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稻田甲烷排放量对大气温室效应的作用,国内外研究动向,水田甲烷排放通量的估算,以及影响水田甲烷排放的因素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增产、抑制排放措施等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水稻对甲烷季节排放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步军 Samo.  HP 《作物学报》1997,23(3):271-279
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温室条件下调查了水稻对甲烷季节排放规律的影响,土壤在同一时间灌水,并通过同时测量处于不面生长期的水稻植株的甲烷排放量,把水稻对甲烷季节排放量的影响效应与其它因素的效应分离开来。所有的水稻品种都胡在生长的早期导致一个甲烷排放高峰。  相似文献   

3.
水管理与有机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甲烷自动测试系统,在水稻生长季两个小时一个轮回持续监测了三种水管理和两种施肥措施的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稻田甲烷排放早晨低,午后高,日变化与气温及稻田表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大体一致;甲烷的季排放高峰发生在水稻分蘖期;稻田水管理和有机肥的施用对稻田甲烷排放有剧烈影响,稻田排水晒田,甲烷排放剧减,稻田施用有机肥,甲烷排放倍增;采用常规灌溉、湿润灌溉、淹灌和常规灌溉不施有机肥的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0.83mg m~(-2)h~(-1),6.25mg·m~(-2)h~(-1),14.5mg m~(-2)h~(-1)和0.81mg m~(-2)h~(-1)。本研究提出水稻田实行合理水管理,结合施用适量有机肥是确保水稻持续高产、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稻田是主要的农业甲烷排放源之一,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有着重要影响。稻田甲烷排放包括土壤产甲烷菌的产甲烷过程、好氧甲烷氧化菌的氧化甲烷过程及甲烷通过水稻植株体、土壤溶液中冒气泡及分子扩散三种运输途径的排放过程,水稻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影响着稻田甲烷排放。本文简要介绍了稻田甲烷的产生、氧化和运输排放过程,综述了水稻根系特征(形态、通气组织、分泌物、根系泌氧)、地上部特征(株高、分蘖数、生物量和同化物分配)、水肥管理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内在机理。本文也讨论了今后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研究方向,并认为高产与减排的协同应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稻田CH4排放及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北方稻田水管理、施肥和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于1995年至1998年应用全自动甲烷采样-测定系统,测定了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实验探明:北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为4~364mg/m2.d,平均值为82mg/m2.d;稻田甲烷的季节排放只有一个高峰,发生在水稻分蘖期,该期的甲烷排放量占年排放总量的85%以上,水稻生长中、后期的稻田  相似文献   

6.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对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灌溉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采取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在提高农田灌溉用水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田间甲烷的排放量,是当今发展低碳农业模式下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稻田甲烷产生的机理,稻田土壤水分及灌溉措施对甲烷消长的影响,并从甲烷产生、氧化和排放等方面,探讨了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减少甲烷排放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稻田甲烷排放及其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稻田甲烷排放及其控制王增远徐雨昌李震过益先丁玉萍王占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地球温室效应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对温室气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目前,大气中的CH4浓度为1.8mg/(...  相似文献   

8.
水稻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阎丽娜  李霞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471-476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或减少大气甲烷含量以保护大气环境,笔者从水稻根系对稻田甲烷产生的影响、水稻对稻田甲烷的传输影响和水稻根系的氧化能力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水稻植株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做一综述,并展望了未来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研究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水稻植株状况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及其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实验室手段测定各品种水培稻株甲烷传输速率,研究水稻品种间甲烷传输能力的差异及原因;通过控制甲烷排放路径,研究水稻植株状况对甲烷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i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株甲烷传输速率逐渐增大(南京1号偏小除外),根氧化力与甲烷传输速率趋势一致。苗期甲烷有50%是经叶片传输的;剪根后甲烷传输速率随之改变,留根条效、根重与甲烷传输速率的变化均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植株茎蘖效对甲烷传输有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植株茎蘖越多,甲烷传输速率越大。这说明根氧化力是造成品种间甲烷传输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多,根系发达,茎蘖多,植株甲烷传输速率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的根际特性差异,为水稻品种筛选和稻田甲烷减排提供基础依据。以不同甲烷排放量的早晚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观测水稻根冠比、根体积、根孔隙度、根系活力以及根际土壤中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指标,与甲烷排放通量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的甲烷排放通量在季节变化上较一致,分蘖期最高,随着水稻的生长逐渐降低,至生长后期(乳熟期)几乎没有甲烷的排放。早晚稻根系及根际土壤特性在不同生育时期均表现出不同差异性。早稻的甲烷排放通量与根冠比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晚稻甲烷排放通量与根冠比、根孔隙度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根体积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根系伤流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可知,根冠比是影响早晚稻品种甲烷排放的关键根际特性。  相似文献   

