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食疗型黑小麦聊麦黑1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黑粒小麦的产量低,大面积推广的黑小麦品种一直没有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饮食日趋营养化和健康化,基于黑小麦品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聊城市农科院于2000年申请立项,进行了食疗型黑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选育出几个有苗头的黑粒小麦,经多点试验和小面积示范,选出优系聊麦黑17,2004年通过专家实产验收鉴定.  相似文献   

2.
黑粒小麦子粒色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群  孙宝启  王建华 《种子》2003,(4):33-34,37
河东乌麦526、黑粒小麦76、漯珍1号为3个黑粒小麦新品种,富含天然黑色素,蛋白质和18种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具有特殊的调节和保健功能。通过这3个黑粒小麦品种与京411(白粒)杂交,分析其粒色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河东乌麦526的色素分布在糊粉层中,黑粒性状是胚乳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漯珍1号、黑粒小麦76的色素分布在果皮和种皮中,黑粒性状是种皮和果皮性状,均为不完全显性,漯珍1号的黑粒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F3代符合3(黑色):1(白色)的分离规律,黑粒小麦76的黑粒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3.
黑粒小麦一般是种子颜色呈深紫、深蓝、紫黑品种的统称,它比白粒或红粒小麦的蛋白质和赖氨酸以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含量高。我国的小麦育种专家在多年的远缘杂交育种中,选育出了一些黑粒小麦.既具有较高的单产,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其抗逆性差、抗病性弱.尤其是抗条锈病品种缺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河东乌麦营养特性、品质性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乌麦是选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栽培研究所培育的86243,87W005硬粒小麦为母本,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自育的提型恢复系7EB87为父本,运用远缘杂交和非配子融合技术紫黑小麦为父本与兰粒、黑粒及白粒小麦常规杂交育种,经过十几年连续杂交选育而成的黑粒、兰粒、紫粒、紫黑粒黑小麦品种与品系,因其育成地点为古城河东的运城,故称为河东乌麦。河东乌麦属冬性、半冬性黑小麦品种与品系,其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色素等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宜,且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而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等均高于普通小麦,因此可制作各种各样花色繁多的功能性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5.
黑粒小麦子粒色素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群  孙宝启  王建华 《种子》2004,23(6):18-20,23
河东乌麦526、黑粒小麦76、漯珍1号为3个黑粒小麦新品种,富含天然黑色素,蛋白质和18种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特殊的调节和保健功能.我们对这3个黑粒小麦品种子粒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根据它们的的光谱学特性及理化特性,推断出黑粒小麦色素属花色苷类化合物,它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碱性条件下为兰色;在酸性条件下溶于水、乙醇等极性溶剂,为水溶性色素;黑粒小麦色素对光不稳定;随pH值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颜色;较耐热(80℃)、耐氧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光照条件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花青素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以红粒小麦品种(系) D4红、红5、黑小麦76, 黑粒小麦品系D4黑、昌邑黑麦, 以及普通小麦济麦19 (白粒)为材料, 研究穗部遮光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花青素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全灌浆期穗部遮光或后期遮光对籽粒花青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前期遮光, 说明籽粒灌浆后期是花青素合成的关键时期。穗部遮光对D4红、红5及黑小麦76籽粒花青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黑粒小麦昌邑黑麦与D4黑。3个红粒品种(系)全灌浆期遮光后籽粒花青素含量不足1 U g-1, 与白粒品种类似, 而前期遮光后期恢复光照后籽粒花青素迅速合成。与未遮光的对照比较, 遮光对2个黑粒小麦品系花青素含量影响虽达显著水平, 但遮光后黑粒品系花青素含量仍在2 U g-1以上。说明黑粒与红粒小麦籽粒花青素的合成途径不同。红粒小麦的花青素合成可能是一种依赖光的合成途径, 而黑粒小麦中可能是依光型和非依光型两种合成途径, 且后者是其主要途径。有色小麦籽粒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变化趋势是灌浆前期低, 中后期高, 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则呈前期高, 中后期低的变化趋势。未遮光处理的有色小麦, 其不同时期籽粒花青素含量与PAL和CHI活性变化趋于一致, 且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CHI与PAL是有色小麦籽粒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黑粒小麦的花青素含量与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而红粒的相关性不显著。遮光后籽粒的花青素含量变化与酶活性变化趋势不一致, 说明光照条件对籽粒花青素合成的影响并非直接通过3种酶活性的变化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杰 《中国种业》2002,(3):24-24
黑大粒一号系本场(息县路口邮局188号)从国外引进的黑粒小麦中采用单株选择和连续进行系统选育与定向培育最终育成.  相似文献   

