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濮阳2005年7月2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利用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和回波顶、垂直积分液态水、基本速度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回波持续时间较长,有"人"字形回波特征。径向速度产品图上,逆风区与辐合区出现、发展,预示强风暴的出现。速度场的强弱变化早于回波强度变化,可更早得到风暴的发展情况,追踪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辐合区的运动路径,可以大致确定强降水的落区,从而提前预报出灾害性天气。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相对稳定,大值区与强回波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此次暴雨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可为今后暴雨识别、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Micaps再分析资料对甘肃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强对流过程中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范围广,出现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危害性强。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冷空气活动是造成强对流及冰雹灾害的主要动力,高空锋区及高空急流在北纬35°~40°之间,位于甘肃省上空,大气斜压性强。差动温度平流的存在及其强度,对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量锋区与冰雹及短时暴雨落区位置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营口站SA型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8年7月15日营口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天气过程发生在地面江淮气旋北上,在渤海加强生成渤海气旋,高空槽与低空的低涡引导切变线相配合,高空沿等高线南下的冷空气与南部的暖湿气流交汇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大气冷暖空气交汇、西南急流提供的良好水汽输送条件以及副高后部的气流抬升是造成营口局部地区暴雨和大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大尺度背景;当20 m/s的,急流中心下传到≤1 km超低空,1.2~2.1 km低空出现24 m/s西南急流,有利于营口地区局部产生短时暴雨到大暴雨,说明低空脉动及向地面扩展程度与短时强降水之间关系密切;雷达片状混合性回波在辽宁省营口地区境内长时间维持和发展,雨带中主要反射率因子强度30 ~40 dBz的强回波移经测站持续时间近8h,雨带中间夹杂着零散的45 ~50 dBz对流性回波的反射率因子核位于3 km以下,属于低回波质心风暴,35 ~ 40 dBz强反射率因子的螺旋回波雨带近300 km,3~8 kg/m2垂直液态水提供非常丰富的水汽来源,这种强回波雨带移动构成的“列车效应”是造成营口北部地区暴雨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6月29日都安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下高原后加深并出现闭合低涡,925 hPa有西南急流建立,急流为广西地区输送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使之在广西地区积聚。切变线附近的上升运动,触发了暴雨的发生,暴雨区位于广西θse线相对密集区,具备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5.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实时探空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①高原槽和位于川东南的低涡切变的长时间维持及地面从20日16:00到21日4:00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中西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及地面辐合线在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孟加拉湾及南海越赤道气流是暴雨水汽的主要来源,暴雨发生时,高能舌与湿舌的走向一致,暴雨区位于θse大值区东南部等值线密集区。⑤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垂直速度上升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聊城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发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得出低槽冷锋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7.
孙仲毅  李继华  岳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39-16842
[目的]分析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河南省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出现在河南省中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发生时河南省中北部物理量场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演变。[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中低层低涡的动力抬升和西南低空急流强盛的水汽输送,造成河南省中北部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正涡度平流中心自西北向东南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维持,为这次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中低层露点锋的抬升作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冷暖空气形成对峙,是造成区域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TBB特征分析表明,整个强降水时段河南中北部TBB在-60~-50℃,其移动速度与西南涡移速相当;这条TBB低值带与河南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TBB最低值中心与降水最强中心基本一致。[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广东省遭遇连场区域性暴雨过程,频率很高,降水量较同期时刻极大增多,不仅给广东省带来涝灾的同时,也给广东省气象部门造成了极大的考验。该文利用相关相关资料,重点分析进入5月以来的首场暴雨过程,以为今后的准确预报提供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9.
广东揭阳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文华  寿绍文  管习权  杨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18-9619,967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31日揭阳市区的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回波从生成到迅速加强成大于50 dBz的强回波只不过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风暴中心一直在揭阳市附近南落、北上来回摆动,东移分量极小,强降水回波停滞不动。在此强降水过程中,有利于强降水回波生成发展的径向速度特征类型:第1类逆风区、第2类逆风区、中尺度辐合型、气旋式辐合等相互交替出现,从而造成了此次破记录的强降水过程;分析表明,发展旺盛的逆风区以及在逆风区垂直方向上存在入流和出流气流的辐合对降水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0.
阿荣旗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年7月19日发生在阿荣旗境内的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揭示了该过程发生发展的大气环流背景及成因,以期为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发现2013年6月30日泾县强对流暴雨过程就是一次范围窄时间短而强度较强的一次暴雨天气,此次暴雨天气主要是由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降水开始前,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使了泾县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尺度站逐小时资料、Micaps资料、温州双偏振雷达产品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分析了2021年5月20—22日平阳县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过程中,配合中层槽切和低层涡切东移的背景下产生;此次过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暴雨由降水持续时间长造成;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及强弱较好地指示了降水的落区及最强降水的时段;各家数值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预报不是特别理想。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一次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燕 《吉林农业》2011,(11):235-236
2006年6月27—29日,在张家口市局部地区出现暴雨,个别地方出现大暴雨。文章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本次天气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从蒙古国南下不断加深形成的低涡,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的暖湿气流为本次天气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文章还对T213、日本及欧洲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夏季局地暴雨预报某些方面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赵奎锋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9-4501,4512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诊断分析对2009年7月10~11日安康、商洛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高原上低槽东移,副高维持在长江地区以及低层多低涡活动等是产生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人"型切变有利于水汽在暴雨区堆积,水汽通量在700 hPa表现好但聚集程度微弱,850 hPa雨区附近水汽剧烈辐合,弥补了水汽输送较弱的不足;高层辐合较弱,但850 hPa强辐合层产生的上升运动十分有利于将水汽输送到高层;暴雨落区附近K指数维持在36℃以上,大值出现时间比强降水发生时间提前,提前时间与80℃θse高能轴出现时间有关;TBB云图表明雨区上空锋面云系中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与消失,配合上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从而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T639数值模式产品,对2010年江西2月的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回波特征判断识别受影响地区的天气系统,分析回波的未来发展趋势,移速、移向、移动路径以及分裂合并的可能性。得出如果大气垂直层结有利于对流发展,边界层辐合带的存在与消失,低层水汽输送带的维持和断裂是做出风暴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的重要依据,并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7.
强霜冻天气出现以后主要的自然特征是气温骤然大幅下降,地面温度最低可达0℃甚至以下,气温骤降以后将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危害,作物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冻伤、影响收成.我国甘肃地区位于黄河的上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性的气候差异较大,冬季寒冷、夏季较短,强霜冻天气常见,基于此,主要对我国甘肃一次区域性强霜冻天气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2012年8月16~17日发生在宁夏固原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低压槽与副热带高压(在固原地区)相互配合的有利环流形势下,低涡、切变东移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研究暴雨发生期间假相当位温、K指数、SI指数等热力层结指标,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2008年朝阳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79-17081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特征、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出发,对2008年7月14日夜间到15日白天喀左县、凌源市、朝阳县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此次局地暴雨的主要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是产生此次局地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较强冷空气和江淮气旋共同影响的结果;江淮气旋是朝阳地区产生暴雨的典型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