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提高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我县于1984,年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培育成功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圆叶青”。采用种子繁殖的方法,通过先示范后推广的途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85年全县“圆叶青”栽培面积达1000亩左右。当年移栽的平均单产达40公斤,次年达150公斤,如茅坦乡汀州村余春发,1984年8月20日育苗,  相似文献   

2.
苎麻新品种“圆叶青”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唐守伟(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沅江413100)苎麻新品种“圆叶青”1984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1987年和1990年分别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圆叶青”采用辐射诱变选育成功的,它具...  相似文献   

3.
苎麻品种圆叶青的产量、品质、抗性及栽培要点王国栋(湖南益阳市经济作物生产站413000)圆叶青新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经12年选育而成,湖南定名“湘苎二号”益阳是我国的主要苎麻产区,1984年开始示范推广圆叶青,并先后于1981-1983和1...  相似文献   

4.
张云龙  陈文 《中国麻业》2004,26(6):284-285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涪陵区紧紧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涪陵金帝集团,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优化良种,规模发展”的原则。从零开始,先后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大面积引种推广湘苎二号(圆叶青),大力发展苎麻产业,目前已成功营建良种苎麻生产基地2000hm^2,小面积单产突破4500kg/hm^2,单纤维支数达1800Nm,最高达2300Nm以上。  相似文献   

5.
苎麻新品种“中苎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苎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从黑皮蔸S2×圆叶青S3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早熟苎麻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全国区域试验中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圆叶青增产11.08%,达显著水平;纤维品质优良,在全国区试中纤维支数2050支,比对照"圆叶青"高200支;"中苎2号"的抗逆性好,抗花叶病,高抗根腐线虫病,其它抗性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6.
3月下旬,利用“圆叶青”和“湘苎三号”良种,进行分蔸移栽。5月下旬进行幼苗破杆,加强麻园水肥管理,8月上旬收剥二麻。10月下旬收剥三麻。通过苎麻幼苗早期破杆,二麻成熟植株接近壮龄麻收剥丰产麻植株高度;三麻成熟植株达壮龄麻收剥丰产麻植株高度,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方法对苎麻品种圆叶青不同生育期抗旱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苎麻品种圆叶青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胁迫指数均以苗期>工艺成熟期>旺长期,旺长期是苎麻品种圆叶青干旱胁迫敏感期。  相似文献   

8.
3月下旬,利用“圆叶青”和“湘苎三号”良种,进行分蔸移栽。5月下旬进行幼苗破杆,加强麻园水肥管理,8月上旬收剥二麻。10月下旬收剥三麻。通过苎麻幼苗早期破杆,二麻成熟植株接近壮龄麻收剥丰产麻植株高度;三麻成熟植株达壮龄麻收剥丰产麻植株高度,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涪陵区紧紧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涪陵金帝集团,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优化良种,规模发展"的原则.从零开始,先后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大面积引种推广湘苎二号(圆叶青),大力发展苎麻产业,目前已成功营建良种苎麻生产基地2000hm2,小面积单产突破4500kg/hm2,单纤维支数达1800Nm,最高达2300Nm以上.  相似文献   

10.
彰武地区黑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豆在彰武县栽培面积逐年增大,到目前彰武地区栽培面积已达6700hm^2。特别是四堡子乡生产的黑豆于2005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注册商标“绿到家”牌,目前已畅销于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在提高黑豆产量的问题上,彰武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黑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干旱胁迫方法对苎麻品种圆叶青不同生育期抗旱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苎麻品种圆叶青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胁迫指数均以苗期>工艺成熟期>旺长期,旺长期是苎麻品种圆叶青干旱胁迫敏感期.  相似文献   

