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地松超级苗造林后13年生时的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林分生长优势不如对照苗造林。树高、胸径、材织、形数的最大单株均在对照苗林内。但超级苗林分生长均匀,无最差单株。  相似文献   

2.
杉木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栽培制度及造林技术不当等问题,引起杉木林的地力严重衰退,目前全国杉木成熟林平均蓄积量仅78.9米~3/公顷。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杉木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并从改善栽培耕作制度、调整林分结构、控制杉木林分发展规模等方面提出6项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于结构合理、树种选择适当的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可采用切根萌条繁殖,即秋季沿冬季要砍伐树的根周围向下挖30厘米深,于翌春土壤解冻前将地面以下30厘米处根切断,5—6月即可萌生幼苗。这种苗木与实生苗具有相同的年龄发育阶段。试验表明,在0—50厘米断根深度范围内,幼树生长速度与断根深度呈正相关。这种造林方法比植苗造林,林木生长速度快40%多、造林成本低40%多。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大垄造林对沼泽地土壤改良效果,我们于1983年秋,对我场1969年春季的大垄造林地的土壤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三个林班的四块大垄造林地。这些林地在造林前都是常年积水的沼泽地,1968年秋用机械扣大垄,1969年春季造落叶松林,现均已郁闭成林。林分的平均直径7.1—8.3cm,平均树高11m,郁闭度达0.9—1.0,每公顷保存3000—4000株。大垄宽1.1 m,垄高50cm,调查时垄高40cm,垄距80—90cm。这次调查是在每个地块设一个临  相似文献   

5.
扶余县东南部的增盛镇长安村是遭受风沙灾害村庄之一。为了防治风沙灾害,他们于1980年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进行了杨树嫩枝雨季扦插造林,到1985年共造林30多公顷,据1986年调查,林分平均高6.6米,平均胸径5.2厘米,造林当年扎根1米左右,侧根有10—12条,苗高年生长达80—100厘米,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7%以  相似文献   

6.
大石头林业局从1964年开始进行沼泽地造林实验工作,到1988年止25年营造人工林6 970公顷(104 550市亩),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包括规划设计、建立排水系统、整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季节和方法、造林密度、幼林抚育等)沼泽地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造林整地方式,对短轮伐期杨树丰产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根系的生长影响不同。试验证明,在河滩地造林,整地方式以全翻深耕(60厘米)为佳,林木生长量最大,间作物收益高,每年每公顷可收入万元。  相似文献   

8.
对油松灌木林中树木叶片结构、水分状况以及生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胡枝子、紫穗槐、沙棘等灌木比较耐旱、根系发达、耗水量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高,适于辽西地区生长。营造油松灌木混交林能形成生态上稳定的林分,在增加林分相对湿度、降低温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效益显著,并能提高油松生长量、减少病虫危害。在辽西地区宜大力发展油松灌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大石头林业局于1964年开始对沼泽地进行造林实验,全体技职人员在一无经验二无借鉴的情况下,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到1980年完成造林实存面积104550亩,林木总蓄积量达209184立方米。其中1964年营造的落叶松平均树高14米,胸径16厘米,公顷蓄积达204立方米;1 97 4年营造的平均  相似文献   

10.
1984—1987年对杉木自然下种苗的特性及利用研究结果表明,中龄杉木林内有许多经自然选择后保留下来的自然下种苗。这些苗木用于人工造林,可形成生长较快、稳定性较好的林分,特别是优良种源林分内的自然下种苗木更好。  相似文献   

