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依据比较优势原理,以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为基础形成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吉林省延边地区的种植业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分析并提出了延边地区各县市及乡镇种植业的综合比较优势农产品。  相似文献   

2.
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山西种植业主要产品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各农产品在省内的优势生产区域,以指明山西农业区域分工合作的方向,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进而促进山西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3.
张利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33-5734,5736
通过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种植业比较优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江苏省与全国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作物和处于比较劣势的作物,并指出该省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辛夏引黄灌区种植业比较优势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中的资源优势和区位规模优势的双重性,以县市为单元,对宁夏引黄灌区种植的7类主要农作物分别计算其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以便各县市充分发挥种植业的比较优势,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比较优势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中的资源优势和区位规模优势的双重性.以县市为单元,对宁夏引黄灌区种植的7类主要农作物分别计算其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以便各县市充分发挥种植业的比较优势,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分析了1993--2001年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相对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并将两者之间结构调整的情况与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1994--1996年间由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等政策因素的影响,生产结构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原则相悖;而1997年以来,由于政府减少了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干预,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比较优势原则基本一致。因此,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岑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1):229-232
对2002—2016年安徽省种植业三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是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进行计算与跨期比较,发现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以及主要经济作物的三大比较优势指数存在品类上的差异性,并且各类作物的三大比较优势指数的跨期变化多样。根据三大比较优势指数与其变动结果,提出了关于安徽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比较优势在区域种植业应用的原理,先以江西省为高一级区域,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为低一级区域测算比较优势,进而以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为高一级区域将区域内所包含的29个县市(区)为低一级单元测算29个县市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均选择了11种主要农作物分别计算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结果可为各县市发展种植业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的种植业区划,为种植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藏-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生产规模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拉萨市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油菜籽、蔬菜和青饲料,山南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青饲料、油菜籽、豆类,日喀则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豆类、青稞、蔬菜.除粮食作物外,其他作物空间布局尚未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但粮食种植比例偏高,作物间种植比例有待调整.提出未来几年种植业发展应该以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率为突破点,压缩发展粮食作物,适度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生产规模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拉萨市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油菜籽、蔬菜和青饲料,山南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青饲料、油菜籽、豆类,日喀则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豆类、青稞、蔬菜。除粮食作物外,其他作物空间布局尚未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但粮食种植比例偏高,作物间种植比例有待调整。提出未来几年种植业发展应该以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率为突破点,压缩发展粮食作物,适度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给出了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内涵解释。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是确定其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构成区域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的因素又很多,本文从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要素禀赋状况、营销、政府行为、生态环境、经营体制、历史发展基础与区域文化、特色产品这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给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我国畜牧业区域结构调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对区域调控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测算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区域优势特征,并提出促进生猪生产向北方转移,发挥南方地区牛羊生产潜力,根据区域优势建立不同类型畜牧业发展模武以及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畜禽生产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玉米生产地区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系统评估方法,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选取2008—2014年我国20个玉米主产省份的相关数据,对其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得出2014年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在玉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分析了不同省份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结合供需情况、生产结构调整等问题,提出我国玉米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二位数数据, 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从 1980 年至2004 年的比较优势变化。得出: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从播种面积指数、单产指数、效益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角度分析了吉林省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玉米播种面积指数和单产指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997—2001五年平均均位于全国第三位;效益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和全国优势省份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1997—2001五年平均位于全国第十二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1997~2001五年平均位于全国第四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湖南省1996-2007年期间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湖南省14个市(州)中,具有水稻区域比较优势的有9个市,具有油菜区域比较优势的有7个市,具有大豆区域比较优势的有7个市,具有甘薯区域比较优势的有8个市,具有烤烟区域比较优势的有5个市,具有苎麻区域比较优势的有3个市,具有棉花区域比较优势的有3个市.为此,要合理调整农作物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鼓励和扩大苎麻、水稻、油菜和烤烟4种优势农作物的生产,稳定和适度调整甘薯、棉花和大豆3种弱势农作物的生产,提高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垦区大豆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为参照对象,采用黑龙江省与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1993~2012年的数据,依据比较优势指数法对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制定黑龙江垦区大豆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垦区大豆单产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播种面积从具有比较优势过渡到了失去比较优势,且综合比较优势表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农业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次战后,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两个相互平等又相互补充的理论支流:一是新要素贸易理论,一是新技术贸易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科学技术、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在比较优势形成中的作用。只有人理论高度洞察和把握比较优势演进规律并据此做出前瞻性思考和政策安排,才能使我国农业在开放格局中稳定发展:一是依靠农业,创建农业比较优势;二是依靠商品组合和差异化,使比较优势多元化;三是合理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蔬菜出口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我国蔬菜出口的状况,并介绍了“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概念。在计算了我国蔬菜出口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蔬菜与其它农产品的走势,并分种类和品种计算,分析了我国蔬菜出口的优势。针对我国蔬菜出口优势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relatio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based on the 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using lots of data during period of 1980 to 2000. The index is useful in identifying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though a problem exits when using it. China is shown to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 ran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luding edible vegetables and tea. This complements the findings of those studies that have used price and cost based on approaches in identifying competitivenes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CA values had been weakening over the 21-year period. These have vastly different implication for the future reform in China's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