8.
漯珍一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所和河南农业大学等于1991年从偃师86117(即黔丰1号///山前/偃师4号//小偃5号)白粒品种中选育出变异黑粒材料,经数年定向培育成稳定的珍稀黑粒小麦新品种。1997年9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组推荐备案,...  相似文献   

9.
黑粒小麦的选育及其抗氧化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摘要:本文选育的黑粒小麦为黑皮黑胚乳,含有丰富的水溶性黑色素的小麦,国内外对黑色素作了一定的开发研究,但黒粒小麦清除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和抗坏血酸为对照,通过DPPH 法测定黑粒小麦色素粗提物体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黑粒小麦黑色素粗提物具有呈量效关系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自由基能力远大于普通小麦,但小于抗坏血酸。普通小麦、黑粒小麦3-2、3-3、3-4、3-11、3-13、3-33、3-36、3-37、3-39、10-38和Vc清除50% DPPH 自由基的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689.05、39.89、71.51、58.57、48.13、33.99、105.27、62.15、30.97、35.15、35.09、0.196 mg/ml,其自由基清除能力AE 分别为0.15×10-2、2.51×10-2、1.4×10-2、1.7×10-2、2.08×10-2、2.94×10-2、0.95×10-2、1.61×10-2、3.23×10-2、2.84×10-2、2.85×10-2、510×10-2。这些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黒粒小麦黑色素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麦籽粒颜色与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单位和总抗氧化活力单位为指标,研究了白、红、紫、深紫、紫黑、蓝等不同颜色小麦籽粒的抗氧化能力,并分析了其与色素、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颜色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蓝、紫黑、深紫、紫等黑粒小麦籽粒的抗氧化能力高于白粒和红粒小麦。黑粒小麦的总黄酮、氨基酸、Vc、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和SOD等抗氧化酶活性高于普通白粒和红粒小麦;并且籽粒色素含量、总黄酮含量、总氨基酸含量以及SOD活性与3个抗氧化能力指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V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3个抗氧化指标之一或之二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色素、黄酮、SOD、Vc和氨基酸等是蓝、紫黑、深紫、紫等黑粒小麦的抗氧化能力强于白粒和红粒小麦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麦籽粒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本研究通过测定24个不同粒色的小麦品种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籽粒色素含量,并研究不同颜色的小麦籽粒中B族维生素含量与小麦籽粒颜色的关系及其变异规律,为B族维生素的利用及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大气压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检测(MRM)模式精确测定小麦籽粒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麦籽粒色素含量。黑小麦76和VICTO杂交后代F8代12个姊妹系B族维生素含量变化很大,12个姊妹系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冬鉴系列的10个小麦品种(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色素含量与B族维生素含量不存在显著正相关,籽粒颜色深小麦并不一定富含B族维生素。小麦籽粒中B族维生素含量受基因型的影响, 可以通过遗传改良的手段提高B族维生素在小麦籽粒中的含量。黑小麦76(母本)和VICTO(父本)杂交产生的F8代12个姊妹系的小麦籽粒中B族维生素含量存在着明显的超高亲杂种优势,因此,可通过有性杂交,培育高B族维生素含量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2.
2个小麦品种籽粒灌浆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ichards方程对小麦品种‘绵麦37’(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和‘川麦42’(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灌浆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了2个品种的主要灌浆性状参数,结果表明,在四川盆地,灌浆速率比灌浆持续时间更能影响小麦粒重,小麦粒重主要受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灌浆速率的影响,灌浆中期对粒重的贡献达到45%以上。通过以上结果,认为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实践中,要兼顾较长的灌浆持续期、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以及抗倒伏性等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小麦理想株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型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理想株型应有良好的透光性、遮光性和抗旱保水性,能适应小麦生长的各个生育阶段。选育株型抽穗前紧凑、灌浆后期松散,叶水平角随灌浆进程逐渐加大的品种,小麦功能叶在整个生育时期均能充分截取和利用阳光,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4.
小麦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气候等因素变化,小麦产量及品质将受到严峻考验,因此需要更为优良的新品种出现。现阶段我国小麦育种仍主要以传统育种技术为主,而凭借育种家经验,从海量育种群体中筛选获得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有效提升育种效率变得极为迫切。随着农业信息技术在育种中应用的迅猛发展,无损预测预报与进程信息化管理等高效育种成为可能。本文从育种进程管理、数据采集、综合评判决策、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介绍国内外信息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信息化育种的需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川、渝麦区育种方向及审定品种与生产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民需要出发,分析了当时审定小麦品种较多而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总结了小穗小粒红皮种推广速度慢,农民不愿种植,大穗大粒白皮种推广速度快的原因。提出了“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白皮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新方向。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绵阳25’、‘绵阳26’、‘绵阳27’、‘绵阳28’、‘绵阳31号’、‘西科麦1号’、‘西科麦6号’等白皮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成为了四川省小麦第6次大更换的当家品种。为四川省和中国的小麦育种、小麦生产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以上品种的推广种植,表明白皮小麦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不亚于红皮小麦品种,而在商品价值、推广速度方面明显优于红皮种。由此认为,突破传统红皮小麦品种容易选育审定的束缚,将市场经济、人们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将是西南麦区小麦育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化杀杂种小麦灌浆规律及粒重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46.34%,且持续时间长,灌浆速度的峰面宽,因而单粒重比对照高6~11mg,但不同部位小穗间的粒重差异依然存在,且较对照大。杂种的灌浆特性与亲本有关,但仍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播期、密度、灌水等影响灌浆进程,因而可通过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筛选及农艺措施调节进一步发挥杂种的粒重优势  相似文献   

