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出发,模拟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价动态博弈关系。准分离状态下食品交易市场中博弈双方存在双赢交易(安全高质、声称安全高质、购买)、柠檬市场(不安全劣质、声称安全高质、购买),以及双亏局面(安全高质、声称安全高质、不购买)3种结果。研究表明,只有加大违法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改善"假冒"安全的劣质食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局面,拓宽消费者的信息渠道,在以后连续的食品交易市场中才能有效防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达到预防市场逆向选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者之间出现了博弈关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者不同策略的选择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是否均衡。运用博弈论知识对利益主体在静态博弈模型和动态博弈模型中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并降低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供应链内部,生产者与监管者、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共同决定了生产者最终行为,影响农产品的安全供给。本文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主体之间、供应链主体与消费者及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问题,结果表明,在一次性市场交易中的博弈结果为上下游企业必然选择"劣质、低价",而无限次的博弈为"优质、优价"的安全供给创造了可能性;企业也可能为了长期利益选择合作,实现食品安全供给;消费者在交易和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弱势地位,被迫承受较低的农产品安全境况,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者掺假行为。提出要依靠不断完善的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介入,采取有效政策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供给。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博弈理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观层次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食品安全信息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信息不对称对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的影响,并应用博弈模型分析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3个不同利益主体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探讨不同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据此提出消除或减小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差距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资》2014,(17):7-7
<正>记者在走访"宁陵肥都"之后,看到的是企业利益搅动着产业的投资方向。这其中存在多层的博弈关系,当地政府与入驻企业的博弈;入驻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博弈;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博弈。博弈的过程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谁暂时领先或处于劣势的问题。政府与入驻企业的博弈中,入驻企业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不管产能是否能够释放还是选择了资金流向,  相似文献   

6.
企业参与食品可追溯信息共享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食品供应链内上游供应商与下游核心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各企业共享追溯信息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探讨促使供应链内各企业参与信息共享的边界条件与方式。结果表明:1)核心企业参与信息共享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安全食品支付意愿强度有关;2)由核心企业牵头可以带动供应链上的其他中小企业参与追溯信息共享;3)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水平越高,消费者越偏好于可追溯食品,企业的信息发送成本越低,则核心企业和上游供应商的追溯信息发送量越大,收益越高;4)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整体优于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因此,应降低企业信息发送成本,提升质量控制能力,推动企业参与食品可追溯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7.
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已久的问题。本文对食品厂商、政府和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多重博弈行为分析,在得出相关命题之后,就强化食品安全规制、完善食品产业治理结构,规范消费者、厂商、政府和中介机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提出实现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媒介、政府部门和食品企业3个方面,建立关于食品安全治理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分析求出三方利益均衡解,分别得出影响各个主体不同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增强媒介的信息披露力度、加大对违规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等措施可以促使食品企业生产安全食品。最后就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共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中政府·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博弈论解释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首先分析了食品市场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食品市场的均衡由政府和食品生产商共同决定。同时引进新制度经济学对政府分析,视政府为追寻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政府和食品生产商各自效用和策略空间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食品市场均衡的形成以及政府规制不足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北京部分城市居民为例,调查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其主要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有:1)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食品内的药剂残留;3)食品添加剂的滥用;4)造假食品;5)食品卫生问题。消费者认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制造厂商注重自己的利益,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执法力度不够和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别能力不高。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严惩不法商贩,并且加强监督检查。媒体加大曝光力度,同时企业能够倡导诚信经营,加强行业自律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利举措。提高消费者自身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能力和增强维权意识也是控制食品安全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和掌握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本研究依据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武汉和重庆等6个城市1 170个消费者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对其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有序分类Ordinal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较低,其中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是否有未成年人、转基因食品信息来源、转基因食品认知水平、食品偏好、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以及对政府管理食品问题的信任度等是影响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93-19794,19797
在介绍"柠檬市场"理论的内涵以及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现象基础上,剖析了农产品"柠檬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一是农产品消费者在市场谈判过程中心理契约形成的非平等性;二是农产品"柠檬市场"中购买决策规则趋向简单化;三是在农产品"柠檬市场"中,消费者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剖析了农产品市场"柠檬困境"对消费者影响的经济学含义,从农产品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信息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2个方面分析了产生影响的成因。为了解决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构建优质农产品信息产生的体制、机制;二是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经营模式,促进市场功能优化;三是拓宽农产品信息传播渠道,建立高效反馈通路;四是转变农产品消费者传统消费思维方式,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蔬菜等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影响到市场稳定与居民消费,影响到生产发展与农民收入,也影响到政府宏观决策。总体上看,当前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及媒体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厘清。中国已逐步进入农产品的高价格时代,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成本变动、粮食基础价格不断抬高、农产品价格与石油价格联动、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联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管理部门与媒体应理性对待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但当前政府的宏观调控滞后和媒体的过度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管理部门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既要保证城市消费的利益,更要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减少农民在价格波动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我国渔业协会与政府关系的演化遵循着国家主义、国家法团主义、社会法团主义这一路径。在计划经济时代,渔业协会生存的空间狭窄,完全受政府掌控,为行政编制或事业单位编制,被整个纳入国家体制,基本上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与政府的关系体现的是国家主义。在经济转型期,渔业协会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较多的生存空间,承担了政府尝试让渡的一部分管理与服务职能,但仍处于受钳制型地位,政府不敢完全放开,仍然通过数量和种类的限制、领导人选择、代表性垄断等手段对渔业协会实施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控制,两者的关系演化为国家法团主义。预期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渔业协会将获得相对独立型地位,承担的管理与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与政府相互增权而不是对抗,但仍受到政府的非强制性控制,两者关系反映的是社会法团主义,而不是多元主义的镜像。  相似文献   

