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天然橡胶品系红星1开展了气刺微割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气刺微割后,红星1的产量较稳定,5 a平均净增产率达7.00%,对干含影响不明显;气刺割胶采胶时间比传统割胶少用0.6 h,节省劳动时间13.9%,微割的耗皮仅为常规割胶的35%~40%。但长流胶和死皮现象较为明显,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究员罗世巧一行到海南东昌农场,就开割胶园刺激割胶进行调研,并向胶农讲解气刺微割技术在老龄更新橡胶树上的应用。在39队胶园,罗世巧对胶工说,当前是农忙季节,把乙烯气体袋子安在橡胶树上刺激排胶,采取三四天割一刀胶的方法,可以错开割胶与采收农产品的时间,增加产量和收入。  相似文献   

3.
以PR107、红星l号、南华1号3个品种橡胶树为材料进行的气刺微割试验。结果表明,气刺微割可提高产量5.7%-12.0%,割胶再度提高2倍,节约树皮75%,而干胶含量明显下降。气刺微割技术在耐刺激品种方面是一个有效的增产手段。  相似文献   

4.
以橡胶树PR107 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浓度乙烯气刺微割下的产量和胶乳生理变化。通过对气刺微 割中不同乙烯浓度的产量和生理效应的分析,发现橡胶树PR107 气刺微割的增产效应与乙烯气体浓度并不成比例, 乙烯气体浓度过高达不到增产效果。采用高浓度(超过60%)乙烯刺激割胶,会造成胶树生理亏缺,干含下降,产量不 稳定。采用低浓度(<40%)的乙烯刺激割胶,胶树生理性状较平稳,胶乳干含稳定,且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以橡胶树PR107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浓度乙烯气刺微割下的产量和胶乳生理变化。通过对气刺微割中不同乙烯浓度的产量和生理效应的分析,发现橡胶树PR107气刺微割的增产效应与乙烯气体浓度并不成比例,乙烯气体浓度过高达不到增产效果。采用高浓度(超过60%)乙烯刺激割胶,会造成胶树生理亏缺,干含下降,产量不稳定。采用低浓度(<40%)的乙烯刺激割胶,胶树生理性状较平稳,胶乳干含稳定,且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橡胶树 PR107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浓度乙烯气刺微割下的产量和胶乳生理变化。通过对气刺微割中不同乙烯浓度的产量和生理效应的分析,发现橡胶树 PR107气刺微割的增产效应与乙烯气体浓度并不成比例,乙烯气体浓度过高达不到增产效果。采用高浓度(超过60%)乙烯刺激割胶,会造成胶树生理亏缺,干含下降,产量不稳定。采用低浓度(<40%)的乙烯刺激割胶,胶树生理性状较平稳,胶乳干含稳定,且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1技术概述橡胶树气刺微割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割线短、割胶速度快、采胶频率低。通过微割可扩大树位株数(中国传统割胶每人每天割250~300株,微割可割1 000株),不仅提高了胶工日产,而且相应提高了年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8.
橡胶树气刺微割技术推广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橡胶树气刺微割技术由于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胶工的割胶劳动生产率,节约树皮延长胶树的经济寿命,受到了植胶企业和胶工的好评,推广应用面积也正逐步扩大。本文总结了气刺微割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气刺微割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刺微割技术是应用在巴西橡胶树采胶生产上的一项新技术.核心是乙烯气体高效刺激技术.刺激强度为每周期施用30mL乙烯,每月3个周期,进行高部位树皮短割线采胶。连续1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气刺微割使得割胶效率大大提高,胶乳干胶含量保持正常水平,树皮产胶解剖结构、功能正常。长流胶是气刺微割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气刺微割是一种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橡胶树采胶技术。  相似文献   

