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肠道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传染病几乎是全场蜂群同时染病,整脾封盖前的大幼虫全部死亡,边脾即使有些幼虫封盖了,不几天也被工蜂咬破房眼露出尖头死蛹。开始  相似文献   

2.
3.
刘正忠 《中国蜂业》2004,55(6):18-18
我饲养中蜂30多年,从旧法饲养到活框饲养,多次历经中囊病.原来蜂群少,一旦感染,任其自生自灭.现在有蜂群70多群,并且已有10年未感染中囊病,放松了预防.  相似文献   

4.
5.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传勇 《中国蜂业》2003,54(6):17-17
中蜂囊状幼虫病一般是在早春和晚秋发生。囊状幼虫病危害严重时整个蜂场毁灭 ,如早发现及时用药 ,是可存活下来的 ,但群势减弱 ,很难复壮。经过多年反复试验 ,不断实践 ,终于找到以下综合防治措施。第一、要抓住“防”字 ,防是上策。1 选育抗病蜂王 ,更换老王。秋季气候温和、蜜粉源比较丰富时 ,抓住这个宝贵时机 ,在抗病力强的大群中进行复式移虫培育新王 ,淘汰老王。2 培养大群 ,提高免疫力。每箱要保持 5~ 6框蜂 ,蜂数在 1万只以上 ,这样的群势是提高蜂群自身免疫力的关键。3 用中草药糖浆饲喂蜂群 ,增强抗病能力。凡是人服用的清热解…  相似文献   

6.
中蜂主要病敌害有3种,分别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巢虫,对中蜂养殖业危害严重.在蜂病防治上,目前主要还是以药物防治为主,这往往导致蜂药使用过度,造成蜂产品药残超标,给我国蜂产品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基于以上,围绕主要发生的3种病敌害,从基本概述、发生情况、防治要点、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等方面加以阐述,以便对中蜂主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促使粮林草的品种和数量的大大增多,加上肥源充足,出现了粮丰林旺草绿的景象,为蜜蜂的饲养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近几年来,不管是城镇或农村,中蜂的发展更为迅速,既满足人们对蜂产品的需求,又开辟了一条投资少、收益快的生财之道。为了使中蜂饲养的稳定发展,笔者把当地发生的疑似中蜂囊状幼虫病报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1发病情况自去冬今春,在本镇与邻镇放在平原且饲养密度过大的个别养蜂户中,出现一种过去未曾发生的中蜂幼虫病。先是个别户1~2群发病,而后蔓延到多群发病,并波及邻近场户发…  相似文献   

8.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俗称"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烂子病"等,严重的可致规模化中蜂场的中蜂全部死亡,该病发病快,涉及面广,给蜂农造成极大损失。2014年3-4月,正安县境内安场镇、碧峰乡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据抽查几个蜂场统计显示,发病蜂群占饲养蜂群总数的81。5%。笔者采取控制中蜂场转移流动,加强饲养管理,清巢消毒,控制蜂王产卵,清除传染源,选育抗病蜂王繁育,结合中草药防治等方法,有效控制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汪新辉 《蜜蜂杂志》2010,30(8):28-29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蜂群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引起,传染快,容易造成地方性流行。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饲养中蜂的师傅,多有谈中蜂囊状  相似文献   

10.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俗称“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等。1中蜂治囊散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1.1配方:贯仲、苍术、粟壳各50g,青木香30g,甘草20g。配伍组成为10框蜂的用量。1.2方解:本方具有消炎、解热、杀菌、镇静、镇痛的作用,故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管仲性味苦、寒、有毒,能清热解毒。苍术性味苦、辛、寒,能燥湿健脾,发汗解表,去风湿。粟壳性味涩、平、有毒,能涩肠敛肺,镇静镇痛。青木香性味辛、微苦、温,能行气止痛,和胃止泻。甘草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和药性。2草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规模化中蜂养殖场非药物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可行性,提出了实现非药物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应对方法,旨在推进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00,(11):17-18
可以说,如果不是70年代全国暴发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并蔓延至今,说不定中蜂产业大军已驰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意蜂一道逐蜜中原了。我从1972年至1979年专门饲养中蜂的这8年中,受到3次中囊病的摧残。1980年后,我改养意蜂,也饲养少量中蜂做试验。从1972年到现在近30年来,已记不清遭受中囊病袭击的次数了,下面谈谈与中囊病无数次遭遇中的一点体会。1急性中囊病和慢性中囊病1.1急性中囊病的发生,几乎是全场蜂群同时染病,整脾封盖前的大幼虫全部死亡,很像意蜂茶花期蜜蜂严重中毒时大面积…  相似文献   

