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研究旅游发展典型区域——阳朔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利用该县1999、2005和2010年以及土地规划中规划年末202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参考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益,并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年~2005年阳朔县耕地面积缩减980 hm2,林地、水域和湿地都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未利用土地减少了约5 262.9 hm2;2005年~2010年间各类型的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林地增速最快,共增加了16 257.7 hm2左右,而未利用土地缩减了约42 915 hm2;1999年至规划年末2020年耕地有小幅缩减,未利用土地缩减幅度最大,而林地、水域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整个研究期内,阳朔坚持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并转化为林地、水域用地等以改善生态环境。1999年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067.37×106元,2005年小幅上升,到2010年已达到1 487.29×106元,而1999年至规划年末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 002.88×106元,由此可见,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逐年增加且增幅也在加快。阳朔县以生态旅游、山水休闲旅游和农业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发展策略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郧阳区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借助该价值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影响因素,利用CA-Markov模型进行了不同情境下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结果表明:ESP保护情景下,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且保护程度依次降低,增加的面积分别为46.35、28.7、15.44、5.96,无生态保护情景下,其他土地和园地的面积高于ESP保护情景下的面积。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水域、风景设施用地、园地、林地的ESV有提升,提升强度依次降低,分别为3.03、1.99、1.11、0.8亿元,剩余3种地类的ESV略有降低,总体来看ESV由53.94亿元上升到56.06亿元,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家河乡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开发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计算方法,对其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马家河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以林地、居住及建设用地等类型变化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减少的最多,其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减少幅度达到11.94%;其次为耕地面积,减少了3.02%;果园、草地水域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居住及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达到了8.14%。马家河乡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以林地价值减少最多,达到664.5元;果园价值减少459.77元;耕地价值减少188.97元;草地价值减少了64.39元;水域、居住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价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马家河乡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除了森林游憩保健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1992和2007年遥感图像和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评估,并依据各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区规划.结果表明:北京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以林地和农田为最主要的利用方式,2007年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都比较突出,显现了大都市各种用地较均衡的局面;研究期内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528.27亿元降至485.04亿元,其中农田的变化量最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66.2亿元,变化率达49.74%,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增加29.36亿元,由于水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很高,其面积减少不大,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9.27亿元,草地面积增加较大,其生态价值呈增长趋势;依据各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北京市划分为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区和生态涵养区、城市未来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5类,为宏观控制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便于实现各功能分区的差别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其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根据遥感数据解译结果,西溪湿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建筑区、草地、绿地、郁闭池塘、道路、河道、稻田、林地及其他9类;2003-2006年,西溪湿地绿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建筑区面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其中郁闭池塘面积减少最多,达到2.53 km~2;2003-2006年,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降低了342.70万元,增加的主要有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其余服务功能价值都有所降低,郁闭池塘面积降低较大是服务功能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为参照,分析研究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武汉市耕地、草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1年的127.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7.88亿元,变化率为8.47%,主要是因为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所致。武汉市应采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护林地、水域等具备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以实现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1—2017年两期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澳门城市土地扩张、结构转型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并揭示二者的特征和关联。主要结论如下:1) 2001—2017年研究区域内的土地面积因填海造地增加了490. 45 hm2,增长19. 02%,建设用地和林地是主要增加的类型,草地和湿地则显著减少; 2)土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ESV的显著增加,2001—2017年ESV只增长了1. 44%,2017年的单位面积ESV比2001年减少1460元/hm2; 3)各项功能占比相对均衡且未出现较大波动,水源供给、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是主要价值贡献功能; 4)林地是区域内主要的ESV贡献类型,也是ESV的主要增加类型,湿地和草地的ESV则有明显的减少; 5)老城区的ESV大多有所增加,而涉及填海造地的分区都有降低,现有的填海造地利用模式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9.
