔油2A属双基因显性“杂合两型系”,其育性是受两对显性基因MsMs和RfRf互作控制的,其中Ms是显性不育基因,Rf是显性恢复基因,同时抑制不育基因性的表达,使育性恢复可育。其不育株基因型为Msmsrfrf,保持株基因型为msmsrfrf,恢复株基因型Ms-RfRf和msmRfRf。  相似文献   

6.
王乃元  梁康迳  李毓  王颖  王洪飞  仇秀丽 《作物学报》2008,34(11):1929-1937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代种子,种植F1代,收获自交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ZWA的遗传利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王军  张太平  魏忠芬  李德文 《种子》2004,23(5):8-11
通过遗传测交试验表明: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ZWA的不育性由两对隐性重叠基因和一对上位抑制基因共同控制.当两对重叠隐性基因呈双隐性纯合体(m1m1m2m2),而另一对抑制基因的基因型为RfRf或Rfrf时,植株表现为不育(m1m1m2m2RfRf或m1m1m2m2Rfrf,其相应临保系的基因型为三对隐性纯合体(m1m1m2m2rfrf.纯合两型系不育株(m1m1m 2m2RfRf与可育株(M1m1m2m2RfRf或m1m1M2m2RfRf兄妹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1:1;可育株自交,其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3:1.利用纯合两型系中m1m1m2m2RfRf不育株与临保系(m1m1m2m2rfrf测交可获得基因型为(m1m1m2m2Rfrf全不育系,全不育系与相应恢复系(M1M1 或M2M2 )杂交可获得全可育杂交种,从而将隐型核不育系ZWA的三系杂交种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8.
棉花核不育系豫98-8A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1999年从转基因后代遗传群体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植株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现有不育基因的等位性,采用表型观察测量,以及经典的自交和测交手段,研究了该不育材料败育性状的遗传规律。花器官形态特征调查表明:不育株花柱长和花柱外露长度均明显高于同质系的正常可育株,而每朵花的子房直径及花药数量没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杂合体可育株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呈3:1分离,不育株与杂合姊妹可育株测交,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表明该核不育材料受隐性单位点控制;与阆A(msc1)、洞A(msc3)等育性位点杂合可育株分别杂交,其F1代单株育性均得到恢复。由其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均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3和7:9两个育性分离群体,表明该材料败育基因为不同于阆A、洞A的不育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9.
Wnafstu棉花雄性不育系遗传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棉所41、陕7359(系)、陕2089(系)、陕2234、陕024(系)5个陆地棉种质和8046-1、8046-2、8046-3三个与不育系具相同遗传背景的可育种质为测试父本,采用连续多代和多父本分别株对株测交,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现的暂定名Wnafstu的雄性不育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陆地棉种质父本与不育系测交后,子代均为100%不育株;3个与不育株具相同遗传背景的可育株分别与不育株测交后,子代有不育和可育株两种类型,分离没有规律。据此认为,该不育系属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一般陆地棉种质与其杂交,都可保持其不育性。与其具相同遗传背景的可育种质对不育系育性有恢复功能。提出了对该不育系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20118A不育系和临保系与22个油菜品种(系)杂交测交后代为材料, 采用经典遗传学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验证该不育系统遗传控制体系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 探索利用连锁共显性标记筛选两型系和临保系基因型的高效性和准确率。研究表明, 6个品种(系)与20118A测交产生的F2世代, 所有组合可育株∶不育株均符合3∶1或13∶3分离规律, 而与20118A-TAM杂交产生的6个F2中1个呈13∶3分离, 其余均为全可育, 育性符合1对隐性不育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互作控制的遗传模式; 进而采取反向验证方法, 从1 059个F2分离单株中, 用新发展的Bnms3/Bnrf连锁共显性标记跟踪选择, 直接获得临保系(ms3ms3rfrf)、纯合不育株(ms3ms3RfRf)和两型系可育株(Ms3ms3RfRf) 70、69和135株, 经测交或互交验证, 准确率均达95%以上; 根据20个测交品种的后代分离, BnRf位点上只出现Rf和rf两个等位基因, 推测第3个等位基因存在的频率很低, 基本可以根据两基因各2等位基因互作原理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黔油2AB与4019AB、117AB、陕2A间的恢保关系测定结构表明:甘蓝型双低油菜黔油2AB与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4019AB的保持性相近,但恢复关系不同:黔油2AB与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117AB的恢保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黔油2AB与胞质雄性不育系陕2A保持系间互换保持后,其F1的不育株比例相对黔油2AB来说从50%提高到85%~90%,相对陕2A来说不育性的稳定性和不育度得得到了明显加强,但二者的恢复关系不同。经试验结合研究分析表明:黔油3AB的不育源与以上几大类型不育材料不同,是一种甘蓝型油菜双低新型不育源。  相似文献   

