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陆水产》2007,32(4):23-23
由汉中市南郑县秦岭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市水产工作站、汉中植物研究所和留坝县狮子岩大鲵驯养繁殖场合作开展的“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专家鉴定,技术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鲵驯养繁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大鲵驯养繁殖生产,促进陕西省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大鲵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大鲵生产社会化和管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渔业增效、渔农增收.笔者在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我省目前大鲵养殖生产实践,就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亲鲵培育、繁殖、后备亲鲵的选择、亲鲵的驯化和幼鲵的驯食、大鲵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与管理、引种与运输等技术进行了总结,起草了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陕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推进大鲵驯养繁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大鲵驯养繁殖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标准中关键性生产技术归纳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庆水产》2006,(1):21
武隆境内多条河流有大鲵分布,还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适合开展大鲵驯养繁殖。2005年9月下旬,在湖南省东江特种水产繁育基地专家帮助下,驯养大鲵的罗明忠,在仅有二十多尾大鲵亲体、且性腺发育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一举催产试验成功,获受精卵300余粒,孵化幼鲵二十六尾。这成功在重庆市属首例。  相似文献   

4.
<正>一、陕西省大鲵产业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就开始了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由于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无法满足大规模养殖苗种需求,大鲵养殖长期处于小规模、小范围摸索试养阶段。自从2007年陕西汉中研究仿生态养殖大鲵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极大地提高了大鲵繁殖出苗的成活率,有效地解决了苗种来源问题,开启了大鲵养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江波  王震  卜林刚 《齐鲁渔业》2014,(11):40-42
2014年8月5~10口,笔者在陕西汉中、安康两市调研大鲵创新项目仿生态繁育,先后走访了留坝县、略阳县、勉县多地的大鲵仿生态繁育点,掌握了大鲵繁育第一手资料,现将有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鲵仿生态自然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鲵资源,探索研究仿生态繁殖模式,开展了大鲵仿生态自然繁殖试验。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在适合大鲵生长发育的地区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人为地建造水沟溪流、洞穴、植被等,并附加科学管理,促使大鲵自然繁殖。运用仿生态自然繁殖模式可以很好地保护亲鲵,减少对它的损害,并繁育体质健壮、质量优良的苗种。  相似文献   

7.
从大鲵仿生态繁养殖的场地选择、基础建设,亲本的投放、培育和管理,产卵和孵化等方面总结了大鲵仿生态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鲵环境适应性的调控、适口饵料的筛选以及伤病防治,初步探索出了大鲵的驯养技术,驯养成活率达92%。  相似文献   

9.
雷越 《内陆水产》2014,(11):84-85
上世纪70年代前,大鲵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水产品,因外贸大量收购造成过度捕捉而使资源枯竭,近于濒危,国家将其列入二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为此,全国较多的水产和生物学家等科研人员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大鲵的人工驯养与繁殖研究.90年代进入室内规模化驯养,人工繁殖技术不断成熟与提高.进入本世纪后,经我省主管部门批准的大鲵驯养企业(或个人)已达400余家,其中80%左右为家庭规模驯养户,驯养量已达到60万尾左右,已从大鲵产地家庭驯养发展到非产地驯养,仅望城区的家庭规模驯养户已达100余家,驯养大鲵子代已超过5万尾.笔者从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大鲵子代的室内驯养研究,通过几年的探索,积累整理了适合于室内驯养大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发现在大鲵仿生态繁苗过程中,正值绿藻水绵生长最迅速的时期,一旦水质富营养化,极易暴发水绵。大鲵卵在发育过程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水绵快速生长遮蔽水体,由于水绵死亡使溶氧大量消耗,鲵卵因缺氧发育受阻甚至死亡。针对此现象,大鲵仿生态繁苗过程需加以注意和防范。  相似文献   

