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适宜的肥料运筹模式,以常规早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3种肥料运筹模式(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高产推荐施肥和控释复合肥施肥)对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和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模式的平均实际产量达8201.7 kg/hm~2,且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和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在每穴有效穗数、公顷有效穗数、理论产量上均显著大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在千粒重上均显著小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改善双季早稻机插的群体结构,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并减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促进生育中、后期主要器官内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增加群体生物学总量而达到增产。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作为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获得高产的适宜施肥技术模式,对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进行工艺改进,也可有望成为该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高产的一种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2.
3.
马铃薯稻田免耕栽培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脱毒马铃薯会-2号,分别用不同播种量进行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播种量为125kg/667m2。在赤水地区既能获得高产,又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种量对盐碱地紫花苜蓿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轻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紫花苜蓿品种W1323和ARRIBA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生育情况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植株发育影响显著;随公顷播种量的增加,两品种均在播种量30.0 ks/km2时第一茬于草产量达到最高值,但播量进一步增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ARRIBA减产幅度高于WL323.回归分析表明:在盐碱地种植条件下,WL323和ARRIBA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分别为28.9 ks/hm2和29.4 kg/hm2.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东稻2号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以及在盐碱地大田种植、人工插秧条件下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下降,每盘播量50,80,100,120 g明显优于150 g与200 g,秧苗个体生长良好,素质较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紫云英不同播种量对鲜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福泉市种植紫云英在中等肥力情况下,播种量以2kg/667m2效果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优质粳稻垦稻12、绥粳4按4:6的比例混合种植的栽培方法,已经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大面积推广应用。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混种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秧苗株高增高,叶片数减少,根数减少,茎基宽与充实度减小,秧苗地上部、地下部百株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呈减小趋势,而根系盘结力增强,秧苗立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也随之增高,水稻产量以110g/盘干籽处理最高,达9292.47kg/hm~2。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期温度逆境处理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温度逆境对水稻的响应,采用盆栽种植的方法,在早稻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利用人工智能气候室,通过不同时期的温度逆境处理,分析其对早稻产量及构成。结果表明:生物量表现为低温中温高温,灌浆期孕穗期分蘖期处理;分蘖期和孕穗期的温度变化对有效穗影响较大,灌浆期的温度变化对有效穗基本无影响;孕穗期进行温度处理对结实的影响最明显,且高温会显著降低结实率;孕穗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其余各时期温度处理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表现为低温中温高温,灌浆期处理分蘖期处理孕穗期处理,孕穗期高温处理的产量最低,较同时期低温处理减少26.80%~42.46%,较同时期中温处理减少21.16%~36.22%。试验表明,高温对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最大,3个时期中,孕穗期是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最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2010年起,围绕双季稻,把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作为水稻研究的重点.其中早稻的引育和相关栽培技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已引进筛选出多个适宜杭州市机插栽培、具高产潜力的双季早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试验于2018-2019年连续进行2年,采用裂区设计,以甜荞品种冀甜荞1号和苦荞品种冀苦荞1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处理,研究了播种量对不同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冀甜荞1号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120万~18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120万粒/hm2。不同播种量对冀苦荞1号的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株高、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都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90万~15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90万粒/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王才 《作物杂志》2021,37(6):182-520
为研究播期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播期和3个播种量,研究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和群体光能截获以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每推迟1个播期,干物质积累降低0.13~0.37t/hm2,花前干物质转运量随播期的推迟呈降低趋势,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则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播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光能利用率随播期推迟和播种量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0月4日播种,播种量160kg/hm2时,花后干物质同化物较多,光能利用率达到最大值,2年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为8257.84kg/hm2,是适合当地的播期和播种量种植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亚洁  周彧然  杜斌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8,34(6):1005-1013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粳9538为材料, 设置裸地旱种和水种两种方式及低氮(LN, 100 kg hm-2)、中氮(NN, 200 kg hm-2)和高氮(HN, 300 kg hm-2) 3种N素水平, 比较研究了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种HN处理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以及水种HN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较NN有所下降; 但水种HN处理下陆稻的产量较NN增加; 随施N量增加, 水、陆稻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穗数均增加, 每穗粒数表现不一, 结实率均下降, 但陆稻降幅小于水稻, 陆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而水稻则显著下降。与水种相比, 旱种条件下陆稻的千粒重无显著变化, 而水稻千粒重则显著下降, 水、陆稻旱种的结实率均有所提高, 但陆稻的提高幅度大于水稻。与水稻相比, 陆稻不定根数少, 吸N能力低, 分蘖能力弱, 成穗数少、穗型小, 产量较低。拔节至抽穗期不定根数的增幅大, 叶片含N率下降慢, 花后叶片含N率和剑叶叶绿素(SPAD)值下降快。陆稻光合生产力对水分胁迫的负响应小, 对增施N素正响应大。表明陆稻和水稻对种植方式和N素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对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增产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2008,34(8):1409-1416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 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 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 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 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使每穗粒数降低, 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 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 施氮量以225 kg hm-2为宜; 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 施氮量以180 kg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基本苗与早稻产量的关系,通过采用不同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或组合(2个常规品种和2个杂交组合),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基本苗(2苗/穴,3苗/穴,4苗/穴)对湖南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和茎蘖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早稻产量、有效穂数、总干物质重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大。出叶速度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而略有减慢。从茎蘖动态来看,在最高分蘖期(移栽后28天)以前,各个处理的分蘖速度基本相同,处理间的最高苗数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是基本苗较少的处理,后期的死亡分蘖数相对较少,至成熟期,各处理间的有效穂数差异较小。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的每穴基本苗多,有利于产量形成,较易获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5.
土壤酸化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壤pH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土壤酸化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硫酸调节土壤pH结合移栽后浇灌不同pH的水使土壤酸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pH的下降,双季早、晚稻生育期延长,物质生产量下降,产量降低,当浇灌水pH下降至4.5以下,土壤pH下降至5.0以下时,双季早、晚稻产量下降明显,其中早稻平均下降7.82%,晚稻平均下降8.06%;当浇灌水pH下降至3.5以下,土壤pH下降至4.5以下时,双季早、晚稻产量下降幅度更大。土壤酸化主要抑制双季早、晚稻前期分蘖的发生,导致每穗粒数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粒数对水稻生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播插方式对超级粳稻宁粳3号产量及群体均衡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以超级稻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小苗机插(MT)、手工撒播(BS)、条播(DS)、穴播(HS)、精量手栽(PT)、循环手栽(CT)和等距手栽(ET) 7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群体均衡性的影响,并分析水稻群体均衡性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高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宁粳3号穗粒数、一二次枝梗数和穗层分布整齐度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群体均衡性差异是造成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群体均衡性越高产量越高。营养生长期的差异是造成宁粳3号机插、手栽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间群体均衡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精量手栽方式分蘖营养生长时间长,穗层分布均匀、群体均衡。直播方式可利用分蘖叶位少,且各叶位发生的分蘖营养生长时间短,穗型小,群体均衡性较差。机插方式群体均衡性介于精量手栽与直播方式之间。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相似文献   

19.
播种量对北方寒地旱直播粳稻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稻品种吉隆868和通禾833为供试材料,研究在旱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吉隆868和通禾833的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播种量为180万和150万粒/hm 2;随播种量增加,有效穗数先增后减,每穗颖花数和每穗成粒数均减少,千粒重变化不大。在拔节期两品种茎蘖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大。产量达到最高时,不仅成熟期单茎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且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也最高。剑叶和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通过控制播种量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既可以优化群体结构又可以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