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南香蕉生产上应用微喷灌系统进行加肥灌溉对比传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加肥灌溉技术,平均单株产量最高可达30.4kg,比应用传统施肥技术增产15.6%,且可降低成本,达到增产增收的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2.
海藻肥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海藻肥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该文总结了关于海藻肥在不同作物上的研究与应用文献资料,介绍了海藻肥有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抗旱性、增效氮素等功效,并且展望了海藻肥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推广海藻肥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控释肥作为环境友好和增效型肥料,在增产增效、减少氮素损失和缓解农业氮素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推动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广泛应用,本文在总结缓控释肥定义、作用原理、分类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究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主要施用技术及其增产增效机制,分析缓控释肥在小麦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推动缓控释肥在冬小...  相似文献   

4.
对设施芹菜进行控释肥(N∶P2O5∶K2O=30∶6∶12)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控释肥在设施芹菜生产中应用效果显著。生产上推荐的控释肥施用量要以控释肥中的氮素含量为标准计算,将氮含量控制在513.0 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控释肥氮素释放的测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肥包埋置法测定了硫包膜尿素(SCU)、树脂包膜硫衣尿素(PSCU)及树脂包膜尿素(PCU)在玉米和小麦种植期内土壤中的氮素释放规律,并利用测得的数据,结合他人在作物需肥方面的研究,分析了控释氮肥的释放与作物需肥间的拟合度。结果表明:PSCU、PCU与SCU三种肥料在土壤中与在静水中的氮素累计释放曲线相比,氮素释放明显滞后且呈现前慢后快的释放现象;而在小麦种植期土壤中的氮素累计释放曲线更接近于直线,即各阶段释放率较为平均。在生产应用中依此分析肥料氮素释放与作物需肥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三种肥料中,PSCU的氮素释放与玉米需肥的拟合效果最好,PCU的氮素释放与小麦需肥拟合效果最好,建议玉米、小麦生产中优选的控释肥品种分别为PSCU和PCU,并且注意在基施控释肥的基础上适当追施氮肥。  相似文献   

6.
以中筋小麦扬麦10号为试验材料,探讨拔节与孕穗肥施用比例对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上,增加拔节期氮肥施用比例,产量提高,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下降,氮素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运转效率(氮收获指数)均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中等;拔节肥和孕穗肥二次施用有利于产量和品质协调,氮素生产效率、农学效率、吸收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但氮素利用效率最低,氮素生理效率和运转效率中等。在土壤肥力中等、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以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2∶1∶1较为适宜,在土壤后期供肥能力较高、施氮量为150kg·hm-2条件下,则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10∶2∶1~2∶6~7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应用同位素~(15N)稀释法,研究水稻分期施用氮肥的效果,表明基肥和分蘖肥浅施的植株回收率低于孕穗肥,而亏损率则相反。讨论各期氮肥在稻谷生产中的作用,指出基肥和分蘖肥在氮素的营养意义上并不亚于穗肥,而且在稻株内的“再利用”高。分析水稻的氮素给源时,值得注意的是肥料不仅提供作物养分,而且在调节土壤养分有效度的补偿作用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缓控释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缓控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缓慢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它在水稻上的应用对于水稻生产的增产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介绍了缓控释肥定义、分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综述了缓控释肥施用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和稻田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探讨了现有的缓控释肥施肥技术,并针对目前缓控释肥在水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继内蒙古四子王旗液体加肥站首次将液体配肥站对大田作物开放后,近日,山东临沂地区种植户也迎来了"中国农资"兰陵县液体加肥站落户的好消息,来自周边地区100余名种植大户及经销商共同见证了"中国农资"兰陵县液体加肥站开业。中农控股磷复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肥料行业整体低迷的影响下,水肥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水溶肥凭借其生产费用低、养分含量高、易于被植物吸收、适用于机械化等优势已成为中国未来肥料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控释肥在夏玉米郑单958轻简化栽培上的应用效果,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金正大、施可丰和住商3种玉米专用控释肥分别在288、240和192 kg/hm~2 3个氮素用量水平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时,施可丰的氮肥利用率高于金正大和住商肥料,住商的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高于金正大和施可丰肥料。综合比较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结果,在鲁北地区的夏玉米上推荐施用住商玉米专用控释肥,推荐氮素用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11.
张淑英  鲍明运  张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1139,1188
[目的]为控释肥在新疆地区棉花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棉田随水滴施普通尿素与控释肥,研究施肥后棉田土壤中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氮素移动规律。[结果]施控释肥棉田的氮素垂直移动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的含量降低,氮的垂直移动距离基本达20~30 cm;施普通尿素的棉田垂直移动规律是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的垂直移动距离达到30 cm以上。施普通尿素与控释肥的棉田不同深度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随着水平距离的变化很小,氮的水平移动距离均达30 cm以上。[结论]滴灌施肥条件下,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施用控释肥的地块均比施用普通尿素地块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要高,土壤中氮素垂直移动距离较为接近,水平移动距离均达30 cm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4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基于紫云英利用下的不同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稻谷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紫云英利用(22 500 kg/hm2)下,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两季总产量,其中减少20%和40%化肥施用量处理比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分别增产2.37%和3.34%,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处理的增产效果次之;②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增加水稻产值,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处理能增加水稻年平均产值3.0%,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的处理增加年平均产值的效果次之;③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其中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的作用最好;④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还可提高土壤碳和全氮含量,其中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的效果最佳。综合比较以上结果,认为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可适当后移,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施肥方法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菌肥是微生物肥的通俗叫法,是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获得特定肥料效应的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肥料制品。应用菌肥有利于促进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且可增加土壤营养元素的供应能力。测土配方施肥加菌肥的施肥思路就是充分发挥菌肥的作用。其用法分基施、冲施和叶面施。基施基本不增加成本,冲施和叶面施代价稍偏大,但收益更高。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菌肥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研究了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240、270、300(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30、360 kg/hm2N]对土壤碳氮比、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调节土壤碳氮比,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碳氮比降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以330 kg/hm2处理最高,其籽粒产量、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比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00 kg/hm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3%、23.6%、46.7%,但其产量与36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需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试验区玉米适宜氮肥用量以330 kg/hm2(较当地平均施氮水平高10%)为宜。  相似文献   