12.
白菜型油菜(B. campestris L.)双显性核不育896AB的选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董振生  刘创社 《作物学报》1998,24(2):187-192
以北方白菜型油菜自交系S3-18为母本,加拿大白菜型春油菜Tobin为父本杂交,在自交2代中出现不育株37AB,经研究认为,该不育材料是由2种不育基因(MSMSrfrf,MSmsrfrf),4种保持基因(MSMSRfrf,MSmrRfrf,msmsRfrf,msmsrfrf)组成的杂合不育群体,用成对保持,双隐性测交的方法,经2~3个世代的选育,育成896AB双显性不育系及125ab等双隐性临保系  相似文献   

13.
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恢复性遗传研究的最佳指标-套代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指标,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子体不系,三个恢复材料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杨光圣  傅廷栋 《作物学报》1995,21(2):129-135
AB1是从甘蓝型油菜品系84-1与84-2杂交F3群体中分离出的雄性不育两用系。AB1在昆明或西宁夏播时表现为雄性不育,在武昌秋播时则表现为雄性可育。AB1雄性育性的变化是细胞质、细胞核基因(环境条件敏感基因)与环境条件(可能是温度)互作的结果。AB1的雄性育性恢复基因为一对主效基因,当细胞核内有一个显性基因时,环境条件敏感基因的作用被掩盖。环境条件敏感基因可能是微效多基因。  相似文献   

15.
高粱A_1、A_2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表明,A_1型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_1与核内两对隐性不育基因ms_1ms_1 ms_2ms_2共同控制.A_2型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_2与核内一对隐性不育基因ms_2ms_2共同控制.相对的显性恢复基因MS_1MS_1 MS_2MS_2是独立遗传的,不存在累加效应,两对显性基因都与S_1存在互作关系,只要有其中一对就可实现对A_1细胞质不育系的恢复.A_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只有MS_2MS_2基因才能恢复.MS_1MS_1基因在A_2细胞质遗传背景下失去了显性恢复作用,成为S_2的非互作基因.雄性不育的核质互作具有普遍性和对应性,保持系则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以甲型两用系AB12为不育源(直筒生态型),采用杂交、自交、兄妹交的方法,将核不育基因向娃娃菜可育品系06006中转育,获得了不育株率100%的新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扩大了原有不育系的遗传基础,拓宽了该优良雄性不育基因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广亲和粳稻恢复系选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利生  申宗坦 《作物学报》1995,21(4):391-395
广亲和粳稻恢复系的选育除采用WA型恢复与广亲和粳稻杂交选育和不同广亲和恢复系间杂交选育外,本研究提出以粳稻为父本杂交选育的4种办法:1、以型杂交稻F1为母本转育同质广亲和恢复系;2、以WA型下育系为母本筛选同质广亲和恢复系;3、以WA型广亲和不育系为母本,筛选同质广亲和恢复系;4、以同质广亲和恢复系为母本转育新的恢复系。用上述方法已育成02428等广亲和恢复系,并可同时恢复WA型和BT型胞质不育系  相似文献   

18.
水稻胞质不育的恢复基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滕利生  申宗坦 《作物学报》1996,22(2):142-146
以结实率为育性指标,研究了粳稻恢复系C57和ZH157对BT型、WA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C57和ZH157分别有恢复BT型雄性不育的一对显性和一对不完全显性的恢复基因Rf1RF1和Rf2Rf2;对WA型雄性不育,C57和ZH157则分别具有一对不完全显性恢复基因Rf4Rf4和一对显性恢复基因Rf3Rf3,等位性测验证明,Rf1与Rf2、Rf3与Rf4是独立遗传的。C57的Rf1与恢复系台中  相似文献   

19.
G. S. Yang    T. D. Fu    C. Z. Ma  X. N. Yang 《Plant Breeding》1996,115(5):391-394
Five restorers of ‘polim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pol CMS) cannot restore the fertility in dominant genie male sterility (DGMS). A dominant male sterility gene from both, a DGMS line Rs l046AB and DGMS hybrid ‘Zhongza No. 3’, wa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into Polima cytoplasm. A random-mating population of pol CMS restorers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many double-low pol CMS restorers as pollinators to cross continuously to the DGMS plants which had Polima cytopla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