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 用扫描电镜对彭头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观察拍照, 根据双峰乳突的纵距、横距及其纵横比分析了古栽培稻的属性, 认定8000年BP的彭头山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性状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2.
澧县八十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类平均数值分类法, 将八十遗址古稻分为七类十一群. 各类间的性状平均值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表明古栽培稻具有类型的多样性, 是一种非野非籼非粳的原始栽培稻复合体(Complex).  相似文献   

3.
用类平均数值分类法 ,将八十遗址古稻分为七类十一群。各类间的性状平均值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表明古栽培稻具有类型的多样性 ,是一种非野非籼非粳的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Com plex)  相似文献   

4.
越冬栽培稻是一类能越过自然冷冬季节并在第2年春季萌芽、正常开花结实、收获稻谷的水稻品种。本文通过对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QTL分析,明确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旨在进一步解析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育种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3份越冬栽培稻构建的3个半同胞F2群体为材料。各考察15个产量相关性状,利用Excel 2003、GraphPad Prism 5.0和QTL IciMapping 4.10软件分析数据、绘制遗传图谱、定位QTL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表型值在3群体中呈连续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共检测到37个QTL和26对上位性QTL,贡献率分别介于2.32%~36.31%和1.04%~2.05%;检测到9个同时影响2个及以上产量性状(一因多效)QTL标记区间;以联合分析检测到13个产量性状相关QTL,其中4个QTL区间与单群体检测QTL区间重叠;越冬栽培稻产量相关性状QTL以加–显性效应遗传为主、上位性遗传效应为辅。本研究将为越冬栽培稻产量相关基因挖掘及育种创新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杂草稻资源生物学性状调查及利用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拓宽栽培稻的遗传基础,为水稻育种提供有利的基因源。利用采集自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杂草稻资源48份和栽培稻主栽品种2个(‘龙稻5号’和‘龙稻3号’)作为试验材料,开展了13个主要生物学性状的调查。从栽培稻育种角度看,研究共筛选出了4份材料可应用于栽培稻育种中,编号为1、24、37、48号的资源茎秆硬度较强,落粒性较弱,与栽培稻性状相似度较高,具有可利用价值。同时探讨了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收集于宁夏9个县(区)的105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鉴定评价其茎叶形态性状、穗部性状、子粒性状等农艺性状,分析宁夏杂草稻的主要特性。结果表明,宁夏杂草稻的穗抽出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在20%以上;株高、穗长、结实率、剑叶长、剑叶宽次之,变异系数在10%左右;子粒性状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5%左右;生育期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仅为1.91%;茎叶和子粒的质量性状的表型变异与栽培品种基本一致。总之,宁夏杂草稻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较小,变异类型较单一,大多数农艺性状表现与当地栽培稻相近或相似,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杂草稻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7.
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对各自形态特征的影响,杂草稻和栽培稻按照2:1和1:2的比例各自插植在同一盆中,以单独插植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处理为对照,分别测定他们的分蘖数、株高、叶片长宽、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沈农265’的株高、叶片形态影响不大,使分蘖数、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显著降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都略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在同一生育时期,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和根系性状都比栽培稻‘沈农265’高,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栽培稻受杂草稻的遮挡,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限制了栽培稻‘沈农265’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造成栽培稻‘沈农265’减产。  相似文献   

8.
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张文绪  裴安平 《作物学报》2000,26(5):579-586
对八十土 当遗址T43(18)8000年bP的200粒出土炭化米进行研究, 证明炭化米的长、 宽、 厚缩变率分别为5.36%、 2.27%和1.04%, 炭化稻谷的长、 宽、 厚缩变率分别为10.71%、 3.03%和2.08%。 复原后古栽培稻的粒形特征具有单一性状变异的广域性, 性状组合的多型性, 性状演化的近野性和原始性, 是一种含有野、 籼、 粳基因  相似文献   

9.
凉山州因缺乏稳定、高产、优质的红米稻品种,于2016年引进5个红米稻品种与本地红米稻品种进行不同地区、不同海拔栽培试验,考察其丰产性、稳定性和抗逆性,依据稳中选优的原则,从中筛选出两个适合凉山州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红优五号和洋县红米两个红米稻品种表现出较优良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适宜在海拔1500~2100 m的生态气候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评价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用9个农艺性状研究了50份杂草稻和18份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杂草稻株高、穗长、平均穗粒数、结实率、芒长、芒色、粒色等植物学特性均较栽培稻变异大。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栽培稻,表明杂草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为明显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两个类群,且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杂草稻较栽培稻植物学特性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将其视为不同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石峡遗址25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定,石峡古稻为一正向籼、粳两亚种分化的栽培稻种群。  相似文献   

