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们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杉落叶菌(Lophodermium Uncinatum Darker)是真菌中星裂菌科散斑菌属的一种盘菌。寄生在杉木基部枝条的针叶上,引起杉针黄化病(又称杉木叶枯病、落针病和杉叶尖枯病)。病菌常为害二年生针叶,针叶的病斑在春末夏初出现,至夏末秋初针叶黄化枯死,在黄化的针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针叶枯黄不脱落。病菌在黄化的针叶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杉落叶菌(Lophodermium Uncinatum Darker)是真菌中星裂菌科散斑菌属的一种盘菌。寄生在杉木基部枝条的针叶上,引起杉针黄化病(又称杉木叶枯病、落针病和杉叶尖枯病)。病菌常为害二年生针叶,针叶的病斑在春末夏初出现,至夏末秋初针叶黄化枯死,在  相似文献   

3.
杉木黄化病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杉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矛盾;杉木黄化病,就是其中矛盾之一。这里分析一下杉木黄化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根据其发生原因,提出几点防治建议。一、杉木与环境的矛盾 1.土肥:杉木喜疏松、深厚、肥沃的土壤,忌板结、浅薄、贫瘠的地方, 2.水分:杉木喜空气湿润,忌土嚷积水或干旱。 3.光照:杉木幼林时期为中性偏阴树种,喜上方光,忌烈日暴晒。  相似文献   

4.
杉木黄化病,是危害三、五年生杉木幼林的毁灭性病害。现我省普遍发生,尤以山区、半山区危害更为严重。受害杉木,枝叶失绿发黄,生长停滞,三、五年内虽曾几度返青,但最终枝叶干枯死亡。死亡率在60%以上。是当前我省杉木基地建设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症状及发生规律杉木黄化病是群众的统称。依据症状特点及发病过程,“黄化病”应称为“枯萎病”。这种病多发生于荒田;排水不良的山凹、山湾;土层紧薄的山脊和管理不善10龄以下的林分。它的发生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杉木生长正常,但主干下部、相应枝条的下端,干、叶变黄,有的也伴随叶枯病(叶尖变黄)的发生,个别严重的可发生萎蔫死亡,根上有白色菌丝。中期:杉木生长衰退,放叶迟缓、叶变小、平顶、窝顶、早结实等。三月下旬,主干由下向上变黄蔓延,入秋出现褐色斑,其蔓延长度一般为17~47厘米。枝上枯黄蔓延常从枝基、枝中、枝尖开始,其平均蔓延长度分别为23.4厘米、12.1厘米、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杉木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它是恩施地区比较常见的杉木病害,除海拔120-800米低山区外,二高山(海拔800-1200米)以上地区均有发生,成为我区杉木生产极待解决的问题.什么是高山区杉木黄化病的主要原因?根据长期实地观察,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土壤过湿,而土壤湿度又和地形及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恩施地区位于大巴山南和武陵山北,特别是海拔1200米以上高山区,雨量丰富,气温较低,蒸发量小,空气湿度大,成  相似文献   

7.
在湘西山区,一些地方的杉木不同程度地发生黄化现象。为了摸索杉木黄化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于1973年10月和1976年8月,由湖南林学院林学系、湖南省林科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科所,黔阳、郴州、零陵、常德等地区林科所,派员到有关林场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一、黄化原因1、高山当风:杉木在800米以下的山地,生长正常。在800米以上的迎风山坡,因为当风,易被冰冻雪压而折断主梢。在背风山谷800—1000米之间,杉木生长仍然  相似文献   

8.
<正> 杉木生理性黄化病是我国杉木林的主要病害,发生在山区、半山区和红壤丘陵2年生以上的人工杉木林中。随着杉木用材林基地的发展,病害发生的面积也不断扩大,我省大面积发生杉木生理性黄化病有好几处,较为严重的有德兴县李宅林场,发病面积达2,000余亩;广昌县东华山林场,发病面积达800余亩;全南县茶寮(?)林场,发病面积达1,300余亩,其次进贤县北岭林场、莲花县六市林场、上饶市爱国大队林场等杉木林发病面积都在200亩以上。  相似文献   

9.
10.
巨县红土丘陵地带原是成片马尾松纯林,自1972年以来,营造了杉本林14万余亩。据1976年调查,一万余亩杉木林发生黄化病,主要分布在石梁、下郑、万田、岩头、全旺、石佛、峡口等公社及龙游林场。 据观察,在巨县红土丘陵地区杉木黄化病有二种类型: (一)全叶黄化型:在杉木林中呈片状  相似文献   

