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利用总配合力效应值确定玉米种质优势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抽丝期、穗上叶数、株高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值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分为4大优势类群和其它类群.  相似文献   

2.
采用双列杂交的方法,按照P(P-1)/2对6个不同的亲本材料进行配合力分析,并分析了自交系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粒行数、粒重、千粒重6个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NS226、EGM-1、HA 8-2等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高,NS226×HA8-2、KS4455×EGM-1、系1523×HA8-2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高.  相似文献   

3.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和美国玉米带种质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是拓展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重要来源。本文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 以中综5号、中综6号和中综7号综合种为测验种, 与12个外来群体配制36个组合。以郑单958为对照, 2009—2010年分别在北京顺义、山东济南和河南新乡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测定。利用Miranda Filho-Geraldi模型, 评价外来群体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 Pob43、La Posta、Pob21、Pob32、Pob49、Pob501等群体的产量及相关性状GCA表现优良。群体Pob49、Pob501与我国PA种质, Pob32、BS29与我国PB种质, Pob43、La posta与我国D群四平头种质的遗传关系较近。因此, 在改良外来群体适应性的基础上, 可以我国A、B和D类群种质为核心, 将群体Pob21、Pob49、Pob501与A群种质, Pob32与B群种质, Pob43、La Posta与D群的四平头种质构建复合种质并进行改良, 逐步拓宽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GRIFFING4模式,对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之间及同一自交系的不同性状之间配合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寒地8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的配合力分析方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及初步评价,研究表明,9030-130、边90-138、边90-131是综合表现较好的自交材料,可在育种中利用。杂交组合边90一131×边90-40和辐18-2×边90-396的行粒数、百粒重等性状表现突出,可进一步组织试验,确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5个玉米矮秆突变体为材料,研究其致矮力及主要性状配合力表现,以期明确其致矮效应和育种应用潜力.结果表明,以致矮力为突变体的相对矮化指标,株高致矮力R08d>K78d>K15d>K125d>K123d;穗位高致矮力K78d>K15d>R08d>K125d>K123d;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K123、K123d、K15d和...  相似文献   

7.
选用国内11个玉米自交系,采用GriffingⅣ双列杂交设计组配出55个杂交组合,对穗粒重、穗长、穗粗等8个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等性状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起作用,穗粒重主要是受非加性基因效应的作用;郑58×5003/412、昌7-2×综31、B73×昌7-2等10个组合的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的特殊配合力较高;昌7-2、P138、B73、242/B84具有较高单穗粒重性状GCA效应优势;昌7-2和郑58自交系秃尖性状上一般配合力为负数;5003/412、P138、综31具有穗长和行粒数性状GCA效应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揭示华南晚籼杂交稻叶片SPAD值一般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华南杂交水稻的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以华南地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个籼稻不育系和6个籼稻恢复系配置了18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杂种及其亲本叶片SPAD值移栽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于幼穗分化期(栽后43或50 d)达到最低点,始穗期(60 DAT)后快速下降。不同组合以及同一组合在不同发育时期叶片SPAD值存在较大差异。灌浆结实期至蜡熟期,‘荣丰A’、‘五丰A’、‘华占’和‘广恢308’及其相应组合叶片SPAD值下降较快,而‘明恢63’和‘桂99’及其相应杂交组合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SPAD值,并与亲本SPAD值一般配合力的动态变化相一致。除分蘖始期叶片SPAD值以特殊配合力为主外,达70.76%,其余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均以一般配合力起主导作用。杂种叶片SPAD值在生殖生长阶段的遗传力(21.90%~63.89%),显著高于其营养生长阶段的遗传力(8.02%~14.79%);其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性或/和...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及反交效应,为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杂交种的组配提供依据.以1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按GriffingⅢ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10个组合,观测杂交种的单株产量、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主轴长、抽丝期和开花期等7个性状的表型数据,并对上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广义遗...  相似文献   

