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该药在血液、肌肉和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1.14%、92.65%±1.5%、92.82%±1.39%,在杂交鲟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其在血液、肌肉和肝脏的表观分布容积v/f分别为26.987、6.2298、2.1515 L/kg;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0.139、114.9、901.835 h,总体清除率分别为0.2288、0.1047、0.02164 L/(kg.h)。鉴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它药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该药在血液、肌肉和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1.14%、92.65%±1.5%、92.82%±1.39%,在杂交鲟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其在血液、肌肉和肝脏的表观分布容积v/f分别为26.987、6.2298、2.1515 L/kg;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0.139、114.9、901.835 h,总体清除率分别为0.2288、0.1047、0.02164 L/(kg.h)。鉴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它药物。 相似文献
3.
以西伯利亚鲟幼鱼[体质量(82.1±4.9)g]为实验材料,设置0 BL/s对照组,1.0和2.0 BL/s (体长/秒)3种流速条件,于处理后1 d,15 d和30 d 取样,进行鱼类行为学指标和抗氧化酶的测定。在此基础上,以50 mg/kg剂量,连续7 d混饲给药,研究了流速对停药后西伯利亚鲟肌肉组织中盐酸恩诺沙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和静水对照组相比,实验期间各时段2个流速组西伯利亚鲟摆尾频率和趋流率均显著上升( P<0.05)。1.0 BL/s组流速下有最高的趋流率,2.0 BL/s组流速下有最高的摆尾频率;同一流速下西伯利亚鲟摆尾频率和趋流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没有明显差异。 CAT、SOD和MDA 活力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强,两流速组均显著大于静水组( P<0.05),2.0 BL/s组流速下活力最高;3种抗氧化酶活力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差异均不显著。与静水对照组相比,停药后各时间点2.0 BL/s流速组鱼肌肉盐酸恩诺沙星含量均显著减少( P<0.05),在停药第8天已低于检出限,1.0 BL/s流速组鱼在停药第12天已低于检出限,而静水对照组则在停药20 d才低于检出限。研究结果说明适当的水流刺激可以诱导鱼类进行逆流运动,促进鱼体抗氧化酶活力的激活和加速药物残留的排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氨氮对鲤幼鱼肝组织谷胱甘肽及其酶系的影响,阐析谷胱甘肽对环境胁迫的抗氧化防御机理.[方法]将黄河鲤在对照组(0 mg/L)和低(10 mg/L)、中(20 mg/L)、高(30 mg/L)3个氨氮处理组中染毒,研究氨氮胁迫6、24和48h后对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氨氮胁迫诱导黄河鲤幼鱼肝组织中GSH含量、GSH-Px和GST活性迅速升高,并在氨氮胁迫24h达到最大值,从而抵御氨氮造成的氧化胁迫.随着氨氮胁迫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GSH含量、GSH-Px和GST活性降低,抗氧化能力减弱.[结论]氨氮胁迫诱导黄河鲤幼鱼肝组织中谷胱甘肽含量及其酶系活性改变,以有效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和有毒代谢物,提高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微卫星标记在人工养殖小体鲟种群的数据分析方法比较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可用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跨种PCR扩增的方法从已发表的近缘种微卫星DNA标记引物中筛选得到13个具有多态性的位点,同时为了探讨更适合多倍体样品的微卫星数据读取方法,分别采用比例法和补齐法对微卫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数据读取方法的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选用补齐法对小体鲟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体鲟种群等位基因数(Na)从5个到30个不等,表观杂合度(H_O)范围为0.089 6~0.940 3,平均为0.648 0,期望杂合度(H_e)范围为0.085 2~0.912 6,平均为0.719 3,种群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平均为-0.098 0,种群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702 8;筛选得到的13个微卫星位点是适用于小体鲟种群遗传研究的具有多态性的良好分子标记。研究表明,被检测的小体鲟养殖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建议通过引进不同来源亲本加以改善,以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6.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为获得可用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跨种PCR扩增的方法从已发表的近缘种微卫星DNA标记引物中筛选得到13个具有多态性的位点,同时为了探讨更适合多倍体样品的微卫星数据读取方法,分别采用比例法和补齐法对微卫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数据读取方法的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选用补齐法对小体鲟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体鲟种群等位基因数(Na)从5个到30个不等,表观杂合度(H_O)范围为0.089 60.940 3,平均为0.648 0,期望杂合度(H_e)范围为0.085 20.940 3,平均为0.648 0,期望杂合度(H_e)范围为0.085 20.912 6,平均为0.719 3,种群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平均为-0.098 0,种群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702 8;筛选得到的13个微卫星位点是适用于小体鲟种群遗传研究的具有多态性的良好分子标记。研究表明,被检测的小体鲟养殖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建议通过引进不同来源亲本加以改善,以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对健康的3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 ray、2龄施氏鲟A.schrenckiiB randt和3龄达氏鳇Huso dauricusGeorgi的血清蛋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鲟的血清电泳图谱具有各自的特有谱带,其电泳图谱的相似程度表明,中华鲟与施氏鲟的亲缘关系较达氏鳇与施氏鲟近。3种鲟血清蛋白的总浓度分别为18.70、21.25、24.60 mg/mL。 相似文献
