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兔出血症病毒接种幼年兔及乳兔的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传义  张英 《畜牧与兽医》1994,26(5):212-214
用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接种一月龄与二月龄幼年仔兔,结果证实兔出血症病毒亦能感染并致死幼年仔兔,但感染类型与青成年兔的典型兔出血症不同,主要特征有病程延长,血凝价低或无血凝和黄疸肝炎等等。用兔出血症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的ELISA试验及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自血凝试验阴性的幼年兔各脏器均能检测到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感染乳兔虽未致临床病症,但扑杀检查见有坏死性肝炎病变和轻度肾小球性肾炎,且自肝肾等血凝检测阴性的病科中,用ELISA试验及细胞培养均可检测和分离到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血凝阴性并不能排除非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感染。  相似文献   

2.
兔出血症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的成员之一,能够引起家兔的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2010年,研究学者首次在法国发现一例非典型兔出血症疫情,该病原与经典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基因序列差异明显,被称为RHDV2。研究发现该病原能够与经典RHDV发生部分交叉免疫保护,该病原能够感染幼龄家兔而且是唯一一个能够跨物种感染的兔病毒属成员。该病的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了以兔为中心的生态平衡。目前,该病毒尚未在国内有报道,但是不排除潜在的隐性感染。因此,对该病原的分析研究对于控制该病原的传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抗兔出血症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12株兔出血症病毒分别进行了血凝抑制(HI)试验,HI 效价达1:100×2~7~1:100×2~9.结果说明,该单抗对这12株病毒都能抑制其血凝现象.应用该单抗制备的荧光抗体检测了兔出血症病毒在感染兔体内主要脏器组织的分布动态。结果提示,该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经消化道感染兔时,病毒首先在入侵局部肠道粘膜内增殖。然后再侵入肝脏和脾脏。大量病毒生成后,又侵入其它的器官组织,病兔处于病毒血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以建立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兔出血症病毒抗原.结果表明,对23只病兔各脏器病毒抗原检测,以肝、脾的检出率为最高.对人工感染兔各脏器检测,肝脏首先出现病毒抗原,其次是脾脏;各脏器病毒抗原含量依次为,肝>脾>肺>肾>心.用该法从人工感染24h后兔的口腔、鼻腔分泌物及粪便中检出了病毒抗原,表明病兔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排毒.与血凝试验对比检测兔出血症可疑标本192份,两者符合率为90.6%.  相似文献   

5.
应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兔出血症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建立的单克隆抗体夹心酶联兔疫吸附试验(McAb-ELISA),检测了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RHDV)DJRK细胞毒、肝毒的兔以及自然感染RHDV的兔的组织样品。结果表明,感染死亡兔的肝、脾、肾、骨髓样品病毒抗原的检出率为100%,淋巴结和肌肉的检出率分别为97.5%和79.5%。McAb-ELISA能检出肌肉中血凝试验不能检出的RHDV抗原。此外,还用McAb-ELISA检测了肝毒人工感染兔血中RHDV的动态,并对10份兔出血症脏器灭活苗的效价作了滴定。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某养殖户的300多只肉兔从2009年6月初开始发病,为及时控制疫情,尽量挽回饲养户的经济损失,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解,细菌分离、鉴定,动物接种和家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HA试验,结果分离到A型产气荚膜梭菌,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HA试验阳性,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西藏林芝地区首次发现兔出血症病毒血清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交互保护试验发现,用西藏兔出血症病毒制备的疫苗免疫家兔后能抵抗同源病毒和江苏兔出血症病毒攻击,保护率均为100%;而用江苏兔出血症病毒制备的疫苗对西藏兔出血症病毒却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保护率仅为33.3%。交互血凝抑制和琼脂扩散试验表明,两者在血凝素抗原及琼脂扩散抗原上均存在较大差异。首次发现兔出血症病毒血清亚型。  相似文献   

8.
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播快,病毒力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兔业造成了极大危害。近几年,尽管全国各地均采取了综合性防制措施和预防接种措施,但仍有兔瘟发生。1 兔瘟发生的原因1.1 应激因素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应激,如兔舍环境严重污染,空气质量差,保温控湿不良,兔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均能使兔在接种疫苗后,免疫抑制,产生的免疫力不够坚强或没有产生免疫抗体,不能抵抗兔瘟病毒的感染。1.2 疫苗效价低、免疫程序不合理、防疫制度不健全、免疫操作不严、免疫接种剂…  相似文献   

