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旱地中采用周年覆盖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地期降蒸发的抑制率可达30-50%,比春覆膜(对照)多保蓄200mm以上的降水;秋覆膜的硅民麦沟形成微型集雨区,不易向沟内径流,可多聚水100mm以上。两项合计300mm以上。科春两季10cm地积温,垄上与垄底分别增加约400℃.d和200℃d。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增加0.66-1.2倍,土壤总孔隙度提高4.51%,速效氮(N)、磷(P2O5)、钾(K2O)含量分  相似文献   

2.
应用土壤无机氮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肥推荐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应用土壤无机氮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肥推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0~60cm,0~80cm,0~100cm土层初始无机氮均可较好表征土壤供氮能力,以0~80cm最佳,达到冬小麦6000kg/hm^2产量的最适供氮量,以0~60cm,0~80cm,0~100cm土壤计算分别为254.5.288.4,345.4kg/hm^2,土壤无机氮不足部分,应以氮肥加以补充,依此进行冬小麦氮肥推荐。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潮土硝态氮的分布及合理施氮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中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时期潮土1m土层中硝态氮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年不施氮肥的土壤仍有6~16kg/hm^2的硝态氮,其中0-20cm支占20%~34%,80%~100cm土层占10%~18%;每季施氮量小于225kg/hm^2时,1m土层中各时期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在11.4~41.3kg/hm^2之间;当施氮量增加到375kg/hm^2时,1m土层的硝态氮  相似文献   

4.
免耕覆盖玉米秸秆对旱塬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耕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玉米秸秆4500kg/hm^2以上的处理比传统耕作玉米增产22.15%~25.65%,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625kg/hm^2;mm。春播前0~200cm支速动易效水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17.02~47.9mm,距地表5cm、10cm、15cm处的地积温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关系。0~10cm圭层土壤容竽 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砬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与  相似文献   

5.
旱塬地玉米农田免耕覆盖的土壤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免耕覆盖4 500kg/m^2以上的处理比传统耕作增产22.15%~25.65%。土壤水利用率提高2.9625kg/(mm.hm^2)。春播前0~200cm土层速动易效水含量经传统耕作增加17.02~47.9mm。距地表5,10,15cm处的地积温与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0~10cm土壤容重随覆盖量增加而减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与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回归关系。脲酶比传统耕作增加幅度为0.0  相似文献   

6.
采用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牵引由犁架、犁刀、犁锋和穿洞空心弹头组成的鼠道犁,在低这地和缓坡耕地上作业试验,结果表明,鼠道耕法可使深0.6m、顶宽0.9~1.0m的土体膨松,土壤容重较对照减少0.29~0.39g/cm3,并在底部形成直径11cm的鼠道,从而提高了土壤渗蓄水能力,减免了水土流失;在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顺坡耕作的鼠道,其排水量可达0.5~1.6L/s,使融雪季及雨季地表凹处积水现象基本消除;旱时蓄存在鼠道中的水分可供作物生育需要。试验区甜菜增产15.5%,大豆增产13.3%。按作业间距5m计,一套机具每台班可耕6.7~8.0hm2,费省效宏。  相似文献   

7.
施用2种有机肥(羊粪、猪粪),并配施少量化肥,进行雨养梯田种植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5.2%~13.1%和3.6%~10.0%,土壤容重降低1.8%~7.9%;雨后土壤含水量提高9.8%~15.3%;玉米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分别增加0.1~6.5cm和0.1~0.5cm,玉米产量提高33.5%~77.2%。玉米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3次方关系,并由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小区与微区试验的籽粒产量结构规律一致,底追喷处理产量最高。植株吸收利用了41.2%-50.8%的肥料氮,其余部分属于土壤残留和损失。底追喷处理虽然吸收利用肥料氮的比例低于全部处理,但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最高,损失最低,分析土壤表明:88.5%-93.7%的残留氮集中的0-20em土层中。  相似文献   

9.
土温与气温和土壤含水量相关密切。紫色土坡薄地改造风化培肥后,第三年土壤含水量增加0.85%;10cm、20cm深度的土温年平均降低1.11℃和0.74℃。冬季土温降低不明显;炎热的夏季降低最多,为2-3℃。土温与气温成正比,与土壤含水量(百分数)成反比,与气温除以土壤含水量之商于极显著的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0.
半湿润地区改良风沙土土壤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分析了改良前后半湿润沙荒地的机械组成,土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半湿润沙地改良后,0-100cm土层的细沙粒和粉沙粒数量增加,粗沙粒数量减少;土壤抗风蚀性增加6-10倍;土壤保水性能大大增加;壤质沙土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50%-100%,有机质增加了1-3倍。证明了半湿润风沙土地逆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关中灌区夏季休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夏季休闲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中等肥力的红油土壤蓄水,硝态氮累积及其对后季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降水量,降水少,休闲效果突出。与蓄水效果不同,休闲显著增加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降水量有关,降水少的1993年有96.8%的NO^-3-N累积在0-80cm土层,3.2%的NO^-3-N累积在80-120cm土层;而元水多的1992年有57.1%的  相似文献   