12.
“圆叶青”(又名湘苎二号)系本所首次应用核诱变高新技术选育成功的集高产、优质、抗性强和区域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为一体的芝麻新品种。继198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湘苎二号”后,又于1989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圆叶青”的选育与推广获199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大面积栽培,亩产量为158.7-168.6公斤,比各地主栽品种亩产128.9-130.0公斤,平均增产22.07-30.6%,原麻锈脚极短,风伤斑及病斑少,公制单纤维支数平均1984支左右,精干麻制成率高达71.0%,各项理化指标达到纺织高档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浙啤33”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国家大麦改良中心与嘉兴市农科院合作选育成的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嘉善县2004年引进试种,当年试种0.21hm2,平均产量5626.5kg/hm2;2005年参加浙江省大麦区试,嘉善点产量达到6837.5kg/hm2,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57.7hm2,实产调查5.4hm2,平均产量4650kg/hm2;2006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到100.8hm2,2007年计划大面积推广种植。1选育经过大麦新品系“浙啤33”原代号“03-3”,于1995年用中间材料“92070”(组合岗2/秀麦3号)“与”89-10(即秀麦3号)进行杂交,在F3代选株再与“岗2”杂交,经系谱选育,于2003年定型。2004年…  相似文献   

14.
桂林地区是广西重要的苎麻产区。历史最高水平的1958年栽培面积达42448亩总产39808担,到1962年下降到12543亩,总产11764担。近年来,面积与产量略有恢复,1980年为14033亩,总产16153担。  相似文献   

15.
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粳稻化工程,是江苏发展“三高”农业的重要举措。90年代以来,全省基本粳稻化工程进展较快。1995年,粳稻种植面积为1275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56.7%,1996年种植面积达1449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62%。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有力促进了江苏水稻单产的提高和总产的增加。据对盐城、扬州、淮阴、连云港、徐州、宿迁、泰州等市的调查,1996年水稻公顷产量达8295kg,比1995年增255kg。其中粳稻公顷产量达8520kg,比上年提高495kg,充分显示了粳稻的高产、优质、高效优势。(-)基本粳稻化的动因80年代,江苏的南部稻区逐步…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海鸥农场拳头产品之一,是经济收入、资金周转的主要来源.年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占本场农业总产值的30%.1996年投产茶园面积4285亩,总产干茶788.3吨(15766担),完成湛江农垦集团公司,下达我场产干茶任务760吨的103.7%.比本场1995年完成749.7吨增产38.6吨,增长5.1%.比历史上完成最高的1994年总产  相似文献   

17.
李彻 《中国稻米》1995,(6):22-22
80年代中期以来,吉林省水稻生产以日本品种为主体的格局,由于该省育成品种长白9号的迅速推广而被打破。1994年,长白9号在吉林全省种植面积达209.55万亩,占全省水田面积的1/4.占其适应面积的70%以上,居全省栽培品种第一位。这使吉林省近十年来水稻生产以日本品种“秋光”、“早锦”、  相似文献   

18.
棉花“矮密早”栽培的理论依据与高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矮密早”栽培是棉花高产、优质、低耗栽培的重要途径。我省1995年在都昌县丘陵旱地试种。1996年栽培面积达9万多亩,今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棉区“矮密早”栽培面积发展到用万亩。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棉花“矮密早”高产栽培面积必将木断扩大。1棉花“矮密早”栽培的概念棉花“矮密早’俄培,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适当增加棉花种植密度、矮化栽培、促进早熟,获得棉花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方式。其具体内容是:1.1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和产量。1.2矮化栽培通过综合利用水肥…  相似文献   

19.
《大豆科技》1994,(2):2-3
大豆生产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效益农业部大豆专家顾问组盼望多年的我国大豆生产不断升温的局面终于来临,而且来势很猛,出现了面积扩大、单产、总产增加、效益良好的大好形势。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约13,900万亩,比1992年的10,78...  相似文献   

20.
魏延安 《中国马铃薯》2005,19(3):168-169
1陕西地膜马铃薯推广应用的主要特点1.1推广应用速度快陕西地膜马铃薯的试验示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地膜玉米作为“温饱工程”的核心技术大力推广之后开始的,最初作为“温饱工程”的一项配套技术在陕南高寒山区应用。经过几年试验示范,面积逐步扩大,到1996年示范面积达到0.4万hm2。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从1996年开始,陕西省农业厅组织实施了“马铃薯三项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把地膜覆盖与脱毒种薯、高垄栽培并称为马铃薯高产的三项重大栽培技术加以推广,此后地膜马铃薯面积迅速增加,到1999年已达4.4万hm2。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5.5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