8.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不同性腺发育时期(ⅡⅤ期)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雌性亲鱼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并分析了3种酶活性随性腺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5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Ⅱ期、Ⅲ期较高,淀粉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较高,脂肪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Ⅱ期较高,3种酶活性均以性腺发育Ⅳ期较低;各性腺发育期,雌性亲鱼的蛋白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后肠中较高,其次为胃、中肠,淀粉酶活性以中肠中最高,其次为胃、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脂肪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为中肠、前肠、胃、后肠。研究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在性腺发育Ⅱ期、Ⅲ期对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需求较高,而性腺发育周期中对脂类物质的需求Ⅴ期最高,其次是Ⅱ期,总体来说,小体鲟亲鱼在整个性腺发育时期对脂肪的需求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3):283-28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对健康的3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 ray、2龄施氏鲟A.schrenckiiB randt和3龄达氏鳇Huso dauricusGeorgi的血清蛋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鲟的血清电泳图谱具有各自的特有谱带,其电泳图谱的相似程度表明,中华鲟与施氏鲟的亲缘关系较达氏鳇与施氏鲟近。3种鲟血清蛋白的总浓度分别为18.70、21.25、24.60 mg/mL。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不同性腺发育时期(Ⅱ~Ⅴ期)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雌性亲鱼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并分析了3种酶活性随性腺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5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Ⅱ期、Ⅲ期较高,淀粉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较高,脂肪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Ⅱ期较高,3种酶活性均以性腺发育Ⅳ期较低;各性腺发育期,雌性亲鱼的蛋白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后肠中较高,其次为胃、中肠,淀粉酶活性以中肠中最高,其次为胃、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脂肪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为中肠、前肠、胃、后肠。研究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在性腺发育Ⅱ期、Ⅲ期对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需求较高,而性腺发育周期中对脂类物质的需求Ⅴ期最高,其次是Ⅱ期,总体来说,小体鲟亲鱼在整个性腺发育时期对脂肪的需求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时向成熟液中加入EGF(表皮生长因子),受精液中加入GSH(谷胱甘肽)对受精率和囊胚率的影响。成熟液以M-199为基础液并加入一定浓度的促性腺激素和OCS,作为成熟液的对照组,试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EGF。受精液以改良TALP为基础液并加入一定浓度的BSA、肝素和咖啡因,作为受精液的对照组,试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GSH。早期胚胎培养液为SOFaa。在成熟液中加入10ng/mlEGF和50ng/mlEGF组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为76.00%(114/150)、76.71%(112/146)和60.70%(85/140);囊胚率分别为23.68%(27/114)、24.11%(27/112)和17.64%(15/85);在受精液中加入1mMGSH和10mMGSH组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为71.66%(86/120)、63.28%(81/128)和76.00%(114/150);囊胚率分别为34.88%(30/86)、24.69%(20/81)和23.68%(27/114)。结果表明,成熟液中加入EGF对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受精后的早期胚胎的发育都有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增加EGF浓度,不会提高受精率和囊胚率;受精液中加入一定浓度GSH能够提高受精率和囊胚率,但是在高浓度的GSH时则影响受精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评价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对动物机体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用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小鼠,探讨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对小鼠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小鼠AST活性为(384.34±74.06)U/mg prot,试验组为(358.04±48.63) U/mg prot,差异不显著(P> 0.05).