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氮肥用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霞 《中国种业》2015,(12):65-66
以山东省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济麦22号、济南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8个不同的氮肥用量处理对其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群体茎蘖数在3叶期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济麦22号的总茎数在拔节期表现为正相关,在越冬期和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济南17号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表现为正相关在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当不施加氮肥时,2个品种的穗数、子粒产量远低于各施氮处理,穗粒数、千粒重则差异不大;施加氮肥时,2个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与氮肥用量成反比,穗数子粒产量则呈抛物线型分布。施氮量为15kg/667m~2时,济麦22号子粒产量最高,每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施氮量为12kg/667m~2时,济南17号子粒产量最高,每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安霞 《中国种业》2016,(10):41-42
以山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索不同播量处理对其群体生长动态、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农23号每667m2播种量为12kg、济麦22号播种量为7.5kg时二者群体结构最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最高,进一步增大或降低播种量都会造成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给‘济麦22’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栽培措施,选择4个生态区5个试验点,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其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济麦2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下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分析发现环境差异对‘济麦22’千粒重影响较大,而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较小。2008年4个生态区‘济麦22’适宜播期范围分别为:鲁南地区10月8日至14日、鲁东地区10月6日至12日、鲁北地区10月1日至7日、鲁西地区10月10日至16日;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180×104/hm2~240×104/hm2。研究还表明,在中高肥或高肥地力条件下,增加粒重对充分发挥‘济麦22’高产潜力似乎更有效。因此,选择适宜播期播量的同时,应在栽培技术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冬小麦和春小麦产量形成差异,2016年10月-2017年6月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春小麦品种津强8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和春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春小麦出苗比冬小麦延长8d,营养生长期缩短77~78d,灌浆期延长1~2d,全生育期缩短143~144d。拔节期和开花期,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但灌浆期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增加6.34%~7.67%,不同生育时期春小麦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无差异。春小麦收获穗数和千粒重比冬小麦分别增加2.35%~5.29%和4.28%~5.13%,但穗粒数比冬小麦少1.4~2.3,春小麦与冬小麦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春小麦可通过增加播量,增加穗数,保持稳定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实现小麦稳产,可为区域变革麦-玉种植制度,实现麦-玉周年双机收子粒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山农15号和济麦22号,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亩基本苗在8万~12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两品种小麦穗数增加,穗粒数、结实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率提高;济麦22号穗粒数降低幅度小于山农15号。山农15号亩基本苗12万株的密度处理的穗干物质积累率,在开花16天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济麦22号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济麦22号耐密性较好,密度过大显著降低山农15号的穗粒数和穗干物质量。在本实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亩基本苗10万株的密度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筋型小麦籽粒的物质积累特性及其播期调节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半冬性小麦强筋品种济麦20、中筋品种豫麦49和弱筋品种郑麦004,研究了籽粒灌浆期间不同筋型小麦的物质积累特点及其播期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籽粒形成和成熟期间,弱筋小麦品种郑麦004籽粒灌浆速率分别较强筋品种济麦20和中筋品种豫麦49降低14.1%和24.4%,因而千粒重也分别比2品种平均减少4.87和9.85 g,但籽粒中淀粉的含量增高,表现为郑麦004(82.4%)>豫麦49(80.2%)>济麦20(78.7%),淀粉中直/支比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促进了籽粒形成期(花后0~14 d)的灌浆速率,开花21 d后灌浆速率又明显下降;济麦20和豫麦49的千粒重以适播较高;但播期推迟对3种筋型小麦总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有提高作用,以晚播处理最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依据土壤墒情适量灌溉可增加小麦穗数,实现节水高产,但该灌溉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9—2020和2020—2021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山农23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溉、节水灌溉和充分灌溉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结果表明, 2个品种节水灌溉处理的分蘖节面积和反式玉米素含量、越冬期和返青期主茎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Ⅱ、Ⅲ、IP、Ⅳ和其余蘖发生,济麦22和山农23单株总茎蘖数比不灌溉处理越冬期两年度平均增加1.01个和0.75个,拔节期分别增加0.71个和0.56个。节水灌溉处理下2个品种拔节期各茎蘖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干物质重和13C同化物分配量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分蘖成穗,济麦22和山农23的单株成穗数比不灌溉处理两年度平均增加0.36和0.41个,籽粒产量增加35.00%和44.2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23%和8.55%。增加灌水至充分灌溉处理, 2个品种越冬期和拔节期单株总茎蘖数较节水灌溉处理增加,但单株成穗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  相似文献   

8.
