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鸭应注意公母配比适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鸭群的公母配比种鸭群中公母鸭的配比,对种蛋的受精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公鸭留得过多,不但经常争夺配偶、互相骚扰,影响公鸭精力,导致配种力降低,还大量消耗饲料。公母鸭的比例受品种、年龄、季节、饲养管理和配种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蛋用公鸭比肉用公鸭配种力强些,母鸭的比例可大些;年轻公鸭比老年公鸭配种力强些,母鸭比例可大些;公鸭在春季配种力强些,母鸭比例可比其他季节大些;公鸭营养状况好或大群配种时,母鸭的比例同样可大些。一般情况下,公母鸭适宜的配偶比例是,蛋用品种为1∶20~1∶25,兼用品种为1∶6~1∶10。当然,在实…  相似文献   

2.
(三)种鸭的饲养管理:种鸭的饲养管理,除了要求高产之外,还要求产的蛋受精率高,孵化率高。我的做法是,选好种,把毛色不正的都去掉,然后从孵化期前1个月左右,把雄鸭放进去。其公母比例:早春1(雄):20(雌);夏秋时1:30。公鸭要雄性足,年龄略大于母鸭,配种差的公鸭要及时淘汰。多了影响产蛋,少了影响受精率。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于家禽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一些单位举办了家禽繁殖技术讲习班。这份鸭的人工授精技术资料是参考有关文献及结合实践体会综述整理而成的,供参考。一、鸭人工授精的意义鸭的人工授精不但能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公鸭的配种量,合理地利用有价值的种公鸭,而且能提高蛋的受精率,特别是在用重型品种鸭与一般家鸭杂交以生产杂种肉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养蛋鸭的目的和群体大小决定搭养比例。如果是种鸭群,为保证种蛋有较高的受精率,公母比例以0.5~1:10为宜。如果以生产商品蛋为目的,则公母比例可小些,30~50只的蛋鸭群,搭养1只公鸭就可以了;上百只的蛋鸭群,至少搭养2只公鸭;300~500只的蛋鸭群,公鸭比例以1~2:100为宜。  相似文献   

5.
一、配种年龄因素.鸭配种年龄不易过早,配种年龄过早,不仅对其本身的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而且受精率低.一般蛋用型公鸭性成熟较早,初配年龄以5月龄以上为宜;肉用型公鸭性成熟较晚,初配年龄在6月龄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6.
一、配种年龄因素.鸭配种年龄不易过早,配种年龄过早,不仅对其本身的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而且受精率低.一般蛋用型公鸭性成熟较早,初配年龄以5月龄以上为宜;肉用型公鸭性成熟较晚,初配年龄在6月龄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7.
利用同一群育成的种番鸭群体,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的繁殖方式.自然交配组,包括1087只母鸭和225只公鸭.人工授精组,包括1384只母鸭,以及60只公鸭.除了人工授精组的公鸭单笼饲养外,所有鸭的饲养管理与大生产相同.根据母鸭产蛋特点将其产蛋期分为3个阶段:产蛋前期(1~4周)、产蛋中期(5~14周)以及产蛋后期(15~24周).采用固定的孵化程序,以孵化第10天、第32天的照蛋情况以及出苗情况统计入孵种蛋的受精率、胚胎早期死亡率、胚胎中期死亡率、胚胎晚期死亡率以及孵化率.结果显示:人工授精可以显著提高种蛋受精率(P<0.001),但是对孵化期间的胚胎发育没有影响;种鸭周龄对受精率和孵化性能影响显著,随着周龄增大,受精率逐渐上升;而在产蛋的后期,孵化性能出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1种鸡最佳配种日龄由于种鸡的品种不同,性成熟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情况下,产蛋种公鸡的适宜配种年龄为22~26周龄,肉用种公鸡的适宜配种年龄为25~29周龄。种公鸡一般第1年精力最旺盛,种蛋受精率最高,但随年  相似文献   

