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寿宁县黄山松几种造林密度的生物量调查比较认为,寿宁县黄山松林生态系统合理的栽植密度,一般以4500株/hm^2为宜,高度集约经营管理的林地栽植密度要适当减小。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土壤厚度、海拔高和整地、栽植方式、造林密度、抚育方法、混交类型是影响黄山松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和技术措施。黄山松造林时,除采用全面或带状整地、大穴栽植、初植密度每公顷4500—6750株外,还要及时对幼林松土抚育或林粮间作,并在立地条件差的山坡中上部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对比分析肉桂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 :随着肉桂林分密度的增大 ,单株生物量逐渐减小 ,林分生物量则逐渐增大 ,达到一定密度后逐步趋于平衡 ;造林密度 6 75 0株·hm-2 时 ,肉桂单位面积利润最高 ,其次是密度 5 6 2 5株·hm-2 ;密度 4 5 0 0株·hm-2 时 ,投资利润率最高 ,其次是密度 5 6 2 5株·hm-2 。  相似文献   

4.
准确测定黄山松林生物量对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产量结构和物质循环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4种方法的比较看出:在福建省泰宁县,一般情况下用W=a+bD+cD2经验公式测定效果好,精度高。而在速生阶段黄山松林中,各种方法精度差异不大,故采用公式W=a+bD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的根系生物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根桩和粗根占根系生物量构成的90%以上.行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中根>细根>小根.不同密度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趋势.5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2%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除了小根以外,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林分行间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也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采取平均木法实测不同立地条件的 10年生黄山松球果生物量 ,阐明黄山松球果生物量与立地条件以及测树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年生黄山松山脊球果生物量最高平均每株 0 5 8kg ,而山坡最低为 0 4kg。应用树高和胸径分别推导出预测黄山松球果生物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黄山松育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松是耐干旱瘠薄的高山造林先锋树种,也是树势高大挺拔、冠形整齐美观的防护林和风景林树种. 一、采种宜选择薄皮疏枝宽冠型20~50年生的健壮母树采种.10~11月球果由青绿色转为黄褐色时适时采回球果,用堆沤脱脂或用人工干燥法处理,种子去翅除杂后,放在通风干燥处干藏,球果出种率5%~6%,发芽率70%~80%.  相似文献   

8.
对闽南山地肉桂密度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7a生肉桂不同造林密度间的保存率、树高和胸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器官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也差别较大,说明造林密度对肉桂产量的影响极其重要。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如下适宜的造林密度:如以收获枝叶提炼桂油和桂通为主要经营目标,主伐年龄5~6a且不间伐的桂子林,适宜的造林密度为6000株/hm^2左右;如以兼收型为培育目标,主伐年龄8~10a的,则适宜的初植密度为4500~5200株/hm^2,且应根据林分长势、林木分化程度等因素,适时进行适量间伐,以期培育优质丰产的肉桂林。  相似文献   

9.
不同密度杉木林分生物量结构与土壤肥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开敏  俞新妥 《林业科学》1996,32(5):385-391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火炬松造林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火炬松世行造林试验中,设计了4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火炬松6年生林分的树高无显著影响,对6年生火炬松的胸径、材积、蓄积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14年生火炬松的树高、胸径、材积、蓄积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林龄火炬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北亚热带丘岗地区营造湿地松工业用材林或湿地松材、脂兼用林,造林密度以1667株/hm2为宜,部分较优立地或高规格整地的地区可考虑1333株/hm2,部分较差立地可考虑2000株/hm2。植穴配置宜采用适当宽行窄株配置,株行距以15m~18m为宜,首次间伐宜在10~12a进行。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蓄积、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初始间伐期随密度增大而提前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随着密度增大 ,林分总出材量、小径阶株数百分比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 ,11年生林分C、D密度总出材量比A密度分别高 34 0 %、4 3 0 % ;经出材量、生产成本与产值核算 ,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宜采用B~C间的密度 (3333~ 5 0 0 0株·hm- 2 ) ,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A~B(16 6 7~ 3333株·hm- 2 )间的密度。  相似文献   

