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转基因产品的生产与安全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生物遗传信息的转移,使新的转基因生物或遗传改良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不断成为动植物的新品系、新品种,及其加工后的新食品、新饲料、新农药、新兽药、新肥料等,其生产和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最近两年来作为现代生物技术核心内容,转基因重组技术以及转基因生物或产品,由于其安全性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此,在扩大转基因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强对其安全性管理尤为…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作物自问世以来发展迅速。本文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转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探讨了转基因作物监管制度、公众认知程度和科普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正>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当前,主要贸易国形成了以贸易技术性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GB或称为ETBs)、信息技术壁垒、技术贸易壁垒(TBT)、动植物检验检疫制度和规则(SPS)、生物技术壁垒(转基因产品技术壁垒)及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管理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产品出口大国,澳大利亚非常关注全球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环境.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利用现状,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管理体系,以及澳大利亚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以期对中国发展和利用农业转基因技术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朝  冯英 《世界农业》2002,(9):16-18
随着生物基因组研究工作的展开,新基因不断被发现,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生物技术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二个热点领域。从70年代重组DNA技术创建,到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烟草获得,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转基因作物由实验室进入大田中试,不少作物已向商品化发展。与此同时,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转基因产品作为食品对人体健康问题、产品运输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等已引起世界性的所谓…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悄然走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甚至有人说21世纪将是转基因食品的世纪。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国内科学家的观点也存在分歧,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争议日趋激烈,并引起了全世界公众的高度关注。文章将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安全性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安全性评价、检测和监管工作等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及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及贸易技术壁垒问题,指出我国应加强转基因作物研究,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应善于利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保护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转基因育种技术发展现状。认为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转基因品种的逐渐面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新组合、新性状及其潜在危险性还缺乏足够的预见能力。因此,对转基因品种的选育到成品化生产进行全程安全性评价和监控管理,是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促进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进而指出了生物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产品致敏性评估的规范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转基因产品商业化之前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 ,其中包括对潜在致敏性的评价。介绍了多个国际组织对致敏性的评估程序 ,并对致敏性测试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论述。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在国际贸易中转基因产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加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食用安全性中致敏性的评估程序及评估技术与国际接轨日益重要。笔者建议尽早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而又全面的转基因产品潜在致敏性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发展,转基因产品商业化为多边国际贸易带来无限的机遇和挑战.随之而来的转基因低水平混杂(LLP)问题作为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前沿议题.转基因阈值制度作为国际社会缓解转基因低水平混杂问题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关注.以转基因低水平混杂问题现状为立足点,从技术和政策层面分析了建立转基...  相似文献   

11.
曹暕  马克  李华 《农业展望》2013,9(1):65-69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与此同时,国际上对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问题的争论也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城镇居民关于转基因农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进行了调查,找出影响其对转基因农产品认知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对转基因农产品错误认知的对策,最后对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农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河南农业》2015,(3):4-6
<正>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没有定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即凡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认为应对转基因技术实行风险管理,并制定了转基因生物评价的风险分析原则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指南,成为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性等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由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和植保(中国)协会联合主办的农业生物技术媒体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多位科学家就转基因作物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效益,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安全性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由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和植保(中国)协会联合主办的农业生物技术媒体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多位科学家就转基因作物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效益,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安全性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玉米的检测手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转基因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对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高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还处于模拟两可的状态,尚未有确切的定论,因此有必要加大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手段方面的分析研究。文中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在转基因玉米检测方面应用较多的几种检测手段,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贸易面临WTO基本规则和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双重制约,涉及市场准入、转基因产品贸易、关税和技术壁垒、补贴限制等重要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国际贸易体系的大量输出和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乃至高知识产权农产品及服务的输入背景下,思考我国农业贸易政策的发展与走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大众的眼前。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已经开始了对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生产出了近40种转基因产品。各个国家也相继展开了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我们国家也在积极研究、开发、应用转基因技术,并在一些项目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主流仍然是分子生物学、基因和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在全球范围内以植物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形成。然而在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引起了激烈争论,许多人反对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技术进行生物性状改良。究竟如何认识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技术,是值得深思的。本文从转基因技术引起的对生物安全的担忧、转基因作物安全争论的起因谈起,对如何正确看待转基因作物到转基因作物的潜在价值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做了具体、全面、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安全隐忧及其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由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日益被世人所关注。文章指出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在转基因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转基因农作物的环境安全性、目的基因的遗传与表达稳定性等方面存在潜在风险,并在总结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安全监管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在防止不同农作物之间的基因漂移、完善转基因农产品的标识制度、加大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力度等方面加强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安全性研究进展。介绍了植物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植物目的基因的基本类型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已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植物种类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还介绍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及安全性评估原则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管理和监控措施。并对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安全性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