9.
饲养留作种用的鸭群时,免不了要对公母鸭进行挑选。一般来说,母鸭比较容易根据体型外貌进行挑选,但公鸭仅仅根据体型外貌挑选,生殖能力就不一定理想,如有的公鸭体型虽然很大,外貌亦好,但生殖器官却可能存在诸如发育不良、畸形,或者精液品质不好等问题,养这样的公鸭,既白白耗费饲料,又干扰其他公鸭的正常配种行为,导致种蛋受精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0月,深圳某鸭场饲养的三群狄高、樱桃谷肉用种鸭,在进入产蛋高峰前突然发病。临诊主要表现为母鸭的泄殖腔炎和输卵管炎、公鸭的泄殖腔炎和阴茎炎,造成种鸭配种障碍,种蛋受精率急剧下降。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该场水面面积60多亩,由1984年底开始使用。饲养种鸭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正种鸡在饲养一段时期后,随其日龄的增长其体质会越来越弱,产精率降低,如果继续使用会使母鸡受精率下降,影响产蛋。种公鸡从22周龄用于配种,可以一直使用到72周龄,其受精率仍不降低。种公鸡可使用3年。种母鸡从26周龄编群配种、采种蛋,再养48周淘汰。在此日龄范围内,种蛋受精率可高达86.3%以上。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禽》2003,25(11):20-20
1配种方法1.1大群配种在一定数量的种母鸭中按比例配一定数量的公鸭,让其自由交配。种鸭群的大小视鸭舍数量或当地放牧群的大小从几百只到上千只不等。大群配种如公母比例恰当,一般受精率较高,尤其是放牧的鸭群更高,但后代血缘不清。这种配种方法多用于繁殖场。1.2小间配种即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饲养山鸡中发现.山鸡和家鸡的配种有明显的不同:山鸡有一段时间的受精率很高,但又有一段时间的受精率很低,甚至会出现整批蛋一个受精蛋也没有的现象.带有明显的季节性。针对这一特殊情况.采取下列措施,可使受精率不断提高。1.打破传统的配种方式.采用新法配种。通常的1组七彩山鸡的性比例是1公4母,现改为2公4母,并实行1只公鸡配种1个月.两只公鸡轮月配种。这样.公鸡可轮换得到休息.以便使其养精蓄锐.再交配时精力旺盛.精多质好.蛋的受精率明显提高。2.饲喂中药。火麻仁具有壮阳固精的作用.各中药店有售。每天喂公…  相似文献   

14.
正饲养种鸭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符合要求的种蛋,饲养方法与蛋鸭基本相同。但饲养蛋鸭只是为了得到商品蛋以满足食用的需要,而饲养种鸭重点是获取尽量多的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的鸭蛋,以保证雏鸭健壮,所以在种鸭管理中,不仅要管理好母鸭,还要管理好公鸭。1养好公鸭公鸭对提高蛋的受精率的作用很大。公鸭必须体质健壮,性器官发育健全,性欲旺盛,精子活力好。一般公鸭到150d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因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种鸽的配种期为4~10月龄,性别比例为1:2.5~4。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性别比例对受精率的影响和开产后受精率及蛋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开产二周后,各组受精率差异不显著。此时受精率、蛋重、蛋形基本稳定,产蛋也进入高峰期。结果提示种鸡的配种时间可提前至2.5月龄,性别比例提高为1:4~5.5,在不影响种鹑和后代质量的前提下,可大幅度提高种鹑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饲养山鸡中发现,山鸡与本地鸡的配种有明显的不同。山鸡有一段时间受精率很高,但又有一段时间受精率很低,甚至整个一批蛋一个受精蛋也没有,带有明显的季节性。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笔者采取下列措施,使受精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蛋鸭的人工授精技术,试验采用龙岩山麻鸭为研究对象,对种公鸭的训练、精液品质、输精间隔(4 d、6 d)等蛋种鸭人工授精关键技术参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母鸭诱情法"对种公鸭进行采精训练(1 d/次),训练第1天有31%的公鸭可正常射精,第4天正常射精的公鸭可达到53%,训练至第10天正常射精的公鸭比例高达81.25%;龙岩山麻鸭种公鸭的精液颜色为乳白色略带微黄色,平均射精量为(0.7875±0.1425)mL/只,精子密度为(2.0885±0.1302)×10^9个/mL,精子活力为0.9195±0.0276;输精间隔为6 d的种蛋的受精率显著低于4 d输精间隔的种蛋受精率(P<0.05)。研究表明:"母鸭诱情法"可有效提高龙岩山麻鸭种公鸭的采精量和利用率;龙岩山麻鸭精液品质好,有利于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在龙岩山麻鸭人工授精过程中最适宜的输精间隔≤4 d。  相似文献   

18.
一、分阶段分析影响孵化率的因素第一阶段,0~7胚龄,此时期死胚蛋为4%,死胚的原因有: 1.环境温度的影响。炎夏和严冬可使精液质量降低,受精率下降,例如1988年3月入孵1580枚种蛋,当时气温为-2℃,蛋存放15天以上。受精率仪39.2%,受精蛋出雏率为68.8%。 2.公鸭精液品质差,死精蛋占3%。 3.没有做好验收种蛋的工作,未将厚壳蛋挑出。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闽南走访一些种鸭(龙岩麻鸭、樱桃谷鸭等)饲养户,发现大多数的种鸭饲养户的种蛋受精率和出壳率都不高,种蛋的受精率为65%~75%,受精蛋的孵出率为70%~80%,这样,毛蛋的出雏率只有50%多。如何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出雏率呢?下面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1种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1种公鸭饲养管理不良,造成精液品质下降。1.1.1因种公鸭大都是笼养的,缺少运动与嬉水,造成体质下降,影响精液的品质。有的因长期笼养患有皮肤病体表寄生虫病,采精时病屑掉入采精杯中,造成…  相似文献   

20.
<正>鸭的配种方法有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2种。一般情况下,蛋用鸭都是采用自然交配,肉用鸭也可以自然交配为主,但骡鸭的制种方法不同,由于2个亲本血缘较远,自然交配比较困难,且受精率低于40%,在生产上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必须采用人工授精方法,才能提高受精率。在常规情况下,如果采用自然交配,瘤头鸭与家鸭的配种比例为1∶5,而采用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