15.
正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在不断增加。在水稻生产中,肥料的施用是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为取得高产稳产,必须根据水稻的需肥特点、土壤情况以及生产实际,进行合理的施肥,本文介绍了水稻的需肥特性、施肥原则、以及施肥方法,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1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1.1氮素吸收规律。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农资"液体加肥站是中农控股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进程,切实助力于我国农业发展、农民节本增效、经销商转型升级而推出的一种液体肥发展和供应新模式。自2015年项目创建以来,中农控股已在全国7个省市建立了多家液体加肥站,形成了集液体肥生产、研发、销售,农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  相似文献   

17.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稻田氮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湘南丘陵区红壤稻田上进行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田间氮素动态、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既能快速提高稻田有效氮含量,又能长久保持土壤氮素含量,提高氮素利用率。早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产量要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晚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早、晚稻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3.50%、22.88%;单施有机肥处理早晚稻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1.04%、32.40%;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早晚稻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0.07%、3.5.60%。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农资"液体加肥站是中农控股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进程,切实助力于我国农业发展、农民节本增效、经销商转型升级而推出的一种液体肥发展和供应新模式。自2015年项目创建以来,中农控股已在全国7个省市建立了多家液体加肥站,形成了集液体肥生产、研发、销售,农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秸秆还田同时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测定秸秆离田(S1)、还田(S2)和常规施氮(N1)、蘖肥增氮(N2)处理的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S2条件下,水稻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下降3.18%和3.90%,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分别减少9.34%和6.48%,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可分别提高6.87%和6.34%。相较(秸秆还田+常规施氮),(秸秆还田+蘖肥增氮)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60%和4.38%,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穗部增加量分别提高13.69%和11.69%,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7.98%。S2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及偏生产力较S1分别降低8.54%、15.77%和3.93%,生理利用率较秸秆离田提高9.52%。秸秆还田和蘖肥增氮二因素互作对水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及偏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雅维 《新农业》2004,(1):39-40
我国农业生产化肥的使用一直以氮肥为主,但是氮肥的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肥效期短,施肥量大,常困扰着生产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沈阳富源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研究并生产了赛肥特牌氮肥长效增效剂,应用这种增效剂可以实现氮素化肥的一次性施用,可免中耕、免追肥,提高氮素化肥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