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常规滴灌为对照,研究了适时滴灌条件下监测点土壤含水率、葡萄生长过程及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粘壤土条件下,与40cm和60cm监测点土壤含水率相比,20cm深度监测点土壤含水率具有代表性好、灵敏性高、达到设计土壤含水率下限的时间间隔比较合理的优点,可作为该地区葡萄适时控制灌溉的理想深度;适时滴灌条件下,葡萄的叶面积指数、地上净生物量、叶片生理指标和产量均略低于常规滴灌,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常规滴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极端干旱区无核白葡萄的适宜水肥制度。【方法】在萌芽期充分供水条件下,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为对照(CK),设置新梢生长期(W1)、开花期(W2)、果实膨大期(W3)、着色成熟期(W4)4个亏水处理(θf=65%~90%),同时设置3个施肥配比,分别为:N施量、P2O5施量、K2O施量为275.0、275.0、275.0kg/hm2(F1),235.7、235.7、353.6 kg/hm2(F2),330.0、165.0、330.0 kg/hm2(F3),共1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肥配比对滴灌葡萄产量、品质和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灌水是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果实膨大期调亏灌溉土壤含水率波动最明显;在果实膨大期进行调亏灌溉,会造成大幅减产和品质降低,而在着色成熟期进行调亏灌溉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且可以显著提高还原性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量,F2施肥处理产量、还原性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量均达到最大值。CKF2处理产量最大,为28 003kg/hm...  相似文献   

3.
极端干旱区葡萄滴灌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吐哈盆地进行了葡萄滴灌耗水规律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灌水量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和葡萄植株生理指标进行观测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葡萄在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耗水呈现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本试验中总灌水量为675 mm时,可以满足葡萄对水分的需求.此处理下吐哈盆地滴灌葡萄萌芽期耗水量45 mm,新梢生长期13...  相似文献   

4.
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深层坑渗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吐哈盆地葡萄的灌溉,在调研国内外果树灌溉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小管出流结合坑灌的葡萄深层坑渗灌技术,对葡萄深层坑渗灌的技术要素包括灌水器管径、埋深、间距和灌水定额及小管供水流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器的埋设深度主要取决于作物吸水根系分布范围、土壤质地和灌水定额;灌水器管径和间距主要取决于作物吸水根系分布范围、土...  相似文献   

5.
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耗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环境日趋严峻,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不同水分处理下葡萄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进行观测和分析,得出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耗水特征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葡萄在整个生育期内各水分处理耗水呈现由低到高再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波形变化趋势,各水分处理的总耗水量在767.5~1156.8mm之间,均在颗粒膨大期的耗水量最大,为286.2-432.3mm;在花期最小,仅为43.9~93.6mm。各水分处理葡萄的耗水强度在萌芽期为3.2~4.7mm/d,展叶期为7.3~9.8mm/d,花期为5.6~6.6mm/d,果粒膨大期为6.6~8.4mm/d,果实成熟期为5.4~6.7mm/d。  相似文献   

6.
葡萄各物候期的代表性生理性状反映了其整体的生长状况.为了揭示深层坑渗灌条件下灌水量对葡萄各物候期代表性性状生长的影响,将葡萄的生长期分为6个物候期,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对葡萄各物候期不同灌水量处理的代表性生理性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层坑渗灌条件下,在萌芽期,灌水量1 365 m3/hm2时,萌芽率达到最高值7...  相似文献   

7.
郑飞  彭佳红 《湖南农机》2012,(5):210-211,213
水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而对水质评价研究至关重要;根据对洞庭湖的监测断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个断面的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对各断面的污染程度进行排名。结果表明,污染较严重的断面有:万子湖、东洞庭湖、坡头、目平湖、洞庭湖出口以及樟树港;污染一般的断面有:岳阳楼、横岭湖、沙河口、漉角以及南嘴;污染较轻的断面有:虞公庙、小河嘴以及万家嘴。  相似文献   