以湿地城市盐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当量因子法、重心转移模型,评估了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MGWR模型剖析了ESV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盐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耕地始终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出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幅大,水域面积基本稳定。(2)总ESV整体呈削减趋势,研究期内减少43.71亿元,耕地、湿地、水域等生态用地是盐城市ESV主要贡献地类,ESV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低值ESV分散于各区县中心城区,ESV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15.67 km。(3)ESV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DEM,MAT,PD对部分地区的ESV有显著负效应,DR对ESV有正负“双向”效应,空间异质性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土地利用演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过程,探究了生态系统敏感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从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的角度,以贵州省松桃县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解译和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出县域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生态敏感性指数评价了松桃县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5年由于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耕地面积下降,导致松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价值量由2010年的5022.01×10~4元下降至2015年的5000.08×10~4元,下降幅度达38.43×10~4元。(2)县域生态价值量集中于森林覆盖广的寨英镇、乌罗镇、盘信镇3个乡镇,三者价值量分别为4.12×104元、3.83×10~4元、3.06×104元,占全县价值量的21.97%。(3)植被覆盖率越高,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越大,则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性就越低。且林地面积对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起决定性作用(相关系数为0.99)。因此,及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即可实现定量化的敏感性评价过程,也为区域绿色GDP核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个人、政府、企业通过对森林物质文化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响应而产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生态行为守则、生态机构组织和管理机制等组成了森林生态制度文化;森林制度文化是森林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国家管理森林的主要工具;研究森林制度文化,分析其薄弱环节、落后因素,并加以改进,有助于建设先进、和谐、科学的森林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杜娟  叶萌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6):103-106,82
虎舌红是属于紫金牛科紫金牛属的一种亚灌木近草本植物,多次获得观赏花卉金奖。同时虎舌红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全草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祛腐生肌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及祛风湿,亦可治疗结核咳血、肝炎等症。叶可外敷去疮毒。其繁殖方法可用播种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还可以对其嫁接等,栽培上可地栽、盆栽、无土栽培技术和盆景造型栽培。管理上主要注意选择腐殖质,半荫的环境,其对水分要求不高,一般情况下不干不浇水。目前,通过人工选育出的新品种有黑虎舌、白虎舌、淡叶虎舌、矮叶虎舌、圆叶虎舌、红虎舌、绿虎舌等,对其观赏和药用价值以及快繁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3.
创造民族的时代建筑文化,继承传统文化,要认真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百花齐放”以繁荣我国的建筑创作。中国的时代建筑要积极发展地方建筑流派,体现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外林业发展形势为背景,指出在林业正确定位后主要的问题是森林经营如何到位、森林经营如何转型,文章特别针对南方集体林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带有方向性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个人、政府、企业通过对森林物质文化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响应而产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生态行为守则、生态机构组织和管理机制等组成了森林生态制度文化;森林制度文化是森林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国家管理森林的主要工具;研究森林制度文化,分析其薄弱环节、落后因素,并加以改进,有助于建设先进、和谐、科学的森林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陶丽霞  张生 《吉林林业科技》2005,34(4):27-28,33
结合退耕还林和林相改造工程,对净月潭园区内绿化设计提出以旅游景观为宗旨、以植物造景为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构思,合理利用和保护净月潭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富有诗情画意和具有净月潭特色的森林风光园。  相似文献   

18.
海南长臂猿的猿食植物及主要种群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长臂猿主要觅食植物(猿食植物)已知有35科68种,以乔木树种为主,其中尤以桑科(Moraceae)和樟科(Lauraceae)树种为多。大部分猿食植物出现在海拔400~1200m之间,海拔超过1200m几乎很少有猿食植物出现,海拔低于400m的猿食植物种类也较少。根据固定样地调查结果,原始林中的猿食植物种类最多,而退化地次生植被中则很少,不适合海南长臂猿的生存,必须对这类植被进行改造。对6个主要猿食植物的种群龄级结构分析,表明受人类干扰较大的物种呈不稳定的种群结构,而主要分布在原始林中的物种则呈正常增长型的种群结构。在退化地上人工种植猿食植物、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和扩大海南长臂猿种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新疆特有植物——野扁桃资源价值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特有植物野扁桃的资源分布、经济、生态等价值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目的是让全社会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种珍稀植物。  相似文献   

20.
热磨机磨片的磨损,材质及经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欧阳琳 《木材工业》1998,12(5):25-27
本文分析了磨片的磨损机理及对磨片材质的要求,对高铬铁和冷硬铸铁磨片与不锈钢磨片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磨片的技术特性和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