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府煤田潜在危害,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称为世界著名煤田之一的陕北神府侏罗纪煤田,是我国未来优质动力煤和出口煤的重要基地。煤田的开发和伴随而来的大规模修路、建电站以及其它基本建设,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势必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煤田开发给当地带来新的水土流失从宏观上进行了预测,并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观点出发,提出治理措施、防治对策和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便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好地为能源基地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神府—东胜煤田井田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府—东胜煤田井田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高永海(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市710043)神府、东胜矿区是国家近期开发的大型煤田。根据国家计委建设(1991)262号文件批复,一、二期建设总规模为每年3245万t,其中国统矿规模为每年2520万t,占总规...  相似文献   

3.
该文将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地理单元,对区域的土壤侵蚀方式,程度,特点和规律,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综合分析,并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新的水土流失,风蚀沙漠化,以及环境污染等,进行了趋势预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晋陕蒙接壤区煤田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流域产沙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煤田开发是该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使原生地表土层遭到严重干扰、破坏,土体抗蚀性明显降低,极易发生侵蚀;该区新的水土流失特点是侵蚀类型多样化,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集中,侵蚀速度快、危害性强;由于新的水土流失的增加,使该区流域产沙继续向粗沙方向发展。最后对该区新增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结果为年均侵蚀量在1000万  相似文献   

5.
神府东胜矿区新增水土流失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黄河中游神木、府谷、东胜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这里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新增水土流失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正确评估矿区新增水土流失量,对于积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区开发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 根据地表形态破坏的不同,神府东胜矿区的水土流失可分为四类,即:露天矿区的水土流失,铁路、公路工程的水土流失,井矿区的水土流失,生活区及工业场地的水土流失。 露天矿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地表形态破坏严重,地表覆盖层剥离量大,弃土弃石集中,如处理不当则易形  相似文献   

6.
矿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讨论了矿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控制矿区,尤其是复垦区水土流失的设计方法与措施,结合案例研究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矿山水土保持区适种植物品及种植方案优选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遏制稀土矿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确保矿区周边和下游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安远县水保部门高度重视稀土矿区的水土保持工作,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对全县57个稀土矿点展开了新一轮水土流失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神府东胜煤田扰动地面野外降雨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神府东胜煤田是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煤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扰动地面,造成了严重的矿区水土流失。为了科学地预测和治理矿区扰动地面的水土流失,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神府东胜煤田扰动地面的侵蚀产沙过程进行模拟,深入探讨其侵蚀产沙、产流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扰动地面产流时间的主要因素,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呈负幂函数相关;在试验条件限定的范围内,入渗率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但坡度对其影响较弱;径流率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均呈幂函数增大,且相关系数较高;径流含沙量和侵蚀速率均与降雨强度呈幂函数相关,但相关系数不高;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很好的线性相关;产沙量与径流量呈幂函数相关,且相关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神木县煤田开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阐述了煤田开采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其它灾害的机理;同时借鉴国外先进垦复经验,提出了陕北神木煤田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土地垦复技术措施和一些合理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的特点,以人均水资源、林草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强度、干燥指数、火灾频次、采空区面积、扰动面积、塌陷面积、治理面积、矸石排量、景观破损度、景观整合面、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农民年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口密度、文盲率、高等教育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灰色模糊评估模型对其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的生态环境属于极强度脆弱等级区。。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为例,分析了黑龙江重点煤矿区长期开发生产酿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设施毁损和资源紧缺等系列问题,结合国内外煤矿区综合防治利用经验,提出了黑龙江矿区综合防治利用途径—将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做水泥填充料或烧砖等,矸石山客土绿化;塌陷区土地的整治与合理利用路线是深做鱼塘浅造田,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貌美学的理念,变革煤矿区生态建设和开发思路,充分利用矸石山和采煤塌陷形成的水体,积极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是矿产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以福建省马坑铁矿区为例,尝试通过RS技术监测和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运用GIS技术提取研究区的高程信息和土壤类型信息,然后综合运用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快速、准确、经济地实现了对1998、2004年两个时段内矿区水土流失范围与强度变化的定量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1矿区概况准格尔矿区位于晋、陕、蒙接壤的黄土高原剧烈侵蚀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年侵蚀模数在13万t/km2以上。该煤田南北长65km,东西宽21km,总面积1365km2。煤炭地质储量为26760亿t,其中初期开采的黑岱...  相似文献   

