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水稻纹枯病体细胞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以纹枯病菌培养液的粗提毒素为筛选剂,筛选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通过在诱导培养和分化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粗毒素进行试验,确定筛选的阳适体积分数为0.10 ̄0.15,筛选后获181株R1植株和189株未经毒素处理的胚培养植株。用菌核接种法分别对R1、R2及R3代植株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经筛选的R1植株的平均抗性均明显高于对照,而R2、R3代植株的抗性亦优于供体亲本及未经筛  相似文献   

2.
利用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筛选抗小麦赤霉病突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霉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的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穗)愈伤组织抗(耐)赤霉粗毒素的最佳选择浓度为(0.5~0.6)x10 ̄(-4)mol/L。在此浓度下,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穗)出愈率和愈伤组织对粗毒素的反应有差异,在10 ̄(-3)~10 ̄(-5)mol/L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的存活率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经毒素处理后的耐毒素愈伤组织较对照稍小、略紧密、微黄色,继代于不含毒素的培养基上能很快恢复生长,与对照相当,但继代于含同样浓度毒素培养基上,存活率下降95.2%。经0.6x10 ̄(-4)mol/L毒素处理30d后,各基因型的耐毒素愈伤组织成苗率在20%~35%之间,多数耐毒素愈伤组织生理上受到伤害,失去分化成苗的能力,从抗(耐)毒素的细胞系中已筛选获得田间抗性优于原供体品种的R_1代植株9株,R_2代植株25株。  相似文献   

3.
上农黑糯体细胞无性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农黑糯07的成熟种子胚为外植体,经1次诱导培养得到愈伤组织,然后将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当愈伤组织分化出幼苗后,用剪刀剪除须根和剪短芽,继续转移至同一分化培养基上,经连续培养6~7次后,将完整的试管株移至大田,当年得到R0植株,从R0植株上收取种子于下年混合播种成R1代,R1单株移栽,从2757株中选得8个不同变异单株。变异单株的种子分别留种,分别移栽,R2代的表现与R1代基本相同。从8  相似文献   

4.
以上农黑糯07的成熟种子胚为外植体,经1次诱导培养得到愈伤组织,然后将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当愈伤组织分化出幼苗后,用剪刀剪除须根和剪短芽,继续转移至同一分化培养基上,经连续培养6~7次后,将完整的试管株移至大田,当年得到R0植株。从R0植株上收取种子于下年混合播种成R1代,R1代单株移栽,从2757株中选得8个不同变异单株。变异单株的种子分别留种、分别移栽,R2代的表现与R1代基本相同。从8个变异株中,一个变异株表现穗大粒多、茎杆矮壮,有希望育成新的黑糯品种。  相似文献   

5.
用早疫病菌粗毒素在种子发芽期鉴定番茄品种的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番茄品种分别在种子发芽期用番茄早疫病粗毒素和在苗期用病原菌孢子人工接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和抗性植株筛选。结果表明,不同番茄品种对粗毒素的抗性与对病原菌的抗病性明显相关,用粗毒素鉴定的成活率与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的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为r=-0.845,其绝对值大于r0.01=0.834,达极显著水平。用粗毒素筛选出的抗性植株经人工接种病原菌孢子进行抗病性鉴定表明均属抗病。因此,可用致病毒素在种子发芽期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抗病植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稻叶鞘、根系,玉米叶鞘和土壤中以及稻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到360株细胞,经平板抑菌初测得到59株拮抗菌。其中,抑菌带宽0.56~0.84cm的7株中,除B1-2-1外,其它6个MSE系列菌株均来自玉米叶鞘。分离材料不同,其拮抗细菌的分离率明显不同。即稻体最低(4.25%),土壤纹枯病菌菌核最高(23.8%),玉米居中(16.3%)。在室内人工接种病菌条件下,测定其中43个拮抗菌株对离体稻秆纹枯病的控制作用,筛选到防效在48.47%~90.95%的13株。其中,MSE1-7,PBR-1,MS2-1,L1-3-1,H1-4,L1-5-3的防效均达80%以上。对上述13个菌株补加MSE1-4,共14个供试菌,接种病菌,对再生稻纹枯病防效为32.00%~47.78%的5株(其中MSE1-4为47.78%,L1-5-3为40.44%)。其中,MSE1-4,MSE1-7对稻苗地上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干重分别比对照降低6.85%和1.34%,但对根系有促生作用,根系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25%和2.81%;L1-5-3,3′-71和MS2-1对稻苗地上、下部生长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1994-1995年采用棉铃虫初孵幼虫鉴定R1,R2,R3代B5转基因棉花2000多株次,筛选出R1代抗虫达80%以上的单株11个,占参测株6.21%;;42代15个,占参测株系13.89%;R3代375株,占参测株71.29%;12份材料进入复鉴,8份材料在罩笼接虫中,百株活虫数及被害蕾铃率平均比对照分别减少88%-100%及90%-100%。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陆地棉“泗棉3号”、“北元2031”、“鲁9554”为材料进行全固体体细胞培养,获得了胚性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起始愈伤组织阶段,用含2,4-D0.1mg/L,KT0.1mg/L和2,4-D0.1mg/L IAA0.1mg/L,ZT0.1mg/L的培养基效果较好;进入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在含IAA0.5mg/L,KT0.5mg/L的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将茎瘤芥“棒棒菜”下胚轴离体培养的再生芽,用120-40Gyγ射线照射后,在原培养基(MS+NAA0.2mg/l+BA2.0mg/l)上培养1周,到加S-(2-氨乙基)-L-半胱氨酸的原培养基中,经过连续7代选择,获得了抗AEC的变异体植株,其蛋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4倍和3倍,赖氨酸比对照略有增加,总氨基酸含量为对照的1。45倍。  相似文献   