10.
以 7 个新选育的国外先锋杂交种二环系为母本,以 4 个测验种 Z206F、昌 7-2、郑 58、L351 作为父本,采取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7×4)组配 28 个杂交组合,对其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轴粗、秃尖长、出籽率、籽粒含水量、单株产量、小区产量等 13 个主要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中 ZM04 和 ZM05 可降低杂交后代株高,增加行粒数,提高出籽率;ZM02 和 ZM04 可降低杂交后代穗位高,增加穗长;ZM01 和 ZM04 可增加百粒重,缩短秃尖长,ZM01 和 ZM05 可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量;ZM04、ZM05、ZM06 可增加穗行数、单株产量、小区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组合 ZM02× 昌 7-2、ZM03×Z206F、ZM07× 郑 58 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单株产量总配合力分析表明,组合ZM04×L351、ZM06×L351、ZM02× 昌 7-2 的总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单株产量的总配合力与单株产量排名基本保持一致,总配合力可以作为后期选择新组合的一个重要指标。遗传参数分析表明,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出籽率可在早代进行选择,行粒数、穗行数适合在早代和高代结合进行,百粒重、单株产量、轴粗、籽粒含水量适合在高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玉米黄早四改良系及其改良单交种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新黄4和黄改113的GCA效应低于黄早4,其GCA在地点间的稳定性较差,因此不能用其更换生产上配制的全部杂交组合中的黄早4. 27—263×新黄4比豫玉1号极显著增产,达10.1%,可直接用于生产;27—263×黄改113减产0.6%,不显著,黄改113×M_017比烟单14号减产2.9%,不显著,二者可作为改良单交种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试验,然后投入生产.鉴于新黄4和黄改113产量低,抗病性不够好,用其代替黄早4配制杂交种时以作父本为佳.一般配合力的稳定性可以作为衡量自交系好坏及其配制的杂交种适应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大豆DNA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大豆DNA的玉米在自交选育2~3年后,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豆DNA可影响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3个选出的玉米材料1DA5、5DB2和26DC1的总蛋白含量均比对照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使玉米籽粒的总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13.44%、12.84%、13.83%,且材料5DB2的醇溶蛋白在其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较对照降低了1.7%,而材料1DA5和26DC1的醇溶蛋白在其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均较对照明显提高。这说明,大豆DNA的转入引起玉米发生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3.
钼肥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颖  陈顺友  刘丹  唐容  崔远萍 《种子》2005,24(3):18-21,84
本试验运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设计的试验方法,进行钼肥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钼量和玉米密度,施钼量和带型配置都有一定的互作效应;当玉米密度、带型配置适当时施入钼肥均能增加玉米产量,即在玉米大豆体系中加入钼肥能有效地提高间作玉米的产量.在试验条件下,当玉米密度为43 747.2株/hm2,玉米与大豆带型配置为2∶2,大豆钼酸铵用量为3 750 g/hm2时,间作玉米产量可达到7 452.406 kg/hm2.  相似文献   

14.
庄勇  严继勇  曹碚生  袁希汉 《种子》2004,23(6):35-37,40
结果表明这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下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这6个性状的遗传均有一定的作用;亲本2和6的6个性状一般配合力均较高,是比较好的杂交育种材料;亲表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表现既有相对一致之处,也存在相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收割时期对不同类型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是随着生育时期地推进而不断变化的,本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成熟期子粒产量最高但不是饲用营养价值最高的时期,粮饲兼用玉米鲁单50和高油玉米高油115在乳熟末蜡熟初期收获,鲜物质产量最高,粗蛋白含量及产量也最高,其他营养成分也较高,可以获得最高饲用营养价值;而青饲玉米科多8号在乳熟期收获可以获得最高的饲用营养价值。另外,3种不同类型玉米相比较,青饲玉米科多8号的生物产量高,饲用营养成分尤其是粗蛋白产量最高;高油玉米粗脂肪的含量和产量都是最高的,在作为能量饲料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对体外受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重要的多肽类生长因子,它对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早期胚胎的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量研究表明:EGF能够以旁分泌(Paracrine)或自分泌(Autocrine)的形式作用于胚胎组织中的EGFR,刺激内细胞团(ICM)和滋养外胚层的增殖,从而调节早期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瓜β-胡萝卜素含量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6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南瓜自交系及其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组配成的1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中国南瓜β-胡萝卜素含量的配合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南瓜自交系β-胡萝卜素含量的配合力特点。结果表明:在16个南瓜自交系中,从上海黄狼南瓜中选出的自交系‘百泉10’的一般配合力最大,其次是,‘百泉5’(来源于广东),‘百泉4’(来源于黑龙江)。最小的是‘百泉2’(来源于北京)。在120个杂交组合中,特殊配合力最大的是‘百泉9’(来源于河南)ב百泉10’(来源于上海),其次是‘百泉7’(来源于河南)ב百泉15’(来源于北京)、‘百泉4’(来源于黑龙江)ב百泉12’(来源于海南),最低的是‘百泉1’(来源于湖南)ב百泉11’(来源于江西)。因此不同来源的南瓜自交系间一般配合力差异很大。自交系间地理差异越大,其间的特殊配合力往往越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饲用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对粮饲兼用玉米鲁单50(LD50)、高油玉米高油115(HO115)和青饲玉米科多4号(KD4)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KD4的鲜、干物质产量最高,较LD50高100%、72.2%,粗蛋白和粗纤维的产量也最高,较LD50高80%、149%;HO115的粗脂肪产量最高,较LD50高62%,粗蛋白的产量也较高;LD50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KD4,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产量都最低.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37个玉米品种耐低氮潜势,于2013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玉米品种植株性状、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玉米的穗上叶叶面积、穗下叶叶面积、穗位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有效功能叶片数、散粉至吐丝间隔期( ASI)、穗长、穗粗、秃尖长、行粒数、百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对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施氮水平下37个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除穗下叶叶面积ASI和秃尖长外,其余性状均为45 kg/hm2施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该施氮量可能是玉米品种耐低氮鉴定的适宜施氮量。低氮胁迫对玉米各性状具有不利影响。低氮胁迫下玉米籽粒产量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有效功能叶片数、穗长、穗粗、行粒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低氮性筛选指标。不同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存在基因型差异,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方法筛选出三峡玉3号、三峡玉5号、三峡玉9号、忠玉9号、先玉508、M8( XZ071-4×渝561)、M15(11 Y2×08 HC-7)、BH1421(281H ×S99)共8个高产耐低氮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青贮饲料来源,蛋白质含量较低是制约其饲喂价值的主要问题。混合青贮可通过原料间成分的互补性以及发挥微生物的互作效应实现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均衡与提升。本文综述了玉米与高蛋白牧草、副产品和青贮添加剂混贮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了我国玉米混贮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我国玉米混贮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