12.
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文绪  袁家荣 《作物学报》1998,24(4):416-420
1993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一万年以前的古栽培稻谷,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栽培稻,初步观察分析,粒长与普通野稻相近,颗宽介于粳稻和籼稻之间,长宽比,稃毛长度,稃肩角度等特征介于普通野和籼稻之间,稃面双峰乳突属“钝型”与粳稻相似,外稃顶端无芒,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演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故建议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文绪  裴鑫德 《作物学报》1998,24(6):691-697
对28个籼稻和粳稻品种共113粒样本稃面的双峰乳突扫描电镜图片进行分析,发现双峰乳突可分为“锐型”和“钝型”两类,以G(x)=44.4788-0.4308X1-0.4263X2+.075X3的双峰乳突判别池数公式和后验概率进行判别,认这籼亚种属“锐型”、粳亚种属“钝型”双峰乳突,故将这一方法称为“双峰乳突鉴定法”。讨论了该方法对水稻分类和古栽培稻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取36个栽培稻、普通野生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聚类,并对分子标记法、程氏指数法和杂交亲和力法进行了比较分类。结果表明,三种分类方法对水稻材料的分类是基本一致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整理分类,有利于对水稻材料的深刻理解与认识。通过RFLP聚类树状图、籼粳倾向性图及基因型的综合分析,明确了中国普通野生稻可分偏粳型和原始普野型,国外普通野生稻包括偏籼型与原始普野型。中国原始普野型相对倾粳,国外原始普野型相对倾籼,它们是遗传分化显著不同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AB-QTL分析法及在水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栽培稻所不具有或己消失了的优良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野生稻中发掘有利基因是目前稻种资源研究利用中的重点。由于野生稻总的农艺性状表现劣于栽培稻,在实际研究中受到了许多不利因素(不良农艺性状和不利连锁基因的存在、平衡群体中野生稻种较高的不利基因频率、遗传累赘等)的影响,这对野生稻种资源中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带来了困难。高代回交QTL分析法(advancedbackcrossQTLanalysis,简称AB-QTL)为实现野生种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许多研究表明AB-QTL分析法对野生资源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是可行的。本文对AB-QTL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特性、渗入系构建及其在野生稻遗传分化和产量基因发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垄畦栽培水稻的植株形态与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杂交稻协优9308和常规粳稻秀水110为材料,从水稻植株形态和生理特性方面研究了垄畦栽培高产、优质的农学基础。结果表明,(1)在植株形态上,与常规栽培相比,垄畦栽培后株高变矮、茎基部节间的直径和密度增加,单茎鞘重增加,植株抗倒性增强;生长前期叶面积扩展迅速,生长早期叶片薄,中、后期叶片厚而挺,群体光合生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辽宁省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间或周边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 现已严重发生于中国辽宁省。2003—2005年对中国辽宁稻区的杂草稻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收集和整理, 对其植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收集到的部分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 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杂草稻植物学特性变异较大。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 中国辽宁杂草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30对SSR引物中有26对在杂草稻中扩增出多态产物, 多态性位点所占比例为86.67%, 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62。杂草稻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平均为0.843, 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遗传差异明显。中国辽宁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血缘关系很近, 与籼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关系较远, 很可能起源于当地栽培稻品种, 是栽培稻种个体间自然杂交、回复突变等产生的退化类型,远距离种子调运促进了它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8.
抗旱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筛选适宜冀东滨海稻区种植的耐旱水稻新品种,通过水作和旱作栽培模式下与作物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指标(如生育期、产量性状指标等)的变化,探讨了21个水稻稳定品系的抗旱性。结果表明,栽培稻旱作较水作生育期延长、株高降低、穗长缩短,产量降低,影响旱作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每穗粒数。通过抗旱力指数法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认为稳定品系wd1、wd11、wd10、wd12属于中熟品种,产量稳定,综合性状优,是适宜旱作的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