选用品种—济麦22、济麦20和泰山2413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山东省胶东半岛气候条件下,适播期应控制在10月14日以内。中穗型品种济麦22、济麦20在播期延后的情况下,只要加大播量,对产量影响不大;对于大穗型品种泰山2413,群体则偏小,产量偏低。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当前气候情境下不同类型小麦在不同播期干热风的发生风险,以半冬性偏冬性品种济麦22、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周麦18以及弱春性品种西农529为材料,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分析2年的籽粒灌浆规律,并结合近30年本地区干热风发生分布,讨论不同播期籽粒灌浆95%时的干热风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小麦冬前分蘖减少,但春季分蘖增多,适度增加播量可以保证群体成穗数;籽粒灌浆时长缩短、灌浆速率加快,播期在一定范围内干热风发生概率没有明显提升。济麦22在380℃~680℃、周麦18和西农529在250℃~680℃冬前积温范围播种,干热风发生风险保持一致,继续降低冬前积温,干热风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本试验条件下,适度推迟播期,降低冬前积温,增加播量,灌浆速率增加,干热风发生风险没有显著变化,同时不同类型小麦产量稳定。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小麦最适冬前积温可由先前的约600℃降低到当前的约380℃,冬前分蘖2~4个,是小麦稳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济南市及周边地区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本研究以山东省近年来育成的2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连续2年进行品种展示试验,测定了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效率共18个性状。结果显示,除不育小穗数外,6个产量性状以及6个养分利用效率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单位面积产量和6个养分利用效率性状在年份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淀粉含量与不育小穗数、沉降指数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湿面筋含量与子粒氮含量之间,蛋白质含量和沉降指数与子粒氮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指数与子粒氮利用效率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山农29、儒麦1号和菏麦20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对照济麦22高出10.34%、8.55%和5.82%;山农31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指数分别为15.80%、39.30%和65.15,优于其他品种;山农20、山农29、山农23、红地95、烟农173、齐麦2号和登海202的子粒氮、磷和钾利用效率均高于被测品种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江苏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优质强筋品种‘瑞华麦506’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5日、15日、25日、11月4日和14日)和密度(2.1×106、2.7×106和3.3×106/hm2)对温光利用、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减少了出苗至越冬始期累积积温和日照时数以及花后累积日照时数。迟播显著降低了茎蘖数和穗数,但不同程度增加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每晚播种10天,生育期、积温、日照时数和穗数分别减少8.5天、108℃、38 h和3.85×105/hm2,产量损失700 kg/hm2。推迟播期降低了面粉吸水率,但增加了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密度对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综合而言,10月15日播种、采用2.7×106/hm2密度是江苏淮北强筋小麦协同高产优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2.