8.
温室水肥滴灌系统迷宫式灌水器堵塞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温室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了灌水量和施肥量对灌水器堵塞的影响,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了灌水器内的堵塞物质。结果表明,灌水器平均流量随着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在1.51%~14.16%之间。方差分析表明施肥量对灌水器平均流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解剖灌水器后发现堵塞物质多沉积在流道前部。堵塞物质主要由生料带残渣、微小沙粒和白色粉末状化学沉淀物组成,其中白色粉末主要由钙、镁、碳、氧、磷元素等组成。说明本试验中灌水器堵塞主要是由物理堵塞和化学堵塞共同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匮乏,导致水生态极其脆弱,乌鲁木齐市作为主要人口聚集区自然成为监测重点.本文以乌鲁木齐河水质检测和评价工程为实例,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步骤及对乌鲁木齐河水质评价的结果,针对检测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以5年生赤霞珠酿酒葡萄为供试材料,布置田间试验,针对葡萄需水需肥规律开展滴灌水肥一体化研究,分析不同灌溉定额及不同施肥量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砾石土壤条件下酿酒葡萄灌溉制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增加可提高葡萄产量,当灌溉定额为3 825m3/hm2时,产量最大,但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灌溉定额增加产量出现下降趋势;增加施肥量在一定程度内可提升葡萄产量。不同施肥量、灌溉定额对单宁影响显著,变异系数分别为25.08及54.03,其他品质指标受其影响不显著,且灌溉定额对品质影响明显大于施肥量影响。减小灌溉定额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小施肥量能显著降低滴定酸含量,单宁含量增加明显,有利于改善葡萄品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干旱沙区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白色污染”等问题,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区开展了2 a的可降解地膜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2种类型的地膜覆盖(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与3个灌溉定额(低水、中水和高水)共6个处理,研究了可降解地膜覆盖下不同灌水处理对干旱沙区玉米生长、产量、土壤含水率、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降解地膜覆盖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与普通地膜覆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抽雄期后耗水量较大,而WUE显著降低;可降解地膜覆盖下灌水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土壤含水率、耗水量及WUE有显著的影响,灌水量增加会促进玉米生长,延缓后期玉米衰老,增加玉米产量,2 a均为高水处理的产量最大,分别为13 614.97,13 726.68 kg/hm2,且与中水处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而WUE随灌水量增加呈抛物线趋势,2 a中水处理的WUE均为最大,平均分别比高水、低水处理的高2.77%,19.56%.  相似文献   

