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湾扇贝亲贝人工育肥促熟的若干技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亲贝人工育肥促熟是当前海湾扇贝育苗生产的必由阶段。我国开展海湾扇贝人工育苗研究与生产虽然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但在一些地方,亲贝死亡率高、培育周期长、性腺生长发育不良、产卵不集中,对人工育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优质高效搞好亲贝培育工作,仍然是当前人工育苗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们在亲贝人工育肥促熟工作中,重点抓好温度、饵料和病害防治工作,顺利完成亲贝的培育,不仅适时为人工育苗提供数量充足的优质亲贝,而且在实践中形成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2005年在徐闻县大井育苗场进行了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在水温27.3℃,盐度30.8,pH 8.1的条件下,选取雄贝3只,雌贝12只进行人工授精,受精率为89.6%,受精6.25h胚胎发育至担轮幼虫,19h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在水温27.1℃~30.2℃,盐度30.4~31.3,pH 8.1的条件下,幼虫经56d的培育,共培育出4cm±0.3cm的珠母贝苗163.8只,取得了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牡蛎亲贝人工促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豪  魏若飞 《水产科学》1992,11(11):1-3
本文报道了1991年4月25日~6月15日,利用对虾育苗室,采用人工升温和自然升温(当地水温回升较早),对太平洋牡蛎(Crossostrea gigas)亲见人工促熟的结果,使产卵期提前15~30天。产卵积温平均为668℃。同时对不同海域的亲贝外部形态及性腺发育、产卵情况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的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讨论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人工育苗的若干关键技术。马氏珠母贝育苗的关键是要做到亲贝优、幼虫优、饵料质量好数量足、水环境稳定。育苗的最高成活率可达31.1%,单位水体的出苗量可达62.3万个/m^3。  相似文献   

5.
获悉,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0—1982年先后4次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亲贝,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最近几年经过科学试验,突破了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一系列技术关键。育苗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每立方水体培育稚贝为70万个,壳高600微米,每台筏挂养9,00个饲养一年,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研究墨西哥湾扇贝人工育苗的适宜温度,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在浙江省玉环县抛西水产育苗场,通过设置不同温度梯度,研究了海水温度对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的适宜温度为20-33℃,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稚贝的适宜温度为1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7.
1998年进行了虾夷扇贝控温育苗高产试验。亲贝室内人工暂养促熟,16℃产卵孵化,16.5℃幼虫培育,投喂金藻3011,8701和扁藻,14天投放附着基,稚贝培育18天,中间保苗70天,出苗量达到42.19万粒/m^3。  相似文献   

8.
董美强 《齐鲁渔业》2000,17(2):17-18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俗称血蚶,是山东南部沿海名贵水产品,在我国南方销量很大,给沿海渔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近年来,由于采捕失控,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资源急剧减少,文登、崂山、薛家岛等几个主要自然苗种产地形不成规模,有的几乎绝产。因此,发展泥蚶人工育苗显得尤其重要。 泥蚶的人工育苗南方开展较多,北方虽也有一定进展,但是在出苗量上尚没有大的突破。1997年笔者同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日照市岚山育苗场贝类车间进行了泥蛐人工育苗试验,报道如下:1育苗设施条件1.1蚶苗…  相似文献   

