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产品加工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专门针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指导性意见,新农村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农林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历史任务,农林高校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首先,农林高校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具有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其次,从指导思想、办学方针、办学方向和宏观规划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和构建沟通交流平台等五条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初步探明了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对于促进农林高校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作为承担服务“三农”重任的供销社,应该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首要的基础的就是“生产发展”,就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必须重视和加强农产品加工业。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社会安定,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举措。结合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实践,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内容,它们之间既递进而又相辅相成。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何谈富裕与文明。  相似文献   

7.
与城市安全相比较而言,农村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清查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隐患,关注农民弱势群体的人身伤害及相关职业病,切实加强乡镇企业的安全生产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安全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的深远背景分析,解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安全隐患及其产生的制度性根源,进而提出了解决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系统阐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差距,明确了现阶段新型农民教育的思路和重点,并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建立评估体系及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鲁西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对农户资金借贷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树娟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358-360
摘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情况、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农村信用社对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我们对聊城市下辖的区县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户对新农村建设有部分了解,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大希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我国快速展开,作为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建设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毋庸置疑,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文化唯物主义为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何以可能,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性.在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整体提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充分保障和尊重农民的文化发展权,自由发展与外部输入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忽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问题。而如果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彻底向现代化转变,则所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都将成为空谈,甚至会造成像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观念混乱、经济发展偏颇的现代性危机。文章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从理论、历史、现状3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思想观念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中国在近代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正是由于在不同的阶段都程度不同地忽视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危机;同时从农民现状来看,思想观念更是滞后于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从伦理的规范、道德的重建、传统的继承等方面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就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成为关乎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实地调查,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苏州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其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徐永成 《贵州茶叶》2007,35(3):6-8,1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2321亿元。外国经济学家说,中国在全球最大经济体排名中从第六位跃升到第四位。在经济社会大力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全国茶产业持续发展。茶园面积、产量和出口稳定增加,加快名优茶发展,开始把茶业建成优势、效益、支柱产业、部分茶农开始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二项重大历史任务,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在茶区茶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之一,成效显著,加快茶业科技进步,加强茶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茶业增长方式,促进茶农增收,挖掘茶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茶农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上如何分清轻重缓急,标本兼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众说纷纭,观点分歧较多。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障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全乐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464-468
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6类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并对6类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各地域特点,创找出符合本地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所列举的模式,是宏观层次上发展的模式,可以为各地新农村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浚单18”、“浚单20”两个玉米新品种因产量高,品质优,其栽培技术被全国远程办列入教学选题。目前浚单18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专题片已有电视台录制完毕,并制成录像带。浚单20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还在录制中。国家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举措。他通过国家在各行政村建立的终端接收点,建设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工作平台,整合开发一批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浚单18”“浚单20”两个玉米高…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情况、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农村信用社对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聊城市下辖的区县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户对新农村建设有部分了解,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大希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等几大行动,其中有7七个行动和渔业有关。农业部渔业局将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改善养殖环境质量为目标,提高和谐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摘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情况、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农村信用社对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我们对聊城市下辖的区县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户对新农村建设有部分了解,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大希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概述了韩国“新村运动”把农民的思想启蒙作为起点、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标的成功经验;分析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完善乡村自理和村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