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5年黑龙江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2015年黑龙江省玉米发生倒伏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2015年玉米倒伏主要存在以下因素:暴风雨天气,品种抗倒性差,穗位高过高,整地不到位,施肥不当,密度过大,病虫害影响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旨在为荞麦抗倒性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归纳了荞麦茎秆和根系形态、茎秆化学成分和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与倒伏的关系,总结了荞麦茎秆抗倒性的遗传规律和荞麦抗倒性的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荞麦抗倒性的主要指标和防治荞麦倒伏的生产措施。最后,对荞麦抗倒性QTL定位、肥料运筹和耕作方式等有待拓宽和深入研究的内容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倒伏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倒伏是由外界因素引发的植株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倒伏是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的严重性和对产量品质所造成的损失与作物生长环境和倒伏的发生时期有关。一般来说,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措施会引发倒伏或使倒伏程度加重。鉴于倒伏性对产量、品质的严重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作物的抗倒伏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笔者综述了对倒伏类型的划分,归纳为茎倒(折)、根倒和根茎复合倒伏三种类型,并对评价抗倒性的方法和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倒伏造成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收获成本增加,籽粒生理成熟后无法继续田间站秆脱水,影响玉米机械化籽粒收获。关于玉米抗茎倒伏相关的性状,前人从植株形态、节间形态、解剖结构和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结果不完全一致,同时这些性状对茎秆抗倒性作用大小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茎秆力学测定方法、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的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抗茎倒伏能力相关性状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内容,希望为进一步研究玉米抗茎倒伏相关性状及其评价方法,培育抗倒伏品种和优化栽培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45个糜子育成品种抗倒性进行了田间鉴定,选取其中7份不同倒伏级别的糜子品种统计分析植株农艺、力学性状与田间倒伏级别的关系。结果表明:45个糜子品种中有宁糜13号、陇糜7号、陇糜8号、雁黍8号等7个品种倒伏级别为0级,抗倒伏性较好。对7份不同倒伏级别糜子品种研究表明,倒伏系数与田间倒伏级别相关系数最大,达到极显著水平;植株机械强度、根重、株高是倒伏系数的较大影响因素,其中机械强度的影响最大,根重次之。  相似文献   

6.
<正>1谷子倒伏的危害及造成倒伏的原因倒伏是造成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倒伏不仅可使作物的产量品质降低,同时造成收获困难,甚至绝收。引起谷子倒伏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指品种特性因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如狂风、暴雨、冰雹等),栽植密度、施肥、病虫害等因素。倒伏多发生在谷子拔节后生育的中后期,因此谷子拔节后的茎秆质量对倒伏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影响茎秆抗倒性的指标如下:1.低位节间扁平度。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性的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分析了不同地区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高玉米抗倒性方面应用最多:通过提高茎秆的机械强度、降低株高、促进根系发生,降低茎秆倒伏率;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产量。并对调控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种子》2021,(2)
为筛选小麦优异抗倒性资源材料,分析倒伏严重年份黄淮南片麦区小麦产量构成,本试验以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81个小麦新品系为材料,结合多点试验抗倒性鉴定结果,利用倒伏指数法、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有27个小麦新品种(系)抗倒伏能力处于好或较好水平,占参试品种(系)的33.3%,倒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5、28.3;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有17个,占参试品种(系)的21.0%,倒伏指数平均值为89.5,表明本年度抗倒性较好的新品系在黄淮南片麦区占据多数,试验品系抗倒伏能力总体较好。倒伏与株高、最高蘖、有效穗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越高,群体越大,小麦品种倒伏的风险越大。严重倒伏点率和倒伏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倒伏越严重,产量影响越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伏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控制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和穗重,延长生育期,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倒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倒伏是由外界因素引发的植株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倒伏是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的严重性和对产量品质所造成的损失与作物生长环境和倒伏的发生时期有关。一般来说,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措施会引发倒伏或使倒伏程度加重。作物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植物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鉴于倒伏性对产量、品质的严重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作物的抗倒伏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笔者综述了对倒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作物倒伏与否主要受到4个系统共同制约:气候因素、生态因素、栽培因素和植物内在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物抗倒伏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倒伏是由内外因素引发的植株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人们在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创立了许多评价方法。笔者从作物茎秆的化学成分与形态结构、力学原理和QTL定位等方面对抗倒伏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多少与倒伏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作物的株高、茎节的长度、单茎的鲜重以及维管束的面积、密度、视野中的数量等许多形态显微结构与倒伏亦有关系;许多专家利用力学原理对多种作物的抗倒能力进行了实验,最后,对研究作物倒伏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套作大豆苗期茎秆木质素合成与抗倒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从茎秆强度的角度探索套作大豆苗期耐阴抗倒机制,对套作大豆苗期茎秆木质素合成与抗倒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耐阴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在大豆-玉米套作和大豆单作两种种植模式下,测定茎秆的木质素含量及其合成过程中的苯丙氨酸转氨酶(PAL)、4-香豆酸:Co A连接酶(4C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等关键酶活性以及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结果表明,套作大豆苗期倒伏严重,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不同大豆品种受套作荫蔽影响程度不同,强耐阴性大豆南豆12茎秆抗折力降低幅度最小,在套作环境下其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大,茎秆木质素含量高,PAL、4CL、CAD、POD活性强。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苗期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折力极显著正相关(r=0.890,P0.01),与倒伏率极显著负相关(r=–0.889,P0.01),与4CL、CAD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套作环境下,强耐阴性大豆苗期茎秆中较高的4CL、CAD活性是其维持高木质素含量的酶学基础,而高木质素含量有利于提高茎秆强度,进而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玉米倒伏与植株农艺性状和病虫害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丹玉336、郑单958和迪卡516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密度、3次重复的试验设计,研究茎秆质量性状、农艺性状、病虫害发生与倒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倒伏率与穗位、重心高度、茎腐病、玉米螟虫发生和种植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节间长度和纹枯病发生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秆拉力、穿刺强度、折断强度和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压碎强度和气生根层数呈显著负相关。茎秆质量性状可作为玉米倒伏的直接评价指标,穗位、重心高度和种植密度可作为玉米倒伏的间接评价指标。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密度、重心高度、茎粗和茎秆拉力4个性状对倒伏性起主要作用,密度指标对倒伏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达到0.8366,重心高度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5490,茎粗和茎秆拉力的直接通径系数也很大。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倒伏指数QTL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利用由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Kasalath(籼)∥Nipponbare 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及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水稻倒伏相关性状QTL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3性状与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利用基于性状-标记多元线性  相似文献   

15.