9.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迅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因此,给养兔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在我国开始流行初期,主要感染2月龄以上的家兔,而2月龄以内的家兔却很少发病。但最近,笔者收治了一起2月龄以内的兔群中发生大批发病死亡的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鉴定确诊为病毒性出血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疫病,我国农业部兽医局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兔群中一旦有兔感染该病,则迅速蔓延至整个兔群,给兔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RHDV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为正链、单股RNA病毒,RHDV只有一种血清型,具有能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的特性,血凝性与病毒感染和致病性密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发一种临床上安全有效的防治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药物,将75只无特定病原体且无抗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抗体兔随机分成空白对照、复方1、复方2、复方3和病毒对照5个组,对比观察了3个针对兔病毒性出血症主证组成的口服中药复方抗RHDV感染效果,筛选出效果最好的复方1。并再次通过人工染毒法观察了复方1抗RHDV感染过程中血浆RHDV HI抗体、肝损伤以及氧化损伤评价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复方1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RHDV感染引起了兔明显的肝损伤和氧化损伤,复方1可以显著降低RHDV感染引起的家兔死亡,明显减轻肝脏病理变化和肝损伤程度,有效抑制RHDV造成的氧化损伤。表明复方1具有较好的抗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效果,有望被开发为一种防治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临床新兽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测兔出血症病毒和兔细小病毒的血清学关系,我们采用日本兔细小病毒(LPV)兔源抗血清和豚鼠源抗血清,分别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8株兔出血症病毒(RHDV)抗原作常规血凝抑制试验(HIT)和间接血凝试验(IHA),结果兔细小病  相似文献   

13.
兔病毒性出血症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以长毛兔最易感染,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2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95%以上),断奶幼兔对该病毒有一定抵抗力,哺乳期仔兔基本不发病。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多种途径引起感染,其潜伏期48~72h。  相似文献   

14.
兔瘟(暂定名)或称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首次发现于华东地区的一种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的家兔急性传染病,其病原是一种尚待分类的病毒。此病于1985年初传入湖南,给新兴的养兔业以重大打击。我们对本病自然感染病死兔和人工感染病死兔共100例,进行了病理形态学研究,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又名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所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败血症、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1流行病学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兔和带毒兔,传播途径主要为病兔或带毒兔与健康兔接触而感染,也可间接传播。本病只发生于家兔,毛用兔的易感性略高于皮用兔,其中长毛兔最易感,哺乳仔兔很少发病死亡。本病发病急,病死率高,常呈爆发性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达95%以上。一年四季均可发  相似文献   

16.
TaqMan MGB探针实时检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根据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保守基因VP60设计了1对引物和1段Taqman MGB探针,建立了用于检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试验中能够检出的RHDV VP60基因质粒拷贝数达103数量级,能够检测到RHDV病毒核酸最低量可以达到5 pg,未检出其他病原的RNA。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均达到试验设计要求,能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适合于兔各脏器及肌肉组织中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快速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17.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名兔出血性肺炎,是由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所致的兔急性、败血性、高致死性和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危害青、壮年兔,是家兔的烈性传染病,危害极大。死亡率可达100%,给养兔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流行病学该病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各品种和不同性别的兔都可感染发病。主要传染源是病兔和带毒兔。传播途径主要由病兔或带毒兔与健康兔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  相似文献   

18.
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疫病,我国农业部兽医局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兔群中一旦有兔感染该病,则迅速蔓延至整个兔群,给兔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鉴定四川金堂某兔场疑似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感染疫情的病原,并分析病兔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利用血凝试验和RT-PCR检测病死兔内脏组织中的病原,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分析各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应用病兔肝脏悬液感染幼兔,分析该毒株的致病力。血凝试验结果显示,所采集病死兔肝脏样品能凝集人"O"型血红细胞;RT-PCR扩增及测序结果显示,多对引物均能从样品中扩增出RHDV2特异性条带;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病兔多脏器严重出血、肿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气管黏膜、肝脏、肺脏出血尤为严重;动物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毒力较强,含毒肝脏悬液能在24 h内迅速致死幼兔。本研究经临床诊断、核酸检测及测序证实了此次疫情确由RHDV2感染引起,动物试验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该毒株毒力较强,可引发脏器严重出血,造成病兔急性死亡,RHDV2的出现提示病毒的跨境传播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更大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2021年3月份河南省某养兔场肉兔疑似感染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RHDV),为了分离鉴定肉兔感染毒株,并对所分离毒株特性进行研究,试验对兔场送检的病死兔进行解剖、细菌与病毒分离、RT-PCR检测、纯净性检测、血凝性测定,并进一步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传统疫苗免疫兔攻毒保护试验和免疫原性测定。结果表明:病死兔剖检可见肝脏、心脏、肺脏等实质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病料未分离到细菌,RT-PCR检测鉴定感染病毒为RHDV;用分离株注射非免疫健康家兔后,兔48 h内死亡,症状表现和剖检病变与兔出血症相似;将所分离RHDV命名为HN株,其对人“O”型红细胞无血凝性,对兔的LD50为1×10-6.77/mL;灭活后免疫兔,能抵抗RHDV HN株攻击。说明养兔场肉兔感染了RHDV,且成功分离鉴定得到一株变异型RHDV,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