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外加硒素处理后,水稻各部位硒含量的变化。采用向水稻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的方法对水稻进行人工补硒处理,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时期水稻各部位的硒含量。叶面喷硒可以提高水稻各部位的硒含量,潮土种植的水稻在400 mg/kg浓度处理下,大米硒含量达到最大值(3.23 mg/kg),黄褐土种植的水稻在400 mg/kg浓度处理下,大米硒含量达到最大值(1.84 mg/kg),黄泥巴种植的水稻在400 mg/kg浓度处理下,大米硒含量达到最大值(1.72 mg/kg)。不同土壤类型对水稻硒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张晶  李向民  孙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31-12033
[目的]研究叶面喷硒对水稻不同部位含硒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向水稻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时期水稻茎、叶、穗的含硒量。[结果]叶面喷硒可明显提高水稻中硒含量,大米硒含量随喷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稻叶、茎、稻谷和大米的硒含量分别从对照的0.85、0.14、0.12、0.03 mg/kg上升至5.48、1.32、2.01、1.37 mg/kg,分别增加了544.7%、842.8%、1 575.0%、4 466.7%。经施硒处理的水稻,低硒处理(50 mg/kg)叶的含硒量随采样时间的延迟前期降低,后期略有上升,其他处理叶的含硒量随采样时间的延迟而逐渐降低;茎和稻谷的含硒量均为随采样时间的延迟前期上升,后期降低。[结论]喷施100 mg/kg浓度的亚硒酸钠可满足富硒大米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富硒土壤上,针对土壤有效硼、锰、铜养分缺乏,设置津国有机硒不同喷施次数、不同喷施浓度、硼锰铜硒组合配置试验研究,探索富硒大米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期或齐穗初期用5 mg/L津国有机硒喷施1次则可生产出富硒大米;但在水稻孕穗期采用硼锰铜硒组合配置喷施既可提高大米产量517.5 kg/hm2,增产7.9%,且大米硒含量更高。因此,硼锰铜硒组合配置喷施应为富硒大米栽培的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富硒土壤上,设置水稻不同喷硒时期与浓度试验,研究其对富硒大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期或齐穗初期用津国有机硒浓度5 mg/L喷施1次则可产出较为理想的富硒大米,但水稻孕穗期喷施比齐穗初期喷施效果好。因此,水稻孕穗期用浓度5mg/L喷施为最佳时期和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10个省(区)富硒大米的微量元素(Ca、Zn、Fe、Se)含量以及质构品质指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硒含量符合国家富硒大米标准的样品占比达76.74%以上,低于国家标准的样品占比为6.98%,超过国家标准上限的样品占比为16.28%;大米Se平均含量以江苏最高(0.383 mg/kg),以宁夏最低(0.029 mg/kg);各省(区)富硒样品中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比例为92.75%~100.00%;富硒大米钙含量范围为34.50~50.07 mg/kg,锌含量范围为9.52~13.70 mg/kg。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地点的同一田块水稻的同一生育时期选择3种不同类型硒肥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CK),考察不同类型硒肥对水稻富集硒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富硒微生物将亚硒酸钠转化而成的华龙西科生物有机硒肥(处理3、处理4)效果最好,稻米总硒和有机硒含量为0.3~0.5 mg/kg,达到DBS42/002-2014要求,不同地点、不同品种稳定性好且成本较低;处理1施用的是农希科牌硒肥,稻米总硒和有机硒含量不稳定,在0.15 mg/kg以下,或在0.5 mg/kg以上,达不到DBS42/002-2014要求;处理2施用的是硒之源牌硒肥,稻米总硒在0.15 mg/kg以下,且有机硒占比未达到80%,达不到DBS42/002-2014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富硒水稻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对水稻品种陵两优179和米两优89进行不同硒肥处理,观测不同硒肥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稻米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肥中加施一定量的硒肥,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稻米中的硒含量。基肥中加施硒肥处理的陵两优179和米两优89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只施基肥处理增加0.10万~0.19万穗/667m2和0.19万~0.62万穗/667m2、0.1~0.3 g和0.0~0.1 g、5.3~125.3 kg/667m2和97.3~108.3 kg/667m2,增产率分别为1.1%~26.0%和20.2%~22.5%。不同的硒肥处理对稻米的硒含量影响较大,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稻米的硒含量。基肥中加施硒肥处理的陵两优179和米两优89水稻的稻米硒含量分别为0.04~0.16 mg/kg和0.03~0.15 mg/kg。在施用硒肥10 kg/667m2时,陵两优179和米两优89稻米的硒含量分别为0.16 mg/kg和0.15 mg/kg...