14.
煤炭开采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加重。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危害严重。以陕西省彬长矿区(位于长武、彬县和旬邑3县境内)为例,在阐述该矿区水土流失程度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水土流失与环境地质灾害的关系;煤矿区水土流失往往以地质灾害为成因,地质灾害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总结了矿区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地面塌陷型水土流失4种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及治理对策。针对采空区、地表塌陷、地裂缝、弃渣场等煤矿区废弃地,应采用复垦成套工艺技术,减少水土流失的场所,同时严格控制弃土弃渣的堆放,避开水流路线,修建拦挡设施。边坡开挖要采取顶部排水及底部支护。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由于矿山大规模开采,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治理矿区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建设绿色矿山,是协调矿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实现矿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探讨南方红壤花岗岩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以德庆县花岗岩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水土流失治理状况进行现场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矿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出花岗岩矿区水土流失治理需完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科学合理选择植被恢复物种种类和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的对策及举措,以期为南方红壤花岗岩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89年7月21日,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骤降暴雨,中心位于东胜市西北的青达门,雨量186mm,使窟野河发生了一场较大洪水,正在建设中的神府东胜煤田遭受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同时也对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入黄泥沙带来较大影响。调查研究表明,因煤田开发使本次洪水增沙20~30%,而且颗粒变粗,推移质泥沙增多。本文对搞好矿区环境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开展观测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平原沙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是一个以平原地区为主的省份,有2万多km^2平原沙土区。江苏省一直把平原沙土区作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加以重点治理。针对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砂性土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基本因素,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有效的工程与生物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试论矿区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需求,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而人为盲目开采矿产资源又使环境进一步恶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破坏经济的持续发展。本阐述了当前矿业生产存在的严重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讨论矿区开采后的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9.
矿区是人类生产活动强烈集中地区,它由采矿建设生产系统与矿区环境系统复合而成。矿区的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矿区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及特点。一旦矿区开发建设形成规模,强烈的人为活动使作业区内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作用对象是存在于地表或地下的各种自然资源,因而矿区内人为水土流失的表现尤为显著。如全国每年因采煤导致土地塌陷2.2万hm2,由于地表物质的剥离、扰动、搬运和堆积,占压大量农田和毁坏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煤炭大省山西省每年弃渣弃土量达1.3亿t,增加河道泥沙0.6亿t。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不仅对矿区及周围地区水土资源构成破坏,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性水土流失也频频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矿区的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了矿区环境背景系统,生产系统完全由人类活动组成,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首先是生产规模受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周边经济状况与居民环保意识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其次技术手段决定了生产效率,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使在一定产量下矿区的生产建设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相对减少;再次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矿区产品的需求,即市场对矿区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它不仅决定矿区企业的生产规模,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环境系统虽在一定程度受人类活动影响,但其构成要素仍是各种自然因子。矿区环境系统的非封闭性则更为明显,矿区的环境系统是矿区所在区域大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大环境系统的自然特点决定着矿区环境系统的自然特性。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与大环境系统的水土流失有直接关系,如陕西省神府煤田矿区所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矿区生产建设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严重,而建于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区域的矿区,如湖北省境内荆襄磷矿虽开采强度也很大,且无水土保持措施,但由于本身区域的环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为水土流失的危害则轻些。矿区环境系统非封闭性另一表现是矿区人为水土流失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矿区内部,且对周边地区甚至更远地区都有影响,如黄河中游地区大型煤田的开发,人为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可一直被运移至下游沉积;矿区的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发展存在矛盾,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中的大型滑坡、泥石流被生产所诱发,反之又对生产形成巨大破坏。若矿区开发建设中不能兼顾水土保持工作,这种矛盾发展将导致恶性循环,使生产系统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从而严重破坏环境系统;矿区环境的破坏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它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在长期累积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发展,一旦条件成熟,环境的承受能力在生产建设影响下达到极限便出现突变,体现为大型的灾害性人为水土流失事件;矿区的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均由多方面复杂因素组成,其各因子都处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当某一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都可能引起系统全局的变化。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与生产、环境各因子均有内在联系,受其共同作用影响,但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因为人类的生产建设改变了影响水土流失自然因子诸多方面,而形成了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且更易于产生新的人为环境背景。为在发展生产建设的同时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应采取以下防治对策:合理安排生产与治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克服生产上的盲目性,并调配部分人力、物力用于水土流失治理,降低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改进生产手段,采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对技术落后的企业能改进则改进,该关闭则关闭,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提高矿区周边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矿区周边及其影响范围区域内也应做好协调性的预防与治理工作,从而降低因矿区水土流失而导致对周边地区的破坏。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措施与重点处理方案相结合,对生产过程中随时出现的水土流失进行经常性的治理,要特别警惕可能诱发灾难性水土流失事件的隐患,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以防灾难性事件给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同时需针对矿区导致人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进行重点治理,并根据水土流失的发展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在一定投入下取得最佳效果。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因地制宜,根据矿区具体的生产形式、生产规模所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特点进行防治,结合借鉴其他矿区的经验,综合考虑本矿区水土流失程度、性质、环境承受能力、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适宜防治方案。只要计划合理、措施得力,就能缓解生产与环境矛盾,在高质量环境下保证正常、有序地开展生产,在合理防治下保持较高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采用资料收集、遥感监测、模型计算等方法,定量推算了神东矿区2005、2010、2015、2018年土壤侵蚀模数,并对不同侵蚀强度土地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8年神东矿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322.53 t/(km^2·a)降低至852.17 t/(km^2·a),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55.75 km^2,相当于矿区面积1/3还多,其中中度侵蚀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46.89 km^2。整体来看,矿区土壤侵蚀模数降低,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由高强度向低强度转移,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