11.
宜林沼泽地采用高台起垄排水措施营造落叶松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保存率普遍偏低,生长亦不旺盛。为研究这个问题,笔者在兴隆林业局沙河子经营所选取两块立地条件相同的宜林沼泽造林地进行了调查(面积都是2公顷)。 两块造林地造林密度相同,苗木年龄分别为2年生和3年生。造林翌年秋对保存率和平均高进行抽样调查。获得2年生和3年生菌木的保存率分别为91%和97%。平均高分别为51.5和69.5厘米。两块造林地的平均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我国东北林区,森林沼泽地分布较广、面积较大。仅我局就有沼泽地43,000多公顷,约占经营总面积的15%。为了提高森林覆被率和扩大用材林基地,我局于1963年建立了柳树河机械化试验林场专事沼泽地改造工作。截止到1981年底,共在沼泽地上造林5,118公顷,其中有2,925公顷已郁闭成林。1979年调查时立木总蓄积已达42,000立方米。1981年9月又对部分17年生的落叶松林进行了调查,平均胸径13.2厘米,平均树高11.2米,每公顷蓄积达166.83立方米,这些落叶松林已开始间伐利用,能生产脚手杆和椽材。现将我局近二十年来对沼泽地的改造与利用等情况总结如下,仅供参考。一、影响沼泽地林木生长及更新的主要因子在沼泽地上影响林木生长与更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家系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林分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明显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林分保存率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林分蓄积量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对林分径级结构影响明显;高密度林分保存率过低会对林分蓄积量产生不利影响。使用优良家系造林对提升林分生产力效果显著,培育中、大径材的造林密度以2 500株/hm2为宜,若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则以4 444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降香黄檀不同种苗类型及不同季节造林与林分生长关系,对宜宾地区的降香黄檀林分生长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扦插苗造林的林分在幼林期生长速度要快于实生苗造林林分,扦插苗造林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成活率都在90%以上,但春季造林(97.87%)的效果明显好于秋季造林(94.33%);实生苗木在春季或秋季造林对林分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湿地(即沼泽地)在林业用地中属于无林地,它在大兴安岭林区分布较广。 1980年,我们松岭林业局承担了“水湿地改造及造林效果的研究”课题。于1981年组织实施,经改造后共营造兴安落叶松林66.7公顷.至1989年秋调查,林木平均高3.87米,平均地径7.6厘米,平均胸径4.9厘米,树干通直,基本无病虫害,保存率98%。通过几年实践,提出了水湿地改造的关键技术措施和在水湿地内造林的方式方法。 1.水湿地经排水整地可以造林,其关键是排水。只有排除积水,方能使土温增高,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6.
对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的生长效应进行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生长差异及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表现为:8年生时杉木林分的蓄积量与造林密度的大小成正相关,密度越大,林木的分化越早,影响后期杉木的生长。因此,合理的造林密度对林分正常生长发育尤为重要。通过对杉木4个不同造林密度进行分析,以1600株/hm2为最好。  相似文献   

17.
在西江林场,采用实生苗造林、萌芽更新和插条造林3种更新方法对杉木林分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经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后,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好于插条造林,而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呈现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最大;2)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较小,枝下高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高,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高;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林分蓄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最大值;4)各密度条件下林分胸径生长过程相似,但胸径生长旺盛期的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胸径生长旺盛期持续时间最长;5)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分单株材积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少;6)综合考虑,樟树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合理造林密度范围为1 111~1 667株·hm-2。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西侧松江河林区森林沼泽有着广泛分布,一般多在海拔高700—1000米左右。目前沼泽地落叶松林生产力,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分过于饱和,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往往形成小老树。对这一类林分,如何提高其生产力,我们于1974年在紧北森林经营所16林班8小班,属中位沼泽,进行了挖沟排水试验。沟宽50厘米,深70厘米,沟间距为10米左右,土壤为泥炭土。从开沟以来,未进行过清理,目前有些淤泥堆积,沟深淤为30—40厘米。尽管如  相似文献   

20.
为早日实现用优良无性系苗木造林,必须采用无性繁殖方法育苗。1986年用我省已选出的一批楝树优良无性系进行嫩芽扦插育苗试验。嫩芽采用根生芽,扦插前用生长素处理,6月份以前扦插、移载,成活率可达90%。当年苗高达2米以上,地径粗2厘米以上,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