12.
用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溴甲烷熏蒸大棚土壤后土壤及作物(黄瓜)中残留的Br^-,用顶空法测定土壤吸附的溴甲烷。在0.4-40mg/kg的添加范围内,Br^-的平均回收率为83.7%-94.8%,相对标准偏差为±2.5% ̄14.7%。Br^-在土壤和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5.0和14.2d(北京)、24.7和10.3d(沈阳)。土壤吸附的溴甲烷量较少,其半衰期和Br^-的相近。低于75.0g/m^2的施用  相似文献   

13.
定位施肥对黑垆土剖面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资料,我们分析了9种不同施肥处理黑垆土耕层(0-20cm)、古耕层(20-50cm)和垆土层(50-80cm)三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对黑土剖面养分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一般为,耕层>古耕层>垆土层。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养分差异比较明显,耕层以下土尽管异减小,但其归变化与耕层趋势一致。各层土壤速效养分对照比裸地均有下降。综合评价施肥对黑垆土剖面的培肥效果,NPM>M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和植物残体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了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1年2熟(冬小麦-玉米)条件下壤质潮土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耕翻程度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免耕表土(0 ̄10cm)有机质、全N和速效磷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常规耕作(浅耕)方式,其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耕作方式,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增加与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以及由此导致的pH值下降显著相关,他们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秸  相似文献   

15.
对豫西旱区晒旱地小麦氮磷肥施用技术及增产效果进行三年研究的结果表明:晒旱地小麦氮肥由常规播前施改伏前翻耕晒垡时施,使0-30cm土层碱解氮含量较高且分布均衡,有利小麦不同时期对氮的利用,小麦增产11.4%-26.8%。磷肥适当浅施(10-15cm)有利于小麦在磷敏感期对磷的吸收,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豫东潮土区小麦施钾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施用一定量氮、磷肥及有机肥基础上增施钾肥,小麦增产显著或极显著。钾肥一次掩底或返青期及早追施效应最好;亩产350-500kg适宜的施钾量6-10kgK2O;中低区及高产区适宜的氮磷钾配比(N:P2O5:K2O)分别为1:0.4-0.6:0.4-0.5及1:0.6-0.75-0.95;土壤速效钾(K2O)含量<100mg/kg钾肥有效;砂土、两合土、亩产500kg高产田及晚播麦田为施钾高效类型区,  相似文献   

17.
15N研究新疆灌淤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氮的利用和去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15N示踪微区模拟装置研究了新疆淤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氮的利用和去向。结果表明,冬小麦对尿素氮的利用率为34.1%-35.9%;1m土层中尿素氮的残留量占施入量的21.4%-28.0%,残留氮的57.0%-89.0%集中在0-20cm耕层土壤中,1m土层以下的尿素氮渗漏损失占施入氮量的0.0004%-0.008%,而尿素氮的挥发损失占施入氮量的36.1%-44.5%,因而它是尿素  相似文献   

18.
晋东南地处半湿润偏旱区。三年试验表明,旱地冬小麦产量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度,使麦播期2m土体有效含水量较传统耕法增加13.8-48.9mm;如果在不同耕法基础上加以麦秸覆盖,播前有效含水量(0-60cm)较不覆盖的的平均增加19.1mm。据估算,播种时土壤每增加10mm有效水  相似文献   

19.
在 4个流域进行 3 a(1994- 1996年)试验,研究免耕、中耕、除草对浅层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每个流域打3眼井,以监测各月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用平均指数、地下水补给量两个指标表示地下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的平均指数最大,为0.7;中耕的为0.6;除草的为0.2;免耕的为0.06。在正常年及丰水年,天然草地地下水补给量高于各耕作措施;而在干旱年,天然草地无地下水朴给量,各耕作措施的地下水补给量较低,中耕的为 10.4-20.8 cm;免耕的为 3.8- 11.7 cm;除草的为 2.0- 10.9 cm。这是由于夏季休闲,秋冬季蒸发量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生物法研究土壤含钾矿物与土壤供钾能力间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文娟  鲍士旦 《土壤学报》1994,31(3):267-276
本文主要通过矿物鉴定,生物试验方法,辅以电超滤(EUF)法及常规化学分析研究了黄潮土,黄棕壤,灰潮土和红壤的含钾矿物类型,含钾量及其不同粒级中分布与土壤供钾能力间关系。研究表明,四种壤的含钾矿物,全钾量主要分布于土壤0-50μm部,并以0-2μm部分的最丰富。随着土壤粒径增大,土壤含钾矿物组成逐渐简单化,含量逐渐降低。通过生物试验证明,土壤中三个粒级的供钾能力亦是0-2μm>2-10μm>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