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常规施肥、减20%施肥和不施肥3种施肥水平,研究两种耕作方式(半旱式、平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稻田土壤和水体中氮、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半旱式耕作方式在3种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比平作同等施肥水平高,半旱式耕作有利于水稻增产.②半旱式常规减20%施肥水平下,土壤中氮、磷质量分数明显升高,水体中氮、磷呈现降低的趋势,有效地降低了氮、磷流失的风险;半旱式耕作对减少氮、磷流失的效果较平作方式好.  相似文献   

2.
农业施肥的氮磷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成因,通过模拟人工降雨方式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白菜地的氮磷流失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施肥能有效减少氮磷流失,有机常规施肥的NH3-N、TN、TP、DTP流失率相对施用化肥降低1.27%~30.74%、9.00%~50.99%、15.56%~17.56%、24.43%~32.22%;...  相似文献   

3.
前期低温和养分有效性差、中后期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和还原物质含量高被认为是影响冬水田水稻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本研究采取不同耕作方式与肥料运筹,分析了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冬水田稻区土壤温度、水稻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土温低主要在5 cm以下土层,即水稻主要扎根层.由于2011年气候反常,优化施肥仅比对照增产1.1%,差异不明显.在两种增温措施中,厢式耕作+覆膜+优化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前期土壤增温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但产量比习惯耕作+习惯施肥减产1.71%;厢武耕作+优化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增温作用尽管不如覆膜处理,但产量最佳,达每公顷8529.30 kg,较习惯耕作+习惯施肥增产2.71%.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小水库上游水稻不同施肥方式田间试验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与农民常规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在现有施肥水平下,减少氮肥使用量(15%),对水稻产量基本无影响,且土壤的氮磷水平变化不大,合理施肥不仅可以减轻由于施肥而造成的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不合理施肥现象,采用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4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5个施肥水平组合,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施肥量上限值为360 kg.hm-2;经济效益最大施肥量上限值为320 kg.hm-2。目前水稻耕作水平条件下氮、磷、钾施肥比例关系宜采用2 1 1.5,施肥量控制在320 kg.hm-2以下。由于我国现有的钾肥供应能力不足和土壤全钾背景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建议在水稻生产中可采取比例降低施肥总量或适当降低钾肥用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稻田粉垄后第6季土壤及产量、品质状况,为粉垄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粉垄后第6季水稻收获期测定耕层土壤深度、土壤容重、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并进行水稻产量测定和品质分析,与常规耕作(对照)相比,分析粉垄耕作处理后对第6季稻田土壤状况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稻田粉垄耕作深度20~22 cm,至第6季时仍保持22 cm,耕作层加深7 cm,土壤容重降低10.56%,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每公顷分别增加48.46%、23.85%和32.89%,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25.03%、31.12%和25.59%,有机质含量增加21.46%;第6季稻谷产量增产1832.7 kg/ha,增幅22.65%;粉垄第1~6季平均每季增产897.75 kg/ha,增幅11.10%,净效益平均每季增加21.82%;且品质改善,粉垄稻米整精米率提高4.35%;稻米垩白粒率降低25%,由二级升为一级;稻米垩白度下降43.75%;稻米蛋白质提高13.58%,由三级升为二级.[结论]稻田粉垄耕作一次后,至第6季时仍可有效加深土壤耕作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水稻具有持续增产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洱海流域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对农田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洱海流域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径流氮磷损失的影响,在洱海地区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7种轮作模式(大蒜-玉米、大麦-水稻、油菜-水稻、蚕豆-烤烟、大蒜-烤烟、蚕豆-水稻、大蒜-水稻)和3种施肥方式(速效肥、缓释掺混肥、不施肥)下的作物产量以及地表径流氮磷损失特征。与习惯施肥处理(CF)相比,施用缓释掺混肥(BB)能够减少肥料使用量,氮、磷肥减少量分别为9.85%~47.49%和10.81%~63.33%;同时部分作物产量有明显提高,大麦-水稻轮作下水稻产量提高19.69%,蚕豆-水稻轮作下蚕豆产量提高16.99%,大蒜-水稻轮作下大蒜产量提高24.32%,油菜-水稻轮作下油菜产量提高35.79%。7种轮作模式下施用BB肥均能降低土壤径流中氮磷损失,BB处理较CF处理土壤径流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10.72%~28.80%和17.13%~47.87%。种植烤烟施肥量偏高,易造成土壤径流氮磷流失,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达到5 907.00g·hm-2和821.25 g·hm-2;油菜-水稻轮作易造成土壤径流磷损失,总磷损失量达到1 045.77 g·hm-2。研究表明,在洱海地区,施用相应作物专用BB肥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径流氮磷损失,蚕豆-水稻轮作是一种较好的减少氮磷面源污染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麦茬水稻旱种对氮磷肥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为研究水稻旱种对氮磷肥吸收规律,我们利(32)~磷、(15)~氮示踪的方法,对麦茬水稻旱种对氮磷元素吸收运转规律及其对产量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测定,为麦茬水稻旱种的施肥技术提供依据。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试验地基础:试验地土质为石灰性冲积土。土壤碱解氮含量4.4mg/l。。克土,速效磷zlppn,,速效钾zloppm,有机质o·74肠。 2.供试水稻品种:正常管理水稻品种为新稻68~11(育苗移栽),早种水稻品种为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氮、磷施用水平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海南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稻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氮磷处理水平下的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变化,以期为海南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过磷酸钙,总体上会降低土壤pH,导致农田土壤酸化,且土壤酸化程度与其初始土壤pH值有关;适当的施用氮、磷,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供试条件下,对于pH较低的土壤,N2P2处理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最为显著,而pH较高的土壤,N1P3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垄作栽培技术是2000年提出的以钵育摆栽技术为基础,通过实施旱整平、机械旱起垄、垄体深施肥,突破固有的水稻栽培模式,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富集和降低用水量的一种栽培技术,其特点是在继承前人的优良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旱粮作物优良的耕作栽培方法,一改以往水整地的耕作方式,进行旱平旱起垄、垄体夹肥、垄上双行钵苗摆栽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地表管理与施肥方式对太湖流域旱地磷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农业面源磷输出是导致太湖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探明该地区农田土壤磷随地表径流向水体迁移的形态与通量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观测了不同地表管理及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磷径流年输出负荷。结果表明,常规管理下典型旱地磷向水体迁移的年负荷为4.05kg.hm^-2左右,约占年施肥量的4.1%,其中颗粒态磷是径流损失的主要形式,占总流失量的76%。