11.
水稻植株通气系统与稻田CH4排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傅志强  黄璜  何保良  谢伟  廖晓兰 《作物学报》2007,33(9):1458-1467
水稻植株是稻田甲烷(CH4)排放的重要通道,90%的CH4气体由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探讨水稻植株通气组织与水稻CH4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为水稻栽培和育种实践中减排CH4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005年早、晚2季大田试验测定了16个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和植株地上部各节间组织1  相似文献   

12.
稻田甲烷排放与减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证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起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稻田也是农田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对全球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从稻田甲烷排放机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以及稻田甲烷减排的技术措施等方面综述了稻田甲烷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开展稻田甲烷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控制稻田甲烷排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籼稻天优华占、两优培九和粳稻陵香优18、宁粳1号为材料,研究了水稻产量对氮肥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对施氮量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上述4个水稻品种在获得最高产量(10.1~10.3 t hm-2)时,天优华占和陵香优18所需施氮量为242.5~255.5 kg hm-2,明显低于两优培九和宁粳1号的327.3~328.0 kg hm-2。天优华占和陵香优18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明显高于两优培九和宁粳1号,表明天优华占和陵香优18产量对氮肥的反应较两优培九和宁粳1号敏感。在高产(10.5~10.9 t hm-2)条件下,天优华占和陵香优18主要生育期根系的重量、长度和总吸收表面积低于两优培九和宁粳1号,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及其占总吸收表面积的比例、根系伤流量以及根系活力则显著高于两优培九和宁粳1号。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措施调控或选用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伤流量和根系活力高的水稻品种将更有利于降低水稻施氮量和提高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籼粳稻杂交对中国东北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谱分析,中国东北粳稻改良品种大多是籼粳稻杂交育成的,以生产上推广的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InDel与SSILP标记分析籼稻血缘相对含量,以程氏指数法比较形态分化差异,同时测定10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籼稻血缘、形态分化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北粳稻在保持粳型遗传背景的同时引入了较多的籼型血缘,籼型位点频率平均为4.71%,显著高于日本粳稻的0.30%。中国东北粳稻12条染色体籼型位点频率差异很大,第5、第6、第10和第11染色体超过5%,最高的第5染色体达到9.83%,最低的第7染色体只有0.59%。籼型位点频率为辽宁(6.17%)>吉林(3.92%)>黑龙江(3.44%),辽宁显著高于吉林和黑龙江,而吉林与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程氏指数法分别将中国东北粳稻和日本粳稻判别为偏粳类型和粳型,穗颈维管束性状也有明显差异。日本粳稻碾磨品质明显优于中国东北粳稻。程氏指数与碾磨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籼型位点频率与碾磨品质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黑龙江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是中国东北粳稻垩白性状总体低于日本粳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从而为抗病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015-2019年对辽宁省200个水稻主栽品种设置3个播期,在田间病圃内采用自然诱发法对稻曲病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年度间、同年度不同播期间,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不同穗型水稻稻曲病发生程度不同,且显著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稻曲病的发生程度明显下降,并且年度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个供试水稻品种中表现高抗(HR)和抗病(R)品种分别为5个(占2.5%)和34个(占17.0%),中抗(MR)和中感(MS)品种分别为34个(占17.0%)和53个(占26.5%),感病(S)和高感(HS)品种分别为46个(占23.0%)和28个(占14.0%)。整体上,抗∶中∶感品种数的比值为19.5∶43.5∶37.0,结果表明辽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