12.
夏儒立 《湖南农机》2011,(11):185-186
文章选取了影响海南休闲旅游发展的15个指标,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用此方法对海南各市县休闲旅游发展进行综合排名。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轻小型喷灌机组喷洒运行、效果检测和能耗分析中涉及到的技术指标综合评价问题,提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喷灌机组进行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总结了喷灌机组喷灌面积、喷灌强度、组合均匀度和能耗等多种单技术评价指标,增加了综合评价的过程。选取评价其技术特性的5个单重要指标,应用所建的评价模型对4套喷灌机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包含了5个指标全部信息的98.75%,最终利用综合主成分公式得到4套喷灌机组综合技术评价指标的排名。该模型可对喷灌机组技术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为喷灌机组的设计优劣提供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降解膜在哈密盆地滴灌棉花种植的应用效果,选取降解膜M1,M2,M3,M4及普通塑料地膜PE(CK)开展对照试验,研究降解膜的降解性能及其对滴灌棉花土壤水热变化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2在覆膜80 d左右最早出现降解、180 d左右进入残存期,生育期末仍有小块地膜残片存在;而降解膜M1与M3于生育期末才进入崩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南疆沙区水肥耦合对红枣光合特性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大田“8a成龄骏枣树”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肥二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红枣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日变化呈“双峰型”,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 “单峰型”,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呈 “单谷型”;W2F1处理的Pn,Tr,Gs第一次峰值的最大值比常规漫灌(CK)分别提高34.8%, 10.74%,7.14%; W2F3处理Ci和WUE谷值比常规漫灌分别提高29.04%和8.33%,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氮含量均在W3F3处理获得最大值,比常规漫灌分别提高6.00%,9.49%;W3F3处理与W2F1处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枣叶片Pn与Tr,Gs之间密切相关,Pn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有一定相关关系,但不密切,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氮含量之间密切相关,与WUE之间相关性较低.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定灌水量820 mm、施肥量450 kg/hm2(W2F1处理)为南疆沙区节水节肥的最佳水肥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当地主栽品种“紫花白”为研究材料,按前期(苗期+块茎形成期,ES)少、后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LS)多的施肥比例,基于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占全生育期总施肥量的比例设置了8个处理(T1-T8),研究了同一滴灌施肥水平下,生育期内施肥比例分配对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LAI和干物质值均表现为苗期和块茎形成期,ES0.4~0.5处理大于ES0.2~0.3,在块茎膨大期时,处理ES0.2大于ES0.3~0.5;淀粉积累期和成熟期,处理T7的LAI和干物质下降明显.而块茎形成期开始施肥的处理T1,T2在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和收获时都获得了较高的LAI和干物质.对于干物质转运而言,开花后块茎积累量表现为ES0.2>ES0.3~0.5,块茎干物质累积主要是在花后同化作用下建立的.产量变化规律为ES0.2>ES0.5(处理T7除外)>ES0.4(处理T5除外)>ES0.3(处理T2除外).各处理马铃薯单株商品薯质量变化规律与产量一致,而平均单薯质量、单个商品薯质量和单株结薯数间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施肥处理水分利用和肥料偏生产力变化趋势与产量类似,各处理耗水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从产量和节水角度考虑,试验条件下滴灌施肥马铃薯生育期内比例分配最优方案为苗期和块茎形成期总施肥比例20%(苗期不施肥,形成期20%),块茎膨大期占施肥总量的55%和淀粉积累期占施肥总量25%.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 GIS 的环渤海区域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环渤海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进行土壤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具有代表性样点土壤样品(0~30 cm)的采集,并对土壤的养分、盐分和质地等理化性质进行系统测定,选取土壤盐分、pH 值、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砂粒质量含量、黏粒质量含量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法,结合 GIS 技术,进行环渤海区域土壤(0~30 cm)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黏粒含量对土壤质量产生正面影响,而土壤全盐含量、pH值及土壤砂粒含量则产生负面影响;获得了土壤质量评价的主成分得分综合模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根据综合得分划分为6级地力等级,研究区50%以上面积属于五或六级地力水平,土壤质量低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土壤质量等级的主要影响要素,可为针对性综合提升环渤海区域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揭示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冻融期土壤水、盐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Hydra水盐热系统实现对冻融期宽行、窄行和膜间位置15,25和40 cm深度土壤液态水分、温度和电导率实时等间隔加密监测,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水盐热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同一位置不同深度液态水分、电导率和温度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冻融期内盐分垂向运移规律为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向表层运移,冻融作用使盐分发生了重分布,加重了土壤40 cm深度的盐分含量,电导率增值范围为20~80 μS/cm,并且冻融前后不同位置电导率以位置排序由大到小为宽行,窄行,膜间;在冻融过程中不同位置土壤温度、液态水分和电导率两两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1),其相关系数大于0.74,而电导率与温度和液态水分两者也存在极强的多元一次函数关系(P<0.01),其相关系数大于0.90;冻结和融化并不是重合的过程,而是在期间会出现分叉点,分叉点出现在-1 ℃附近.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非生育期灌溉制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新疆含砾石复杂土壤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优化葡萄滴灌系统设计中的各项设计参数及合理布设,该文通过田间交汇试验确定合适的滴头间距为30 cm,并借助Hydrus-2D数值模型确定了土壤水力参数,同时运用该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滴头流量和滴灌带水平间距布设形式下地表滴灌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根据土壤湿润体特征结合葡萄根系分布规律,确定新疆砾石地葡萄滴灌系统合理的滴头流量为2.5~3.0 L/h,滴灌带水平间距为60 cm。该结果可为新疆砾石地复杂土壤葡萄滴灌系统的科学设计和田间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PRI)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irrigation amount and has been demonstrated as a promising irrigation method for crops in arid or semiarid areas. Many earlier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PRI reduces leaf transpiration by narrowing stomatal opening. In this study we verified the hypothesis that PRI can also save irrigation water by substantially reducing soil evaporation.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n arid area where cotton production almost completely relies on irrigation. Water was applied to furrows in the cotton field either alternatively (AFI, alternative furrow irrigation), or evenly to all the furrows (CFI, 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 or to one fixed furrow in every two (FFI, fixed furrow irrig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surface evaporation constitutes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irrigation water loss from cropped field (more than 20%), and with the two PRI treatments nearly 40% of the evaporative water loss is saved. Transpiration accounted for 48%, 58% and 57% of the total amount of irrigation respectively for the CFI, AFI and FFI treatments.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PRI in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applied water that is transpired, and therefore leads to a higher water use efficiency than regular irrigation. Overall, when irrigation was reduced by 30%, the average final yield loss of AFI was only 4.44%, a non-significant reduction statistically. The FFI ha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yield of 12.01% in comparison to CFI. Moreover, PRI brings in earlier flowering and a higher economical return due to early harvested cott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inal economical output could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cotton yield due to water-saving. With very little extra cost to implementation, PRI proves a very promising method in cotton production in arid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