1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株洲县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投化祖国",的号召,全垦造林,绿化荒山,使林业生产飞跃发展.从一九六五年至今,全县人工营造杉木林约五十万亩,生长良好,但有些林分也发生了病虫害.为了摸清杉木主要病虫种类、发生发展和防治方法,我们于一九七四年三月至七月,对株洲县杉木主要病虫进行初步调查,认为杉木主要有幼苗猝倒病、幼林黄化病、杉梢小卷蛾、双条杉天牛和黄翅大白蚁等病虫为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栽培杉木,常因林地土壤瘠薄,或质地粘重,排水不良,以及管抚粗放等发生黄化,导致炭疽病和细菌性叶枯病菌侵染,严重影响成林成材.我所吉山试验林50多亩幼龄杉木,1977—1982年也相继黄化,叶枯病害(颈枯型炭疽病为主)普遍发生.起初,采取了林地深抚(40厘米)开沟埋青(苕子、青草)、施磷(每株1—1.5斤)等营林措施,未见明显效果.为此,我们经过了五年多的试验和探索,初步找出生理缺钾是该地杉木黄化感病的重要原因;林地施钾可取得较满意的防治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试验地概况试验林地位于南京南郊我所吉山林区.地形,低丘南麓坡地,土壤有砂壤土(苏  相似文献   

13.
池杉黄化病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池杉黄化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生长于碱性土壤上的植株常发生此病,多种营养元素喷施试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防治效果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银杏早期黄化病发病症状、病原因子、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病原为非生物侵染因子引起.6月上旬为始发期,经复回归关系显著性检验,温、湿度对病斑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著,病斑扩展过程呈逻辑斯蒂曲线,与时间呈正比.在6月份前用多效锌肥,和硼、锰、锌等微量元素混合液(1:500)泼浇根基附近地面,能有效地控制其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张祝良 《江苏林业科技》1993,20(1):37-38,40
本文继续研究了江苏泰兴地区银杏早期黄化病病原及成年结果树的防治。样品(叶片和叶柄)分析结果表明,银杏早期黄化病是由缺锌引起。防治方法可根据树木的胸径大小,用不同量的多效锌,按树冠投影开小沟撒、浇防治,可取得良好效果。对稳产增产,改善产品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事物的矛盾法则为依据,对杉木黄化病个体发病状况、群体发病动态,进而对病因进行探讨,以期揭示病害运动过程的本质所在,并提出杉木黄化病概念.杉木黄化病是杉木幼林的主要病害.近几年,在我省海拔800米以上的邛崃杉木林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病害发生后,幼林生长停滞,衰退,以至成片枯亡,对杉木速生成林影响极大.本文是杉木黄化病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杉木幼树黄化,树势衰弱,极易感染炭疽等叶枯病害,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成林成材.我们经过较长时间(1977—1981年)的观测研究和小面积试验,发现杉木幼树黄化与土壤缺钾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林地施钾能有效防治黄化,恢复树势,使炭疽等叶枯病害感染显著减轻.为了验证施钾防病效果,巩固杉木造林成果,确保幼林速生丰产,从1982年以来,我们根据句容、江宁两县丘陵山地土壤普查和对有关林地土样分析普遍缺钾的结果,在句容林场和省林科所试验林内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施钾防病试验.一、概况和方法试验地为种源试验林、优树子代林、丰产栽培和混交试验林,林龄多为3—7年,个别10年.地形为低丘坡地和岗地,土壤分别为苏南黄砂土和下蜀系黄岗上.质地砂壤至中壤和轻粘,PH5.5—6.0,全氮含量0.0358—0.1039%,速效磷1.75—6.30ppm,  相似文献   

19.
杉木根腐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根腐病是杉木(Cunnighamia lanceolata)幼林新出现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的洪雅、峨眉、夹江、乐山、邛崃、崇庆、灌县、彭县等地的宜杉林地,以洪雅县林场发病比较严重,病株率达40%。作者于1978—1980年在洪雅林场研究了这一病害的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等,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20.
杉木是我省文化大革命以来新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材树种。到目前为止,全省已营造杉木林50余万亩。随着杉木生产的发展,杉木叶枯病发生越来越普遍。据调查,严重的地区最高发病率达90%以上,一般在20~30%,对林木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对杉木炭疽病,杉木细菌牲叶枯病,化学防治等方面专题研究较多,但在同一林地、同一植株上,几种主要致病菌感染情况,和以营林措施防治两种以上病原菌的效果研究方面,尚少见报导。我们从生产实际出发,从1975年起,协同高淳县大荆山林场,建立了以营林措施防治杉木叶枯病的样板林830亩。从1976年开始,又以本所杉木幼林为主,对产生叶枯的几种主要病原菌和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