冯美臣  陈鹏  杨武德  王超 《作物杂志》2016,32(3):104-1623
为了阐明播期变化与施氮量对冬小麦氮代谢及蛋白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后茎叶氮含量、积累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晚播可以提高冬小麦茎、叶的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且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茎、叶的氮积累量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子粒蛋白质含量以施氮150和225kg/hm 2的处理最高,说明适宜的施氮量能改善子粒品质。分析播期与施氮量对子粒蛋白质含量的作用程度可知,施氮量是引起冬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作用程度占66.85%。在本试验条件下,兼顾冬小麦花后茎叶氮素代谢及产量,实现高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推荐播期是10月11日,施氮量为150kg/hm 2。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冬小麦调优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播种量对北方寒地旱直播粳稻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稻品种吉隆868和通禾833为供试材料,研究在旱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吉隆868和通禾833的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播种量为180万和150万粒/hm 2;随播种量增加,有效穗数先增后减,每穗颖花数和每穗成粒数均减少,千粒重变化不大。在拔节期两品种茎蘖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大。产量达到最高时,不仅成熟期单茎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且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也最高。剑叶和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通过控制播种量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既可以优化群体结构又可以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与立体匀播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在河北省赵县实验基地,以中筋小麦衡观35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及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立体匀播(C1)、常规条播(C2)2种播种方式和0(N0)、180(N1)、240(N2)、300kg/hm 2(N3)4个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在N0、N1、N2、N3施氮处理下,立体匀播较常规条播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6.1%、12.7%、6.6%、8.4%,即在0~300kg/hm 2施氮量范围内,立体匀播的小麦子粒产量均高于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表现为N3>N1>N2>N0。立体匀播技术结合300kg/hm 2施氮量,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均达到最大值。两种播种方式下,在灌浆后期,N0、N1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迅速下降,与N2、N3相比差异显著。综合考虑最终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立体匀播条件下,240kg/hm 2施氮水平可以较好地满足小麦灌浆期对氮肥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5.
高春华  于振文  石玉  张永丽  赵俊晔 《作物学报》2013,39(12):2211-2219
2007-2009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测墒补灌技术,设置0~14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拔节期65%, 开花期55%~60%)、中(拔节期75%, 开花期65%~70%)、高(拔节期75%, 开花期75%) 3个处理,比较了14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差异。以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为指标的聚类分析,将14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分别是超高产高水分利用率组(I组)、超高产中水分利用率组(II组)和高产低水分利用率组(III组)。比较各组代表品种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及日耗水量,播种至拔节期山农15 (I组)显著低于济麦22 (II组)和烟农21 (III组),拔节至开花期山农15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开花至成熟期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中水分条件下,山农15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而在低和高水分条件下,3个品种无显著差异。在中、高水分条件下,山农15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成熟期与济麦2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烟农21;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3品种的经济系数以山农15最大,济麦22次之,烟农21最小。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10~4、480×10~4和550×10~4株hm~(–2)),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配合增密能够有效缓解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与单穗粒重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与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下降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宽幅播种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密度为410×10~4株hm~(–2),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条件下的最优密度(340×10~4株hm~(–2)),且其增产增效幅度亦显著高于常规条播。综上所述,宽幅播种配合合理密植具有进一步协同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苗带宽8~10cm)与410×10~4株hm~(–2)密度相匹配是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播期对皮燕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6个播种时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皮燕麦品种白燕7号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光合特性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播期处理气候因子和皮燕麦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皮燕麦的生育期缩短,分蘖数先减少后增加,株高逐渐升高;光合性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期逐渐升高,在生殖生长期则相对降低;各阶段光合势总体呈降低趋势;收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显著减少,子粒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因素中日照时数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在其他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积温每增加1℃,子粒产量减少1.158kg/hm 2;降雨量每增加1mm,子粒产量减少0.738kg/hm 2;日照时数每增加1h,子粒产量增加24.101kg/hm 2。为获得子粒高产,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皮燕麦播种日期选择在4月13日前后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知云南冬燕麦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白燕15号、坝莜6号和远杂2号3个不同生育期的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播期和3个种植密度对云南冬播燕麦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白燕15号和坝莜6号两品种的主穗小穗数、穗轮层数影响显著(p﹤0.05),对3个供试材料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对3个供试材料的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有效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产量结果显示:白燕15号适宜播期为10月29日,密度为64万株.hm-2;坝莜6号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64万株.hm-2;远杂2号宜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48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