10.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采用气刺微割技术与常规刺激割胶技术的胶园产量、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7年间,采用2种不同刺激割胶技术的胶园在天然橡胶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产量方面:2015年和2016年,采用气刺微割技术的胶园年单位面积产量均比采用常规刺激割胶技术的胶园低,但2017年高于常规刺激割胶胶园;经济效益方面:2015—2017年间,采用气刺微割技术的胶园年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平均比采用常规刺激割胶技术的胶园高,收益率不如采用常规刺激割胶的胶园。但气刺微割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胶工的劳动生产率,胶工人均产胶量比采用常规刺激割胶的胶园高30.7%。采用气刺微割技术是解决当前胶工短缺、提高胶工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气刺短线割胶技术发展策略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刺割胶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割胶新技术。这项技术以高效和省工为主要特点,是割胶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现在已经在国内外有所使用。我国于1995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率先开展气刺微割技术研究,对刺激的剂量、时间、位点、周期和割胶的频率、割线长度以及适宜的品种等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气刺微割技术要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仍在研究之中。一、气刺短线微割技术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气刺微割技术在RRIM600胶树再生皮上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再生皮上采用每周期5刀的刺激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株净增产率7.2%,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不大,但在提高割胶速度、降低耗皮量等方面均表现出气刺微割的技术优势。分析认为若提高气刺频率,在RRIM600再生皮上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连续13年气刺微割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刺微割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采胶技术。连续13年在PR107.品系上进行的气刺微割试验。结果表明:气刺微割在年割胶刀数比对照少10%的情况下,产量稍比对照的高;死皮等副作用不明显,证明该技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总结和分析橡胶开割树使用LIT气刺微割技术的效果,气刺微割技术参试单位均表现出"产量稳定、干含稳定、死皮率稳定、胶工收入提高、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耗皮量减少、割胶速度快"的"三稳定"、"三提高"和"一少"、"一快"的良好效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气刺微割"新技术,促进橡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橡胶树高效气刺微割采胶新技术进行全面总结,为其他生产单位应用该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红卫队的气刺微割采胶新技术的7年(1999~2005年)生产性应用试验进行了总结,并对该技术的关键技术点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该项气刺微割新技术不仅可以省工省皮,而且使产量持续增加。尽管胶树排胶时间明显延长,但橡胶树体内的生理代谢反应亦表现正常,干胶含量仍较平稳。[结论]气刺微割技术是一项可行而又高效的新型割胶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气象因子对不同产胶特性橡胶树产量的影响,为橡胶树品种选育和橡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7个橡胶树品系开割3年的胶乳产量、干胶含量和干胶产量差异,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量等气象因子与不同产胶特性橡胶树品系开割早期的胶乳产量、干胶含量和干胶产量的关联度和相关性.[结果]不同品质橡胶树的胶乳产量、干胶含量和产胶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产胶特性可将7个品系划分为6种产胶特性类别;气象因子与橡胶树干胶产量关联度排序为:割胶当天平均相对湿度>割胶前3d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割胶前3d总降水量>割胶前3d逐日平均温度>割胶前3d逐日平均最低温度>割胶当天最低温度>割胶前3d逐日平均最高温度>割胶前3d逐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开割前3d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和割胶当天平均相对湿度对不同产胶特性橡胶树品系的胶乳产量、干胶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相对湿度越大、产胶量越高.[结论]橡胶树产量主要由基因型决定;相对湿度对橡胶树产量有显著影响,割胶前3d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和割胶当天平均相对湿度越大、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7.
气刺微割技术在GT1胶树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GT1更新胶树上采用S/4U d3+ETG、每周期5刀的刺激方式,株净增产率达61.1%,增产效果显著。在提高割胶速度、减少耗皮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两割年试验分析认为,在计划更新的GT1胶树上采用气刺微割采胶技术对挖掘胶树潜力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橡胶树气刺微割采胶技术应用推广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垦区在PR107、红星1、GTI等耐刺激品种的中老龄橡胶树上推广试用气刺微割采集技术,3年的田间对比试验表明。该技术在大幅提高割胶劳动生产效率和延长橡胶树经济寿命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控制胶水产量增加幅度(胶水产量与上年同期同刀次对比,增加幅度控制在10%~15%)为前提,在低产更新胶园开割胶树实施气刺微割,通过刺激割胶缩短割线长度、扩大胶工承包岗位、增加胶工割胶株数,以到达减轻胶工割胶劳动强度、提高胶工割胶收入的目的,并解决低产胶园胶工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橡胶树气刺微割技术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橡胶树气刺微割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气刺微割技术的发展策略,总结了气刺微割的高产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