13.
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造林密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适宜初植密度 ,在中、北亚热带地区 5个地点营建了试验林。依据 6~ 7a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林分个体生长、群体发育、形质和材性等因子的影响 ,和不同密度下由于林分发育进程的不同所产生的生长因子的变化。综合分析生长和经济因素 ,提出了我国中、北亚热带地区两个工业用材林树种的初植密度模式。 6~ 7年生时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各试点不同密度间大多差异显著 ,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 ,小径材实际出材量以中密度为大。高密度林分个体分化加剧 ,现时间伐则属非商业性作业 ,且高密度林分造林成本较高。由于树种习性差异 ,相同条件下湿地松林分密度应大于火炬松。建议湿地松中小径建筑材和纸浆材的造林密度为 16 6 7~ 2 0 0 0株· hm-2 ,火炬松为 1111~ 16 6 7株· hm-2 。  相似文献   

14.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21年生造林密度试验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不同造林密度(A1 667、B 3 333、C 5000、D6667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但16年生后,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与现有人工林分密度的调查结果,提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与不同培养目标的林木密度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密度以中密度为宜,植距在1.4 m ×2.0 m 和2.0 m ×2.0 m 之间,每公顷3 555~2 490株。试提出不同培养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管理模型如下:(1)小径材(12~16 cm ),伐期20 a,立地指数14~16,造林密度3 600~330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2 340~2 14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1.61~14.54 m 3·hm - 2。(2)中径材(18~24 cm ),伐期25 a,立地指数16~18,造林密度2 775~2 49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1 560~1 39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3.02~17.47 m 3·hm - 2。(3)大径材(26~32 cm ),伐期30 a,立地指数18~20,造林密度1 995~1 725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900~750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6.20~16.76 m 3·hm - 2。  相似文献   

16.
红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红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5a生红松生物量达到19.19t/hm2,25a达到65.27t/hm2,35a达到135.36t/hm2,平均为73.27t/hm2。在各器官的生物量中,树干生物量最大,约占总生物量的一半左右,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其比值也在增大,平均为54.95%;根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不同林龄阶段均保持在20%左右,平均为22.08%;枝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的增大而减少,15a时占39.9%,25年时为25.60%,35年时为19.63%。在地上各器官垂直分布中,均以0~2m层生物量最大,从0~2m层(不含0~2m层)向上各层生物量呈缓慢减小趋势,到树梢时又突然减小;枝叶生物量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其最大值在15a时出现在第2高度层,25a和30a平均出现在第3高度层。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不同栽植密度下欧美杨无性系树冠叶片耐荫性与生物累积量的关系,选择高密度(2 m×3 m)和低密度(2 m×5 m)栽植的不同亲本的5个欧美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生物量、树冠结构、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参数。结果表明:(1)不同无性系对栽植密度有不同的反应;(2)具有较高生物量的欧美杨无性系树冠叶片在高、低栽植密度下均表现出较强的耐荫性特征;(3)树冠耐荫性在不同密度中表现出差异性,在低密度栽植中,树冠上层耐荫性与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在高密度栽植中,树冠上、下层叶片耐荫性与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4)树冠耐荫性特征受亲本和环境的共同影响,由低密度到高密度,具有较高生物量的03-04-97、03-04-111、03-04-171树冠中下层叶片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大幅度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选择适合高密度栽植的欧美杨无性系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屏南县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屏南县黛溪镇玉洋村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并建立其估算模型,分析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5a生湿地松人工林总生物量为32.82t/hm2,林分年均净生产力为2.188t/(hm2·a)。林木各器官依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根、皮、叶;所占比例依次为:41.55%、12.31%、22.24%、10.3%、13.59%。应用W=a(D2H)b估测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加勒比松造林后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阳江罗琴林场连续4年进行了加勒比松幼林环境观测。结果表明,幼林阶段土壤肥力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下降最快的是磷,其次是缓效钾,下降最慢的是速效氮。造林后林地土壤除代换性钙离子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土壤营养元素年度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水土流失、降雨和植被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