13.
户鼎荣 《蜜蜂杂志》1994,(10):25-26
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宁夏的发生与防治方法宁夏固原地区养蜂试验站(756000)户鼎荣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在宁夏暴发流行于70年代中期,它的暴发流行使85%以上的中蜂遭此病死亡。80年代中期和1992年春末...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7,(8):32-33
为了摸清山西省囊状幼虫病对中华蜜蜂养殖业的危害,我们选择山西省中华蜜蜂养殖较为集中的市县,于2013~2017年进行了5年连续的跟踪调查。本次调查选择的中蜂养殖场42个,调查蜂群305群,5年定点跟踪调查蜂场4个。通过调查明确了危害山西省中蜂较为严重的病害和虫害种类,其中主要病害包括中蜂囊状幼虫病、急、慢性麻痹病、黑蜂王台病毒病等;主要虫害包括大蜡螟、小蜡螟,胡蜂等。我们针对危害最为严重的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因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其发生规律不同。在我省的左权县发病为急性发作型,发病急,传播快,发病集中在3~4月份;在我省的阳城县,多为散发型,发病集中在5~6月份。针对各地的发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蜂业》2017,(9):34-36
中蜂囊状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宗旨,分析引发疾病的机理,分辨其与其他蜜蜂烂子病的病因、病原差异,采取紧缩蜂巢、密集群势、保温除湿、补助饲喂等蜂群饲养管理措施,减少蜜蜂的哺育量,增强蜜蜂的清巢力,培育优质健壮蜜蜂,提高蜂群的抗逆力与抗病力,有效控制病态传播,确诊发病原因。若是中囊病暴发,应果断采取自然断子与人工断子的措施,切断囊状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传染对象,结合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饲养强群与预防性喂药等综合防治中囊病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正忠 《蜜蜂杂志》2009,(11):37-37
近几年来,笔者实地走访和电话询问了解到四川东北部及重庆等地的许多饲养中蜂的朋友,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暴发,传染速度迅猛,连续多年发生,给该地区的中蜂造成了严重损失,严重地挫伤了他们饲养中蜂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张建国 《中国蜂业》2006,57(9):23-23
20世纪70年代,曾在我国广东首先暴发继而在南方大流行后导致百万群以上中蜂毁灭性蜜蜂病害——中蜂囊状幼虫病.本世纪初由这种中囊病病毒的新变种又在我国北方流行起来。目前尚无特效药能够治疗.所以中蜂囊状幼虫病直接危害着我国广大饲养中蜂的地区,对中蜂养殖业的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对于中蜂为什么易感染囊状幼虫病.本人有以下几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提高养蜂经济效益,作者以正在发病的中蜂蜂群为试验病例,采用大青根、野葛根、金银花藤、树舌等当地的中草药组成配方,进行预防治疗对比试验,并比较试验蜂群中发病幼虫数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空白组、对照组、测试组蜂群在治疗前幼虫发病率分别5.8%、5.9%、6.2%;经过15天治疗后,三组蜂群幼...  相似文献   

19.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蜂囊状幼虫病 (以下简称中囊病 )是我县中蜂定地饲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严重威胁养蜂事业的发展。从 2 0 0 1年至今 ,连续 3年在我县发病严重 ,致使养蜂生产损失重大 ,减少蜂群 70 %以上。因此 ,总结了这几年的防治经验 ,供蜂友们在生产实践中参考。1 中囊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中囊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 ,主要感染危害幼虫和工蜂 ,在气温适宜的春季和秋季容易发生。被害幼虫无法化蛹 ,一般都在幼虫封盖前后表现症状 ,封盖前感染幼虫失去光泽 ,然后软塌下陷 ,贴于巢房下半部 ,成面团状 ,无臭味 ,头部有黑色点 ,封盖患病幼虫被工蜂咬破蜡盖 ,呈…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入春以来 ,由于长期阴雨低温 ,加之部分蜂场忽视加强管理和防治 ,造成中蜂囊状幼虫病暴发。此次暴发是锦屏县继1979年以来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次。在开始感染发病的3月中旬 ,病情蔓延至蜂群飞逃 (死亡 )最严重的4月中旬和越夏开始断子的6月中旬 ,我们3次对42户适度规模的养蜂户进行全面调查。42个蜂场蜂群发病前蜂群总存箱1965箱 ,先后感染发病1126箱 ,发病率为57.30 % ,病后飞逃 (死亡 )689箱 ,占发病数的61.19 % ;春季不能取蜜的蜂场有22个 ,占调查蜂场总数的52.38 % ;2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