地表管理和施肥方式能有效地降低磷流失量,其中地表覆膜、秸秆覆盖、肥料条施及穴施分别可降低90.5%、86.5%、80.2%、80.5%的磷流失。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水稻种植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为明确克盐碱水溶肥缓解水稻盐碱危害的效果,在秸秆还田下,分别于水稻移栽前和分蘖期施用克盐碱水溶肥,调查其对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在分蘖期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体pH和EC分别显著降低3.80%和4.93%,土壤EC显著降低11.65%,在灌浆期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体pH、EC和土壤pH、EC变化不大;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稻籽粒产量较常规对照显著增加21.94%,有效穗数显著增加26.51%,结实率增加2.51%,每穗粒数降低8.18%,千粒重显著降低3.68%;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常规对照均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33.49%和54.95%,食味值略有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降低;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纯收益为813.86元·hm-2。综上所述,施用克盐碱水溶肥可以显著降低生育前期水体的pH和EC以及土壤EC,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正>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适宜在山区丘陵地区大力推广。 这项新技术,特别对改造冷浸田,实现低产变高产最为有效。水稻半旱式栽培的主要好处有两点: 一是能改善田间生态条件,增产效果显著。实行水稻半旱式栽培,改平作为垄作,增厚了活土层,降低了田间水位,提高了土温水温,可促进禾苗早生快发。我县罗溪、石门楼乡去年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733.33公顷平均单产667平方米达522.5千克,比常规栽培增产14.8%。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将水稻常规施肥方式改为肥料深施,以期能够促进施肥方式的转变、提高化肥利用率;通过施用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化肥使用量,提升稻米品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最终达到节本增效、提升耕地质量的目的。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农机农艺融合肥料深施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生物学性状、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机农艺融合肥料深施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够在养分投入总量降低30%的情况下水稻产量仍增加近20%,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容重与孔隙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食味品质得分提高2分。通过与传统施肥方式和化肥品种对比,农机农艺融合肥料深施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提升稻米品质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促进水稻绿色发展.以水稻品种晶两优华占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BOF)、灭活后的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AOF),连续2年开展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籽粒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CK2和AOF相比,BOF处理的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4和13.2、11.7和15.9个百分点;BOF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较CK1、CK2和AOF处理分别增加了38.4、14.2和12.0个百分点,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17.0、11.8和10.9个百分点.因此,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有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进而达到化肥减施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系统氮肥利用与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5.04%、20.35%和18.37%;优化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对氮素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施肥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为28.19%,水稻为48.89%,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29%和9.06%;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量分别为82.89和95.34 kg/hm2,无肥处理亏缺量为-89.04 kg/hm2;氮素损失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氮肥去向的主要形式,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小麦季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化肥水平对双季稻产量、各生育期养分吸收与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水稻季,5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1)、7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2)、10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3)、15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4)处理较不施氮磷肥(T0)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42.82%~79.62%、24.28%~48.37%、37.85%~77.48%,其中T2处理的边际效应最高;施肥处理水稻植株氮素和磷素的积累总量(3季平均)分别较T0处理显著提高39.48%~108.40%和46.08%~113.90%;随着化肥投入量的增加,氮肥、磷肥吸收利用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T2处理最高、T4处理最低,T2处理的氮肥、磷肥吸收利用率较T4处理显著提高了21.26% ~39.77%、28.25% ~53.60%.综合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与10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3)相比,70%常规氮磷施用水平(T2)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且氮肥、磷肥吸收利用率最高,所以双季稻产区有减肥30%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在紫色大眼泥水稻土上进行了半旱式垄作和常规水旱轮作及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料的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重组碳含量,并能提高原土复合量和降低原土复合度,提高复合体中结合态腐殖质的松/紧比和稳/紧比,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半旱式垄作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重组碳的积累,原土复合度高出常规水旱轮作1~2%,并达70%以上的追加复合度,各种结合态腐殖质数量也明显较高。这是水稻土培肥中值得重视的一种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分析了常规施肥、侧深施肥2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昆山地区水稻田排水中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和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田排水中总氮、总磷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前7 d下降较快,第7天后逐渐缓慢下降至最低水平,表明水稻施肥后7 d内是控制氮素、磷素流失的关键阶段;相对于常规施肥处理,侧深施肥处理可有效降低水稻田排水中的总氮含量,但对水稻田排水中总磷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在达县多地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试验,其生育期较常规栽培明显提早,有效改善了扬花结实和灌浆的温度条件,结实率增加,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通过强化栽培不同移栽叶龄、不同种植规格、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分蘖动态及产量性状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二叶一心的移栽叶龄、0.4m×0.4m的种植规格、减前增后的施肥方式和半旱式耕作方式为最佳栽培方式,从而初步探索出了适宜我市发展和推广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