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强  陈明  张超 《绿色科技》2013,(2):211-213
指出了雷电灾害是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越发达,雷击对人们的威胁就越大。公路收费系统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大量耐电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的微电子设备,最怕遭到雷击。普通的避雷装置在接闪了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泄流入地时,附近的空间发生了强大的电磁场变化,会在相邻的导线(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雷电的过电压。因此公路收费系统的雷电安全防护设计必须严格执行有关雷电防护标准,才能使其达到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雷电对信息塔和人身安全有重大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雷击、跨步电压和雷电电磁脉冲。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接闪杆、引下线、接地体设置、接闪杆雷击保护范围,接地电阻的计算、防止雷电电磁脉冲的措施作了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3.
李萍  蔡河章  张泉锋  管超 《绿色科技》2013,(11):261-262
针对天气雷达站所建位置为高山地区,防直击雷比较脆弱的问题,根据福建省三明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站所处位置的地理、气象等自然环境的特点,从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雷达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措施。实践表明,该站已达到了防直击雷保护的要求,现已运行1年多,未曾受到雷电损害。因而该防雷保护亦可在以后新建天气雷达站中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4.
雷电的危害形式有直接雷、感应雷击、反击、电磁脉冲辐射等四种形式,针对这些雷电危害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避免或减轻雷电的危害。一个完整的避雷系统必须包括防直接雷的避雷针(带、网)、防雷电反击的等电位连接、防雷电波串入的线路避雷器和防电磁感应的屏蔽网。等电位连接可以减少雷电流引起的瞬间高压对其他金属管线的反击,但无法避免对相线的反应,因而即使在防雷要求不高的一般建筑中,采用电源避雷器是必要的,电源避雷器不仅可以分流浪涌电流(LEMP)减轻雷电波对电器的危害,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压反击。传统做法中避雷引下线会引起很大电磁场,产生很大的感应电压,放置在引下线附近的没有屏蔽保护的电器,即使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破坏。原有的避雷做法被证明在防止直接雷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雷电 陡度大的缺点,这在微电子产品日益增多的今天,它的副作用也日益明显,有改进的要求。这有待于科技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人工引雷技术的原理,结合2008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松岭地区进行的人工引雷实验情况,具体介绍了利用火箭拖带细金属导线进行人工引雷的专门技术,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部分试验结果。通过电场变化的同步测量和光学观测,揭示了人工引雷的放电特征与自然闪电有极大的相似性,提出了人工引雷技术在研究雷击效应和引燃林火机理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及主动防御森林雷击火灾的潜力,探讨了近距离同步测量云地闪电回击电流、量化分析雷击火机理的物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信息设备的大量应用,雷击电磁脉冲和雷电过电压对设备和系统所造成的损坏日显严重。因此,解决雷击对建筑物电子信息和配电系统所造成的损害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在配电系统设计中如何选择浪涌保护器。  相似文献   

7.
架空输电线路分布很广,受雷击的机会很多,架空输电线路雷击时,轻则引起绝缘子表面闪络,从而引起线路跳闸;重则引起绝缘子破裂,木杆劈裂、断线等事故,造成线路较长时间的供电中断。 防止架空线路受直击雷的最好方法是使用避雷线(即架空的接地线),一般用25—35平方毫米的镀锌钢绞线,架空在输电线的上面,在每基杆塔用接地引下线(或利用杆塔本身的钢筋)接到接地装置上。 避雷线的保护范围通常用保护角a表示,它是指过避雷线中心对大地的垂直线和避  相似文献   

8.
针对雷电对视频监控系统造成的破坏,分析破坏原因,如直接雷、雷电倾入波、雷电感应、地电位反击等,并依此提出了视频监控系统应对雷电袭击的对策与措施,针对输入端-传输端-终端的各项设备采取措施对雷电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了安全。  相似文献   