对照组小鼠ALT活性为(934.92±117.94)U/mg prot,试验组为(523.78±94.60) U/mg prot,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对小鼠肝脏组织ALT活性有抑制作用,但对AST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恩诺沙星对鲫鱼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恩诺沙星对鲫鱼鳃、肝脏、肾脏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急性毒性测定表明,恩诺沙星对鲫鱼的96 h LC50为21.38 mg/L。较低浓度的恩诺沙星会使各组织CAT活性受到一定诱导,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较高浓度恩诺沙星会使各组织CAT活性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暴露所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以体重(23.5±3.6) g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为对象,研究芦荟粉对其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6个处理,处理G1~G5组芦荟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0.125%、0.250%、0.500%、1.000%,处理G6组添加25 mg/kg大蒜素作为药物对照组。饲养期为56 d。试验结果表明,与G1和G6相比,饲料中添加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等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芦荟粉的添加量为0.250%和0.500%时,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当饲料中芦荟粉的添加量为0.125%和0.250%时,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0.250%~0.500%的芦荟粉可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血浆球蛋白、谷丙转氨酶活力、血糖、补体C3、补体C4、酸性磷酸酶活力、碱性磷酸酶活力等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5.
恩诺沙星对鲫鱼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恩诺沙星的安全使用剂量,为其在水产养殖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鲫鱼为试材,研究恩诺沙星对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恩诺沙星浓度的增加,在给药后第5天各试验组鲫鱼肝脏和肾脏中AKP活性开始上升,在第10天达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到第25天降至最初水平。当恩诺沙星剂量≤20.0 mg/L时,剂量越高,AKP活性就越高,说明恩诺沙星对鲫鱼肝脏和肾脏中AKP活性并无明显影响。[结论]恩诺沙星是一种具有较强抗菌力的杀菌药,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但应慎重选择其剂量和使用方法,而且不能忽视该药的休药期。 相似文献
16.
五种养殖鲟、鳇鱼DNA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德国Partec Pas Ⅲ型流式细胞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测定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Ceorgi)的体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五种鲟鱼类的DNA含量中,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DNA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12.24pg/N,11.60ps/N,11.59pg/N,三种鲟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小体鲟和达氏鳇的DNA含量是6.06pg/N和4.77pg/N,两种鱼相比较差异也不显著。但与上述三种鲟鱼相比较DNA含量几乎相差1倍。从测定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有关鲟鱼类资料可以确定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属于八倍体类型,而小体鲟和达氏鳇则属于四倍体类型。 相似文献
17.
饥饿对杂交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18.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德国Partec Pas Ⅲ型流式细胞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测定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Ceorgi)的体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五种鲟鱼类的DNA含量中,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DNA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12.24pg/N,11.60ps/N,11.59pg/N,三种鲟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小体鲟和达氏鳇的DNA含量是6.06pg/N和4.77pg/N,两种鱼相比较差异也不显著。但与上述三种鲟鱼相比较DNA含量几乎相差1倍。从测定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有关鲟鱼类资料可以确定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属于八倍体类型,而小体鲟和达氏鳇则属于四倍体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藤茶泡水前后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福林酚法进行酚含量的测定,抑菌圈法进行抗细菌活性测定,菌饼法进行抗真菌活性测定,并采用DPPH法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藤茶泡水前后乙醇提取物的多酚含量分别为168和56 kg/g,藤茶泡水前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灰葡萄孢霉、胶孢炭疽菌和葡萄白腐病菌均有抑制作用,泡水后的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胞杆菌不再有抑制作用,对其他5种菌仍有抑制活性但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藤茶泡水前乙醇提取物的DPPH清除活性IC50分别为5.09和36.01μg/m L。[结论]藤茶泡水后的残渣仍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可被继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