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CI指数的陕西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
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率最高,强度最强,春季其次。各等级干旱日数中轻旱日数最多,中、重和特旱日数依次减少。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及关中中东部既是干旱高发区,也是干旱重发区;近50年陕西区域干旱强度和干旱日数均存在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春秋两个季节的变化,而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50年陕西共发生32起持续性干旱事件,以春夏连旱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强,
反映出陕西区域极端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推荐使用的CI指数,分析了河北省38年来干旱变化情况、各月干旱指数的年变化过程,并采用R/S分析法预测了河北省各月干旱指数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干旱发生频率相对较高,但时空分布不均匀,1970 ~ 2007年河北省几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季节干旱发生,春季和冬季干旱较为严重,秋季次之,夏季干旱程度最轻;38年的各月不同干旱指数变化趋势均不显著,但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38年各月不同干旱指数呈现不同的Hurst现象,也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州国家基本气候站1961—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借鉴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计算方法,统计分析了近57年随州干旱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7年来,年干旱线性总趋势呈弱的下降趋势;随州干旱四季皆有发生,冬季频率最高,其次为春季、秋季,最少为夏季。冬季主要以轻旱、中旱为主,90 d以上大尺度干旱半数出现在夏季,造成的影响也最重。 相似文献
4.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强度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日数.分析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四季干旱发生频率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四季中,夏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冬季频率最低;极小值都在乌鞘岭,极大值略有不同:春、夏、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极大值在民勤,秋季极大值在武威.(2)石羊河流域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22 a、11a,冬季最少只有4a.(3)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夏季多冬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4)干旱发生成因除了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洲农业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意义非凡,及时获取荒漠绿洲区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有限水资源合理分配、促进绿洲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择适宜的干旱遥感监测指数是干旱监测面临的问题。基于Landsat 8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比分析NDWI、VSWI、TVDI、MEI在荒漠绿洲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4种指数在农田区域(棉田、枣地)效果不理想;4种指数均能反映研究区荒漠土壤相对湿度的空间特征,最佳监测深度为0~10 cm;从相关系数分析,NDWI、MEI监测效果优于VSWI和TVDI。受水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影响,塔里木河两岸及农田周边荒漠土壤相对湿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宜宾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不同程度干旱日数,与宜宾市水稻产量做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时段干旱对宜宾水稻产量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3月出现气象干旱对水稻产量形成有利, 4月、5月、7月出现气象干旱,对水稻产量形成不利,其中,5月分蘖期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运用陕西省96个站1981—2012年近32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计算出各站逐日(向前滚动30天)的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干旱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将陕西省按地域由北至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按季节分为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分别统计出不同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对应的干旱发生的频率并与历史记载中实际干旱情况进行比对,对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在陕西省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高,Pa指数最低,冬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低,Pa指数最高; 在春、冬季节Pa指数的适用性较好,在夏、秋季节MI指数的适用性较好; 陕西省夏季容易发生局地强降水,而在秋、冬季容易出现长时间的无降水,导致SPI指数在夏、秋、冬季节的适用性不太好。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利用1960—2013年朝阳地区5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计算K干旱指数,分析朝阳地区的干旱情况。结果表明:朝阳地区常年处于轻中旱的旱象之中,全年干旱指数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46 2/10 a,仅20世纪90年代呈下降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上升最为明显,春季干旱指数明显上升,夏季和秋季有小幅度上升,冬季呈下降趋势。朝阳地区的全年干旱指数,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是从1985年的突变现象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增长趋势最为显著。在过去54 a间,朝阳地区干旱指数共有4次突变。春季的朝阳地区,从1977年一次突变现象开始干旱指数就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上升趋势持续显著,夏秋冬季突变现象较多,UF和UB曲线呈震荡状态,都存在短时期的下降趋势,但干旱指数基本维持着小幅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夏季我省遭受了建国以来50多年罕见的干旱,全省有50个县日平均气温创同期最高记录,47个县极端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降雨量偏小,蒸发量偏大,尤其是6、7月和8月上旬的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偏少50%以上。其重要原因是我省在这段时间内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被干热气团笼罩,连续几十天未降雨,从而形成了全省性的建国以来50多年罕见的特大干旱,造成大面积农田受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衡阳各县晚稻产量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剔除与预报量关系较弱的自变量,建立了CI值对晚稻产量预报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从回归模型分析来看,剔除洪涝年份后,晚稻Y和D、M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其回归方程为Y=384.187+0.508M。模型效果检验表明,样本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残差散点的分布随机均匀,且大多落在水平直线-2和2之间;标准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0.989,接近标准正态曲线,回归拟合程度高。从模型检验结果来看,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各县晚稻产量进行预报,所得结果和实际相比,平均误差为0.428%。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云南省1956-2010年55年实测气象资料,对云南省的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小波周期分析,再计算16个代表站点历年逐日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近6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云南省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天数,揭示云南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气温呈现冷暖年交替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4年左右变化主周期,在1980年之后气温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降水量变化呈现波动状态,相对稳定,存在2年左右的变化主周期。(2)空间变化上,全省大范围地区都有干旱发生,干旱分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特点;干旱天数最多区域出现在东南部地区,而西南地区干旱天数较少。(3)季节变化上,春旱较易发生,干旱频率的多年平均值达到60%以上,夏季和秋季干旱频率相对小些,而冬旱发生的频率最高,但对人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Landsat 8数据,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结合建立二维特征空间,依据二维特征空间分布图拟合干、湿边方程,进而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并对旱情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土壤含水率实测值与反演的地表温度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反演出土壤含水率与实测值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最大地表温度(Tsmax)随之减小,最小地表温度(Tsmin)基本上随之增大,Tsmin和Tsmax的趋势线交汇于一点组合成近似的三角形形状;2016年5—8月,朝阳县全县范围内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6月份旱情最为严重;TVDI与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显著,可以较好的实现对旱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利用流经吉林省各流域的39个水文站的1980年-2005年的蒸发与降水资料与吉林省26个土壤墒情监测站2002年-2005年的土壤含水率资料,分别计算多年干旱指数、土壤含水率成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指数能根据某一时段蒸发量和降水量,及时地反映该地区的干旱程度。方法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探讨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监测评估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广西89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使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FSWB)、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分别模拟监测1961-2010年的广西农业干旱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指数的应用效果。【结果】IM_CI对农业干旱的历史灾情、典型过程的旱情演变、季节干旱频率的时空特征及季节的干湿特点有较好的描述,总体优于FSB。【结论】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较好,适用于广西农业的干旱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