植物体内木质素的含量不仅与植物的抗病性有关,也与植物的抗倒伏性状密切联系。本试验以15个抗倒性等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初花期和青荚期测定茎秆中部木质素含量,同时用qRT-PCR的方法分析了木质素代谢途径中6个关键基因PAL、4CL、C4H、CCR1、CCR2和CAD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油菜茎秆木质素从初花期到青荚期平均增加了28%,抗倒性强的材料木质素增加最明显,达到33.5%;不同时期,不同抗倒伏性的油菜茎秆中部木质素含量差异均极显著;各基因表达量在两个时期间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但在不同抗倒性材料间,只有基因PAL、4CL和CCR1表达量间差异显著;基因PAL的表达量与木质素含量相关性最强,4CL基因的表达量与其他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相关性最强。综上所述,木质素的合成积累由代谢途径中各个环节关键基因所共同决定,但基因PAL和4CL对木质素的代谢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豆抗倒伏性的评价指标及其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倒伏性的鉴定通常采用倒伏程度分级法, 但其表现依赖于田间实时环境, 分级较粗放。育种实践需要一种不依赖于实时环境的倒伏潜势评价方法。本研究利用表型差异大的32个大豆品种和1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NJRIKY, 研究了鲜重力矩(株高×鲜重, PF)、干重力矩(株高×干重, PD)、单位抗折力鲜重力矩(株高×鲜重/抗折力, PFS)和单位抗折力干重力矩(株高×干重/抗折力, PDS)等4种倒伏性评价指标与倒伏程度的关系, 从中遴选出PF与倒伏程度的相关系数高、物理意义明确、测度简便、环境稳定性高, 与倒伏程度共同QTL多, 综合表现最优, 反映了倒伏势。在A2、C2、D2和G连锁群上, 共检测到7个倒伏程度相关的QTL, 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6%~12%, 2年未检测到相同的QTL; 在B1、C2和O连锁群共检测到7个倒伏势有关的QTL, 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5%~12%, 其中qPFC2-2, 2年均能稳定表达, 贡献值较大; 倒伏程度和倒伏势共有的QTL区间有GMKF059a~satt319和satt286~A63_1T两个; 抗倒伏性等位基因来自亲本科丰1号。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长谷4号、长生13和晋谷21为材料,在成熟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测定7个性状指标,分析其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倒伏指数均以黄熟期最大,乳熟期最小;从基部第2节间~第6节间,倒伏指数依次增加,抗倒伏性依次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度和单株穗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度呈正相关,与基部第2节间直径和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呈负相关,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倒伏指数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单株鲜重、重心高度、株高、基部第2节间直径、基部第2节间长度和单株穗鲜重。由研究结果可见,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和重心高度可作为评价谷子成熟期抗倒伏性的通用指标,对选育抗倒伏谷子新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黑麦生物产量高,适应能力强,且抗病、抗寒、耐盐碱,整个生长期内很少发生虫害,不需要喷洒农药,能实现绿色优质的饲料生产,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饲草作物。在我国北方冬闲盐碱耕地种植饲用小黑麦,能很好地解决粮作、经作、饲作争地问题。以6个小黑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生育期、抗倒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比较,可知冀饲2号和小黑麦3241生育期适宜冬闲种植,在饲草产量、品质和抗倒性方面表现好,适宜在黄河三角洲冬闲盐碱耕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大麦根倒伏抗性评价方法及其倒伏系数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王莹  杜建林 《作物学报》2001,27(6):941-945
本研究对倒伏性不同的20个大麦材料进行力学分析和根量、茎秆机械强度等8项指标的测定与计算,综合考察了植物高度、单茎鲜重、茎秆机械强度和根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根量和株高与大麦倒伏系数的关系最密切.相关分析表明:倒伏系数与倒伏程度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以"倒伏系数”为衡量标准,能客观、准确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