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晶平 《绿色科技》2012,(12):254-255
指出了旅游景区网站是旅游景区开展网上营销、宣传景区特色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渠道,针对旅游景区网站建设存在的不足,对旅游景区网站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讨论了基于B/S模式的旅游景区网站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模块,介绍了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老山界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山界景区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分区采用面积法、游线法、卡口法估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2 490人次,年环境容量为90.9万人次;为了确保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景区年游客容量以不超过59.5万人次为好;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根据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控制建没与发展规模,确保旅游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和收益最大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运用RMP分析法对披云山景区生态养生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进行分析,提出披云山景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和思路,以期为披云山景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规划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潜龙寺景区,深入挖掘"佛文化"与"龙文化"的内涵,构筑"九筑十八险"的旅游产品体系,探索出旅游景区文化资源创新利用的思路和方法,即通过梳理资源,分析市场,明晰发展瓶颈,进而找准核心要素,将旅游产品策划与景区资源深度结合,结合产品空间载体的创意设计,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  相似文献   

5.
山地因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及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性,是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含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故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复合体。文章以秦皇岛东西连峪旅游景区为例,从景区条件及现状、总体构思与布局、项目功能、生态旅游产品等多个方面对山地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给予论述。期望打造一个以地区型农业生产作为基础,集多种观光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山地农业观光园,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的IRD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制度—监管—干扰—状态(IRDS)模型框架,分析我国一些森林旅游景区中资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植被遭到不同程度损毁、动物受到惊扰和伤害等生态安全问题现状。探讨景区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关键致因:景区环境相关法规建设远滞后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景区在发挥社会认证作用功能时存在选择性、监管主体在景区资源的使用与保护中存在过多利益纠葛、景区开发水平与资源保护水平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景区管理者对景区生态安全的实际边界掌控能力不足、景区资源使用及参与主体间责利关系失衡。提出基于IRDS模型的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多元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措施的景区生态安全水平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儋州市云月湖景区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湖泊型景区的生态资源保护规划是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选取高程、植被等7个生态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海南儋州云月湖风景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等级,划定景区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结果显示:云月湖景区内敏感区占比69.41%,较敏感区占比18.45%,不敏感区占比12.14%。根据云月湖景区现状,结合地域特征及发展趋势,将景区分为生态保育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并针对每个分区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AVC理论,据景区村庄相关界定及相关领域研究,提出景区村庄"三力"重要评价影响因素,吸引力:村庄特色资源、旅游环境设施要素、区位条件;生命力: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产业结构、综合管理运营能力;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并构建AVC景区村庄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体系,为景区村庄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建设指导依据。并将此体系运用于实际案例中,对案例"三力"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以三力提升为目标进行一系列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
《陕西林业》2004,(B05):27-28
陕西紫柏山凤县旅游景区位于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的凤县南部的南星镇,总面积825平方公里。旅游区交通便利,入口处位于316国道高桥铺旁,北距宝鸡145公里、西安300公里,南距汉中120公里。境内森林茂密、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按照地理位置和资源特色,旅游区可分为紫柏山、溶洞群、燕子坪三个分区。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缺乏成熟的、系统的学科作为理论和技术支撑,而景观生态学则以其特有的关注对象、特有的视角、思维方式、尺度选择、理论框架,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文章以喀纳斯旅游景区为例,结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结构原理、景观功能分区原理和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并在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喀纳斯的景观结构、功能分区和如何维护其景观安全格局,以保证喀纳斯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丽水市瓯江景区概况,探讨了丽水市瓯江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的战略意义,从深化改革配套设施、营销力度、特色产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旅行费用法对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价。在计算了喀纳斯景区万人旅游率、旅游成本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万人旅游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并据此构建了喀纳斯景区旅游人数与追加旅行费用之间的回归模型,从而得到旅游消费曲线。通过计算,喀纳斯景区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为5.817175亿元,2008年,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为14.476亿元,远远高于其5.6亿元的旅游收入,反映出喀纳斯旅游资源巨大的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5条原则,最后在生态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产品、基础设施、解说教育系统、人才聘用培训、社区参与等6项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景区市场结构和旅游需求市场的变化,分析了建设智慧景区的必要性。从智慧景区产品的建设离不开景区微信平台为切入点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景区微信平台与智慧景区建设相辅相成的结论,以期能为智慧景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和娴  杜臣昌  郑英  王凤民  刘文俊  戴军 《绿色科技》2024,(2):244-248+265
大众旅游的持续推进,对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现有的游客信息掌握少且不精准等问题,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移动定位技术,研究了游客分析相关关键技术,开发了旅游景区游客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方便旅游景区识别热门子景点、绘制客流趋势、判断游客类型、统计消费数据、分析游客画像、区分游客来源地等,对于旅游景区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二次消费产品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ArcGIS 10.2及Stata 14.0软件探析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整体呈分散与集聚并存分布状态,7大分区内呈现显著的差异,华东区数量最多、密度较大;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各级别景区间存在明显差异;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水平对高级别黑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中高度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景区1990—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张家界景区森林公园为例,对景区1990-2000年各项服务功能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从总评价结果看,1990-2000年10年间,景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高了近2倍.从价值构成来看,2000年与1990年相比,提供产品功能和支持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单一功能指标来看,2000年与1990年相比,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的有林副产品及农产品、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休闲旅游、维持生物多样性6类功能指标;减少的有林木产品、固定C、营养物质循环、光合释氧4类功能指标.上述变化趋势,一方面反映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文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价值得到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旅游收益的快速增长,景区的发展由林木、农产品开发转移到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区生态系统的保育,使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表明要大力推动精品旅游景区的建设,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努力加强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观光旅游产品朝精品化方向发展。为此,通过研究5A级景区评定标准,重点剖析了山西壶口瀑布景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景区优化升级的途径,为景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都本绪 《林业科技》2020,45(2):59-62
本文参照国际上对国家公园景区的总体规划及功能分区方式,结合本公园的实际情况及国家的相关要求,将大连度仙谷旅游度假景区分为4类功能区,即特殊景观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区和服务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及空间数据分析,将4类功能区规划到相应的位置,从而合理设计游览路线,保证游客良好的游览及观赏体验,加大景区的吸引力和观赏乐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玄武湖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景区功能定位模糊、生态环境失衡、文化旅游资源等问题困扰着景区旅游的发展.通过对玄武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伦理问题的分析,提出只有加强旅游伦理宣传教育、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宣扬文化旅游多样性的伦理观等对策,才能使玄武湖景区旅游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