9.
由于10 kV供电线路长,且矿井位于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区,受所处地形的影响,该区雷电活动频发,常常导致矿井供电线路在雷雨天因受到雷击导致过电流、过电压等停电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井下的安全生产及对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经过对雷击事故进行分析,认为变电站内避雷针的架设位置距被保护的设备之间的绝缘距离过小、线路部分绝缘子的质量差是导致雷击事故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选择变电站内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距离、更换质量较差的瓷绝缘子、定期给瓷绝缘子除污等防雷技术措施,有效地避免了雷击事故的发生,保证了矿井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国外先进的预报防治雷击火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先进的预报防治雷击火技术张景忠,张铁森,张俊玲(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阿城市土地局)雷电是由大气中雷暴云运动而产生的,全世界每年雷击共约20亿次。据美国西部林区统计,每9次雷击就会产生1次雷击火。自本世纪40年代起,为了更好地预防雷击火,一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机械损伤、铺玻璃纸、放置已灭菌3次的健康或发病寄主松针等不同组合处理方法,诱导油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产生分生孢子器。结果表明:不铺玻璃纸的菌丝上直接放置已灭菌3次发病松针,不论是否经过机械损伤,均可诱导分生孢子器快速大量产生,培养第8 d,经机械损伤和非机械损伤处理后分生孢子器产生数量分别为127.20和121.43个/松针;铺玻璃纸的菌丝上放置松针后,获得的分生孢子器极为干净,利于后续处理和分生孢子的获得。其中放置发病松针、不铺玻璃纸的处理下分生孢子器萌发率最高,在机械损伤和未机械损伤的情况下萌发率分别为87.1%、85.4%。  相似文献   

12.
6 kV送配电线路和雷击跳闸一直是困扰矿井安全供电的一个难题,雷击事故几乎占线路全部跳闸事故的一半以上。找到更好更有效的线路防雷保护措施是每个电力工作者关注的难题。通过对雷击线路的危害的分析,找出各种改善线路雷电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雷暴活动较为频繁的国家,受雷击灾害比较严重。每年新建的高层建筑物逐渐增多,受雷击的概率比普通建筑更大。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考虑防雷,使雷击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已成为设计人员、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从雷击的本质、建筑物防雷的分类、建筑防雷的特点及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对今后建筑防雷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对以后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预防雷击火灾的发生,利用呼伦贝尔市2009-2016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闪电频次的极性、幅值、陡度、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年均闪电频次遍布全年各月,绝大多数发生在6-8月;闪电频次的日分布特征明显,多出现在14:00-19:00;正地闪的雷电流幅值、陡度均大于负地闪。在空间分布上,呼伦贝尔地闪发生频次最高区域为海拔600~700 m的地区,次高区域为海拔300~400 m的地区,纬度高值区分布在49.1°~49.6°N,经度高值区分布在121.8°~122.4°E。扎兰屯市东北部、牙克石市中部、鄂伦春自治旗西南部地区雷电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林区干雷暴及雷电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雷击易发区的调查,对气候、可燃物、火源种类等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为雷暴发生期,5月份以后强对流天气进一步增强,进入5月中旬后,为干雷暴发生最为频繁时段也是极易发生林火的危险时期。安装雷电监测系统,可以探测雷电发生的时间、方位、密度和强度等雷电特性;结合气象雷达和卫星资料,分析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位置,作出预报。  相似文献   

16.
雷电所引发的雷击火已成为森林火灾主要火因,并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充分认识雷电机理与成灾机制基础上,采取人工引雷和抑制闪电等现代科学手段进行雷电防护,已成为森林防火工作中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的建筑群通常为茂密的森林所环绕,这种特殊的森林环境,对建筑群的雷电防护必须进行技术改进。根据井冈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其气候条件,分析井冈山革命旧址群雷击事故多发的原因,进行内、外部雷电防护技术的探讨,并提出利用仿生树内的金属结构作为独立避雷针的雷电防护技术和操作方法,对保护井冈山革命旧址等文物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雷电防护分区和分级确定的防雷等级要求,综合考虑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设计:防直击雷、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屏蔽及综合布线、浪涌保护器SPD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新型膜管吸热器,它能利用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产生的全光谱光热效应的优点,以及阳光中含有的紫外线能杀灭菌类的事实,将包括黑色吸热材料设置在沿透明膜管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的两面管壁的一面上,制成单面透明的膜管吸热器,作为太阳能  相似文献   

20.
变电站对于整个电力系统来说非常重要,是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防雷的重要站点。文章简单介绍雷电的形成,并对变电站雷击的来源以及防雷的相关措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同时对35 kV变电站防雷相关设备的配置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