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进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也逐渐向更加多元的层次转变,尤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逐渐加快,二元经济结构也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转换,消除其弊端。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如果二元经济结构无法跟上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的脚步,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推广进程。所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是能够促进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有效途径。本篇文章首先阐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再介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意义,最后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难点谈一谈具体的转换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和社会的诸多领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却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建设仍然严重失衡。为此,本文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当前城乡文化发展失衡的种种表现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政府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研究分析了滨州市2006—2015年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统计数据,建立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滨州市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但近10年来呈不断波动上升趋势,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关键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本文在分析福建城乡发展差距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龚建文 《农业考古》2005,(6):205-214
进入20世纪以来,江西城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城乡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影响了全省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文在分析江西城乡差距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江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发展历史,分析社会保障与城乡统筹的关系,旨在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条件下,服务于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对缩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我国长期工农分割、城乡分割。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8.
贺翔  王浴青  许秀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61-13165
对重庆市统筹城乡的历史背景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与趋势做了回顾与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因素与变量进行了选择,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基于状态空间卡尔曼滤波方法,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城乡二元经济强度的动态影响。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促进重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特殊历史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背景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相反,城乡差距却日益扩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通过对玛纳斯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对于解决新疆"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促进新疆城乡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边疆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均方差决策权数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构建了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济南市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人口城镇化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说明制约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工作已成为各省(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点。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法的强度测定方法,从综合经济发展、城乡收支差异、城乡金融发展和城乡土地规模利用差异四个角度出发,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典型代表省(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大的省(区)基本属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弱的省(区)或是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或是城市发展落后,但农村相对发达;影响因素表现为具有一定相关性,各省(区)的综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收支差异影响程度整体上呈反向变化,城乡金融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土地利用规模差异影响程度呈反向变化。最后,为进一步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化建设,促进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缩小城乡收支差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缩小城乡土地利用规模差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闫秀峰 《农业与技术》2006,26(2):144-146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来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城乡统筹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制度来实现,城乡统一的市场制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政府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使农民融入国民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结构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财政体制的分割、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农村劳动力收益渠道狭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对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政府应当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障碍,调整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1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意义1.1统筹城乡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非均衡机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甘肃省城乡发展呈现出诸多的不协调与不和谐,尤其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将是摆在其统筹城乡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就甘肃省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状况两个维度,对其城乡发展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差距形成的内在机制、对策与措施做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收入结构、储蓄水平等方面差距仍较为显著,且不断扩大;城乡居民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差距明显,城镇消费层次高于农村,但其消费倾向实现逆转.(2)历史产业结构基础、城乡社会"二元"体制、城镇化水平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强度是影响甘肃省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3)提出应从加快城乡产业发展融合、打破制度体制分异、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村土地承担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但目前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都难于充分保障和满足农民的多项需求.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迫切需要符合中国农民实际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逐步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从整体上表现出城乡二元结构,但就单个地区而言,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正确评价一个地区的城乡统筹能力,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发现优势,找出差距,提出对策,对促进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城乡统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06年与2007年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9个省份的城乡统筹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地区城乡统筹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水平、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把握城乡发展关系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实践证明,城乡统筹发展,不仅有利于“三农”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而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我国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本文从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问题入手,浅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