15.
分析城市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偏好、支付意愿及其偏好的异质性来源对减少碳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选择实验法,以牛奶为例,利用上海、南京和杭州786名城市消费者的调查数据,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了习惯性购买常温奶或鲜牛奶两类消费群体对碳标签牛奶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探讨其偏好的异质性来源。结果表明,在消费者了解碳标签基本含义的前提下,两类消费群体对牛奶低碳和中碳标签均有显著正向偏好,并且牛奶低碳与全脂标签存在互补关系;常温奶和鲜牛奶消费群体对牛奶低碳标签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4.13元/盒和5.63元/盒。两类消费群体对牛奶碳标签的偏好具有异质性,且异质性来源不同。对常温奶消费群体而言,年龄越小、个人月收入越高、牛奶购买频率越高和对碳标签较熟识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低碳足迹牛奶;对鲜牛奶消费群体而言,男性、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和较为关注低碳信息的消费者购买碳足迹较低的牛奶的可能性更高。另外,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作用的认知在两类消费群体中均正向影响其低碳偏好。因此,提出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完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加强宣传推广碳标签的力度、向消费者普及低碳农产品相关知识、企业要注重低碳...  相似文献   

16.
郭琳  李剑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8):104-106
以小型城镇商洛为例,实证考察汽车市场和维修水平,研究维修与营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里,汽车维修水平是售后服务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促进营销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找到几种提高维修水平的途径,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售后服务需求寻求扩大市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宁夏银川市消费者对设施蔬菜的消费情况调查,考察消费者对设施蔬菜的需求状况、质量安全认知及品牌认知程度,分析消费者购买设施蔬菜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就消费者表达的购买意愿和实际购买经历的差异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政府等有关部门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缓解设施蔬菜市场中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使设施蔬菜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通过牛奶市场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支付构造一个社会福利函数,以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基调,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策略进行动态博弈分析,用逆向求解的基本思路讨论得出,当牛奶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时,在检准率大于50%的前提下,政府对于牛奶产品的监管力度(抽检率)存在一个最优值,表明抽检并非越严格越好,而是与优质和低质牛奶的生产成本差呈正比,与牛奶的市场价格、惩罚力度以及检准率呈反比。政府的监管应该综合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稳定长期有效的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周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87-12589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是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同.对二者加以区别,有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农村信息化靠市场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却不能.只有当农业信息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才能称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信息化存在一些固有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效益出发,先易后难,处理好提高与普及的关系,加大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安全食品还没有得到消费者更清晰的认知。影响消费者对安全食品购买意愿的因素有: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和教育水平、消费者的认知与评价、社会人际评价、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的可信度等。政府应加强对安全食品的监管,提供充分、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市场信心;各种媒体应强化对安全食品的宣传,提高市场认知度;企业应大力维护产品信誉,积极营销,促成购买安全食品的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