9.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几年的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对亲贝催产、浮游幼虫与稚贝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技术要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总结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1 亲贝室内越 在自然海区越冬的亲贝受海区条件影响很大,室内越冬则可以有效避免风浪。温差的急剧变化对亲贝成活率和体质造成的影响。室内越冬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水温 越冬时的水温一般保持在3~6℃。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利用地下温井水调温。没有条件的单位可在加满水的育苗池或饵料池上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辐射能升温。一般情况下,1℃左右的自然海水,3~5天可达到3℃以上。 2)管理 亲贝密度 120~150个/m3,每天充气4~6次,每次20分钟,5~7天倒池1次。 3)饵料 人工培养的单细胞藻、自然海水繁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封闭流水式装置,研究斑点叉尾[鱼回]幼鱼(Ictalurus Punctatus)(约9~11 g)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22和26℃)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8,22和26℃时斑点叉尾[鱼回]幼鱼的耗氧率分别为(171.66±33)mg/(kg·h),(97.22±26)mg/(kg·h)和(171.83±44)mg/(kg·h),26℃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与22℃处理组具显著差异(P<0.05);氨氮排泄率也表现出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18,22和26℃时其氨氮排泄率分别为(0.40±0.01)mg/(g·h),(0.44±0.01)mg/(g·h)和(0.58±0.01)mg/(g·h)。在22~26℃,斑点叉尾[鱼回]幼鱼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分别对大鲵(Andrias davidanus)自然产苗点和鱼类和两栖类仿生态培育产苗点进行生境水温研究。自然产苗点水域中的鱼类和两栖类饵料丰富,常随季节、天气、河水流量的变化而波动。各出苗点水体有浊度和微量溶解固体,溶解氧含量高,水质可满足大鲵的生长繁育条件。选择连续多年批量出苗的仿生态培养池为监测对象,经过连续1年不间断的水温测定,查明了适于大鲵繁殖的水温条件。水温变幅为6.023~24.195℃,平均水温13.718℃,全年最高水温出现在秋季,最低水温出现在冬季;白昼温差较大,黑夜温差较小;全年的昼夜温差相当,适合大鲵生长,表明人工仿生态养殖环境也可实现大鲵的繁殖。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温度实验,对漠斑牙鲆幼鱼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漠斑牙鲆幼鱼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范围为18~27℃。在适宜温度下,漠斑牙鲆幼鱼生长快,存活率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幼鱼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生产上,当培育水体温度低于15℃时应进行人为加温,对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与存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几种重要环境因子对瘤背石磺人工养殖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通过模拟生态环境的方式系统研究了温度、盐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对瘤背石磺(Onchidiumstrurna)室内养殖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养殖温度为20~26℃且昼夜温差不高于3℃,盐度控制为35左右,相对湿度调节为80%以上,养殖密度低于50只·箱-1(333只·m-3),底泥采用海边高潮线附近的表层粉砂性盐成土,以3cm的厚度铺于养殖箱底部,光照强度低于701x时瘤背石磺死亡率最低,其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且与其他各试验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养殖瘤背石磺需控制温度、盐度、相对湿度、养殖密度、光照强度及底泥等各项指标;同时通过模拟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条件等方式能够提高瘤背石磺成活率,从而实现人工条件下的长期养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漠斑牙鲆人工育苗过程中出现的死亡高峰期,并分别从饵料、分苗、温度、盐度、光照等生态因子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旨在提高漠斑牙鲆人工育苗成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7~2011年间在江苏省文蛤良种场对采自吕四渔场海域的大竹蛏(Solen grandis)开展了繁育与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吕四渔场海区大竹蛏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繁殖季节为5~7月份。肥满度呈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为102.94%;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为68.30%。在工厂化育苗车间采用pH升高+流水刺激法,5年间催产25批次,总产卵量为43.86×108cell,平均孵化率为(55.14±3.34)%。共获得平均壳长(6.04±1.38)mm的稚贝4.212×108cfu,育苗成活率为(26.20±6.86)%。在水温19.5~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5~10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经3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5 mm;经6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1 cm。大竹蛏生长与温度关系曲线显示,12月至翌年3月份水温在13.7℃以下时大竹蛏生长滞缓,其余时间生长明显,壳长平均月壳长增长4.723 mm。连续2年对大竹蛏的周年生长进行跟踪测定,大竹蛏养殖到第二年年末壳长达69.66 mm。稚贝生长过程中壳长与粒重的回归关系式为y=0.066 9x2.877 2,(R2=0.991 9)。研究结果为大竹蛏繁育技术的工艺化和人工养殖的开展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17.
石斑鱼是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而大部分石斑鱼种类均为暖水性鱼类,养殖水温要求在15℃以上,限制了石斑鱼在北方的发展。七带石斑鱼是唯一一种可以在较低温下生活,被人们称为“冷水石斑”,适合在北方养殖,如今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海水鱼类繁育研究的热点。由于七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过程中有许多制约条件,其人工繁育仍未达到稳定大批量生产的规模。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①雄性亲鱼难获得,数量较少,限制了苗种的大量繁育;②初孵仔鱼的个体弱小、口径小,对开口饵料要求严格,适口饵料极少;③稚鱼期鱼苗互相残杀极其严重,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此外,还有卵质不良,仔稚幼鱼疾病等难题。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七带石斑鱼繁殖生物学与人工繁育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其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开展七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养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索3种西藏土著鱼类幼鱼水温耐受性。试验鱼初始饲养水温为12℃。选用拉萨裸裂尻鱼(3月龄)、异齿裂腹鱼(2月龄)、双须叶须鱼(3月龄)各90尾,各分为3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鱼。其中,2个试验组为升温、降温试验,1组为对照。通过每1h上升或者下降1℃,适应3h,观察并记录每个温度下试验鱼的死亡率、摄食情况、活动情况及鳃呼吸频率等。试验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幼鱼、异齿裂腹鱼幼鱼和双须叶须鱼幼鱼摄食水温分别为8~27℃、8~25℃和7~26℃;温度过高,3种试验鱼均表现出侧游,呼吸急促,反应急躁;温度过低,试验鱼不摄食,不活动,呼吸微弱。极限最高温度分别为32.3、32.4℃和30.2℃,极限最低温度分别为0、0.4℃和0℃。温度耐受幅分别为32.3、32℃和30.2℃。因此,这3种西藏土著鱼类温度耐受幅较广,以温度为指标,可选择较多区域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急性高温胁迫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鲈3号”存活率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将25℃(对照组)下暂养的大口黑鲈“优鲈3号”直接放入31、34、37℃水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应激后鱼体的存活率及肝脏生化指标。结果表明:37℃组成活率低于31℃、34℃组,仅为50%。31℃和34℃组T-SOD、GSH-PX、CAT、LZM、AKP和ACP活力在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37℃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ACP活力在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培育大口黑鲈“优鲈3号”鱼苗时温度应该保持在34℃以下。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良后的黑白瓶法测定了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在低温下的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仍具有一定的光合放氧能力。在光照度为2100lx,温度为-1℃时,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叶绿素a光合放氧速率分别为(30.78±2.18)μmol/(mg·h)和(11.92±0.97)μmol/(mg·h);呼吸耗氧速率分别为(2.30±1.49)μmol/(mg·h)和(2.34±0.85)μmol/(mg·h)。在-1~4℃,2种单胞藻的净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基本相似,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但其增长幅度随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