11.
由西峡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管理站承担的大鲵模拟生态环境驯养与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实施已经取得成效。内容主要包括开展野生大鲵资源调查、大鲵形态特征观察、大鲵的生态习性观察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鲵的生长繁殖周期观察研究、模拟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模拟生态环境人工繁育试验、模拟生态环境人工饲养技术研究、大鲵的病害与防治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在仿生态繁育池繁苗的基础上,结合大鲵食性及营养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育研究,提出了大鲵产卵前、后的分组培育,使大鲵的雌雄性腺发育同步。  相似文献   

13.
分别对大鲵(Andrias davidanus)自然产苗点和鱼类和两栖类仿生态培育产苗点进行生境水温研究。自然产苗点水域中的鱼类和两栖类饵料丰富,常随季节、天气、河水流量的变化而波动。各出苗点水体有浊度和微量溶解固体,溶解氧含量高,水质可满足大鲵的生长繁育条件。选择连续多年批量出苗的仿生态培养池为监测对象,经过连续1年不间断的水温测定,查明了适于大鲵繁殖的水温条件。水温变幅为6.023~24.195℃,平均水温13.718℃,全年最高水温出现在秋季,最低水温出现在冬季;白昼温差较大,黑夜温差较小;全年的昼夜温差相当,适合大鲵生长,表明人工仿生态养殖环境也可实现大鲵的繁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Andria davidianus blanchard)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的栖息环境较为单一,加之人为的大量捕捉和环境的变化,使得大鲵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野生大鲵濒临灭绝。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人工养殖是保护野生资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成鲵的驯养成功与否,关系到日后人繁和放流的成败。但是由于野生大鲵自身的独特性,其驯养技术还有待成熟,特别是野生成鲵,还保留相当强的野性。近年来,全国一些大鲵原产地在尝试野生大鲵的驯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笔者对成鲵驯养过程中的几个方面提出见解,供大鲵养殖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全人工和仿生态两种繁育模式对大鲵( Andrias davidiaus )繁殖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两种繁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仿生态繁育模式中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5.00%、74.99%和86.08%,而全人工繁育模式分别为50.00%、63.94%和72.36%,前者均分别高于后者。因此,大鲵繁殖时可采取适当人工干预的仿生态繁殖模式,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大鲵资源保护及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野生大鲵的重点分布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资源依然丰富;1990年前后人为的滥捕滥杀给大鲵资源造成严重破坏;2000年前后开始的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使大鲵存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总结了近20年陕西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经验教训,探讨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对群众的驯养繁殖大鲵行为因势利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开发性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洛阳市大力发展大鲵养殖,截止2016年底该市共有大鲵养殖企业公司及养殖场30余个,养殖大鲵30余万尾,年繁殖幼苗6万~8万尾,20kg以上的亲鱼1万~2万余尾。2016年的经济效益4亿~4.5亿元。大鲵仿生态繁育技术关键是通过生态模拟建造大鲵繁育池,辅以相应的管理技术,为大鲵自然繁殖提供所需温度、水、营养等生态因子,使性成熟大鲵顺利实现性周期的变化,并成功地自然繁殖,具有建设成本低、  相似文献   

18.
杜建刚 《河南水产》2001,(1):11-11,24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它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价值。对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国家采取鼓励的政策,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我市辖区卢氏县是河南省大鲵自然保护区之一,境内大鲵分布广泛,储量丰富。1995年以来,我市在卢氏、灵宝建有大鲵繁养场2个,通过5年多的驯养,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现就我市养殖大鲵的实践,谈谈驯养繁殖大鲵应注意的若干环节:  相似文献   

19.
正为寻求更多、更适宜陕西的大鲵养殖模式,2017年~2019年作者在秦岭北麓眉县做了大鲵与猕猴桃仿生态套养间作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实现种植养殖双收益,不仅节省了种养成本,还为本地区大鲵养殖增加了新模式。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相似文献   

20.
李峰 《内陆水产》1996,(11):18-18
庭院饲养大鲵的初步分析李峰(西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俗名娃娃鱼,是我国的一种珍贵水生动物。近年来大鲵的人工驯养和繁殖已成为水产生产上的新课题。随着大鲵人工繁殖的成功,它必将成为值得大力推广的名特优养殖对象。1995年8月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