17.
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1997~1998年度参加全国旱地区试的16个冬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都与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因此在选育旱地小麦品种时应注重协调好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取得一定的群体穗数的基础上,以千粒重和穗粒数为重点性状。  相似文献   

18.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资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纹枯病在长江流域及黄淮麦区的普遍严重发生,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品种的前提是小麦抗病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本研究探讨了麦粒嵌入法和牙签嵌入法两种接种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诱发效果,并用麦粒嵌入法分析了黄淮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主栽品种、重要亲本及国外引进材料的纹枯病抗性,结果表明:带菌麦粒接种法具有更高的纹枯病接种强度,可获得更好的发病效果;所有检测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但高抗纹枯病的材料仅发现3份,分别为苏3/扬5、X9610和郑3666,中抗以上材料102份,占总检测材料的23.23%。  相似文献   

19.
Improving the level and stability of grain yield is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in the Eastern Gangetic Plains (EGP) of South Asia. A regional wheat trial, the Eastern Gangetic Plains Yield Trial (EGPYT), was initiated by CIMMYT in collaboration with national wheat research programs in Bangladesh, Nepal, and India in 1999–2000 to identify wheat genotypes with high and stable grain yield, disease resistance, and superior agronomic traits for the EGP region. A set of 21 wheat experimental genotypes selected from a regional wheat screening nursery in South Asia, three improved widely grown cultivars (Kanchan, PBW343 and Bhrikuti), and one long-term cultivar (Sonalika) were tested at 9–11 sites in six wheat growing seasons (2000–2005) in the EGP. The 21 experimental genotypes were different in each year, whereas the four check cultivars were common. In each year, one or m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enotypes showed high and stable grain yield and acceptable maturity, plant height, and disease resistance compared to the check cultivars. Three improved cultivars have already been commercially released in the region through EGPYT and many germplasm lines have been used in the breeding programs as parents. Identification of wheat genotypes with high-grain yield in individual sites and high and stable yield across the EGP region underlines their value for regional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attempting to improve grain yield and agronomic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种质“矮孟牛”姊妹系遗传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和基因组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种质“矮孟牛” 7个类型的性状和基因组遗传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个类型在调查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粒长、粒宽、单株穗数等16个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矮孟牛V型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比较协调,总体优于其他6个类型。在检测的2 210对SSR、EST-SSR和STS标记中,有656对标记可在矮孟牛三亲本中显示多态性,将其用于矮孟牛7个类型全基因组遗传差异分析,并利用GGT2.0绘制7个类型的遗传差异图谱。在矮孟牛V型的1A、1B、2D、3A、4D、7A染色体上检测到8个特异位点,利用矮丰3号/牛朱特和孟县201/牛朱特构建的2个F2分离群体,经IciMappingV3.0单标记QTL作图分析,发现矮孟牛V型部分特异位点附近存在与产量构成因素等重要性状相关的QTL。矮孟牛V型的基因组特异位点可能是它作为骨干亲本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重要基因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