10.
利用赤霉菌毒素作选择压,在MS基上用小麦品种间杂交幼胚作外植体,研究了它们愈伤组织形成及幼苗分化;分化成株的再生植株在田间接种鉴定了它们的抗病性。在毒素作用下.品种间杂交幼胚外植体可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成苗,但数量明显低于未经毒素处理的外植体。田间抗性鉴定结果,不论是中抗组合,还是抗病组合中.毒素压下获得的再生株的抗性比亲本都有增强,中抗组合中高抗单株出现率平均比亲本增加35.7%,抗病组合中抗病单株比亲本增加32%。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利用品种间杂交幼胚作外植体离体筛选抗病再生株,亲本抗性很关键,亲本抗性强.其再生株的抗性提高的幅度大.筛选出抗病单株的机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11.
油菜抗菌核病突变体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得油菜抗菌核病的抗源材料,进行了油菜抗菌核病突变体筛选方法的研究,用油菜种子未成熟胚或成熟胚在MS-1培养基上诱导油菜愈伤组织,继代4-5次后用含草酸600mg/L的Ca^2+MS-1培养基2-4mm大小的愈伤组织96h,筛选获得的耐毒素愈伤组织移至MS-2培养基上获得再生小植株。  相似文献   

12.
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突变体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转基因植株抗虫性测定的同时,我们进行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突变筛选的研究,发现;1.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第1代矮化现象较普遍,但大多数植株可能是受组织培养的影响,在第2代即可恢复原种性,只有少数是变异株;而变异频率较大的性状是生育期,1995-1996年共获得4株矮化株和12株早熟株。2.突变体植株遗传具相对稳定性,第2代株系内即表现整齐一致,不分离。3.经过基因转化处理后的再生植株发生突变的频率增  相似文献   

13.
外源瓠瓜DNA导入西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DNA浸胚法和子房注射法,将供体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后代D1代分别获得了1株(株系1)和7株变异株,变异率为0.32%~1.77%.D1代的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色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色;其果实形状有11.9%由圆形变成长椭圆形,10.8%变成椭圆形,8.3%变成高圆形;其果实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而其它株系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株系1D2代变异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转CMV-CP基因的番茄植株对CMV侵染表现显著的抗性,温室中接种的植株无症率为R1代94%,R2代95.1%,R3代95.4%,R4代95%;大田中自然发病的植株无症率为:R2代65.6%,R76.9%。  相似文献   

15.
百合杂种胚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剥除胚乳的两个百合杂交组合的杂种胚,进行离体培养,5d后即开始萌发,15d后,萌发率达88%。在不同激素含量的培养基比较试验中,发现以MS+NAA0.5mg/L+KT1.0mg/L激素浓度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其中,75%的种胚长成完整植株,12.5%的种胚长出幼芽,培养过程中,无根的幼苗生长至3cm左右,约5张叶片时,转移至MS+NAA0.1mg/L的培养基上,2 ̄3周后,有80%的幼苗长出根。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界中分离出的黑曲霉9813株经诱变处理,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9813X8突变株。对9813X8株固态发酵产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的优化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评分的决策方法分析表明,黑曲霉9813X8株的产酶优化条件为:稻草与麸皮的比例1:1,料水比1:2,氮源是1.0%硫酸铵和1.0%豆饼,培养基起始pH值3.2~3.5,250ml三角瓶中装培养基5~10g,培养时间48~60h;用0.2mol/L、pH4.8的醋酸缓冲液室温下浸提3h,所得粗酶液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抗茎腐病体细胞变异体的筛选及其后代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自交系鲁原16106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加有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毒素的培养基上,经3代筛选,获得耐毒素愈伤组织.在加有毒素的分化培养基上,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毒素对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有显著影响.再生植株移栽成活后,自交结实,收获种子.再生植株农艺性状与对照相似.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后代对茎腐病的抗性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剥取脱毒甘薯只带一叶一心大小的茎尖分生组织接种在MS+1.0mg/L6BA固体培养基上,待其成活后,将其转管接种在MS+2.0mg/L2,4-D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挑选状态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2.0mg/L2,4-D的液体中,进行振荡培养,建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悬浮培养,选择其中较大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在MS+2.0mg/L2,4-D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体胚的诱导,4周后将体胚及愈伤组织转移到MS+1.0mg/LABA的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形成丛生芽,继而形成小植株,将小植株切下转移到不加任何激素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长发育成完整植株。通过悬浮培养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脱毒试管苗。  相似文献   

19.
利用粗毒素离体筛选苏丹草抗叶斑病体细胞突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丹草叶斑病菌粗毒素提取液作为抗性筛选的选择压,对苏丹草幼穗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筛选。结果表明,粗毒素对幼穗愈伤组织的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加强,其最适粗毒素浓度为10 mg/L。利用粗毒素离体筛选获得的体细胞突变体中出现了对叶斑病抗性比对照提高2~3级的植株。  相似文献   

20.
小麦单倍体无性系抗镰刀菌毒素细胞系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 ̄1992年以禾谷镰刀菌F4号菌种的粗毒素为选择剂,采用多步正筛选法,从来源同一个花粉胚的单倍体细胞无性系H16中筛选出三个抗性细胞系-H16^r1,H16^r3和H15^r5。与亲本系相比,这些变异体系具有较强的抗毒素毒害能力,在继代培养6次后,其抗性性状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