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丹寨硒锌米的优势产区,随机抽取丹寨硒锌米保护范围内的大米样本34个,分别测定样品中硒、锌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大米硒、锌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65、23.9 mg/kg,在丹寨硒锌米保护范围内所产的大米中硒、锌元素含量并非都符合丹寨硒锌米的质量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水稻叶面喷硒效应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在中稻和晚稻生长中后期喷施浓度为IOOmg/kg外源亚硒酸钠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殷汇镇土壤含硒量为0.56mg/kg,具有一定开发富硒米的自然条件;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施1次外源硒不高于100mg/kg浓度,可显著提高大米的硒含量,并在国家标准化粮食中硒含量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稻品种的硒富集能力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遴选硒富集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在安康富硒区域采集土壤和水稻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壤含硒量对稻米硒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份水稻品种平均硒含量达0·08 mg/kg,国丰1号品种在对应土壤硒含量达0·82 mg/kg 的最高水平下,稻米中硒含量达最高0·16 mg/kg;品种渝优35对应土壤硒含量达0·31 mg/kg 的较高水平,稻米硒含量却相对最低,仅为0·04 mg/kg;品种 D 优11号在土壤硒含量达0·31 mg/kg 的较高水平下,稻米中硒含量却很高,达到了0·14 mg/kg,说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硒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稻米硒含量随土壤含硒量升高呈增加趋势,有利改善稻米品质。综合品质指标,遴选出 D 优11号和徽优多系1号为品质和硒富集能力较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硒(Se)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采用40 mg/kg的亚硒酸钠在齐穗期开始喷施谷秆两用稻 201,使大米有机硒含量达0.27 mg/kg左右(P<0.05);同时米糠和高蛋白稻草的有机硒富集水平分别 提高3到4倍(P<0.05);为生产富硒优质米提供依据,为生产富硒食用菌提供了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酸性土壤硒有效性低,本研究旨在探讨石灰、磷酸盐及硅酸盐类土壤改良物质对酸性水稻土硒有效性及水稻吸收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0.25 mg/kg硒基础上,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以及三者配合施用对水稻单株产量影响不大;对大米硒含量提升效果以石灰、硅酸钠及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三者配合施用的处理较好;酸性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高低依次为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残渣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交换态硒和水溶态硒。石灰、磷酸氢二钠处理显著提升易被植物吸收的水溶态硒及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降低难利用残渣态硒含量;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三者配合施用的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的含量。施用石灰以及施用磷酸氢二钠均可有效提升土壤硒的有效性,并促进水稻对硒的吸收,施用硅酸盐对土壤硒有效性影响不大,但能促进水稻对硒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以安康市不同种富硒水稻为原料,测定其水分、可溶性总糖、蛋白质以及重金属(镉、铅、汞)含量,研究富硒水稻中硒元素的存在是否会引起水稻中营养成分的减少或重金属含量的增加。结果表明,富硒水稻中的水分(8.047~14.055 g/100 g)、可溶性总糖(6.09~9.39 mg/g)、蛋白质(7.714~9.225 g/100 g)、汞(0.013 7~0.017 2 mg/kg)、铅(0.089~0.162 mg/kg)、镉(0.074~0.171 mg/kg)均符合国家标准。富硒水稻完全可以被人体所接受,并能够补充相应营养。  相似文献   

14.
采集湖北恩施4个地区的4种大米及相应的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土壤和大米中硒含量,并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测定了土壤硒的赋存形态,最后通过体外胃肠道模型方法探究了大米中硒的生物可给性,并对当地人群硒中毒风险进行评估,以期为当地硒资源的开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恩施地区土壤硒含量为0.15~5.42 mg/kg,水溶态硒所占比例最低,为1.41%~3.80%;残渣态硒所占比例最高,为36.1%~41.7%。大米硒含量为0.07~1.61 mg/kg;大米硒富集系数为0.22~0.48;大米硒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45.7%~56.4%,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58.4%~68.5%。鱼塘坝、长平、沙地、太阳河地区人均硒摄入量(PDI)分别为490、26、132、57μg/d,恩施鱼塘坝地区人群有慢性硒中毒风险,沙地和太阳河地区人群膳食硒水平为丰富,长平地区人群膳食硒水平为缺乏。  相似文献   

15.
硒矿粉对早稻陵两优211富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北恩施出产的硒矿粉(含硒量83 mg/kg)在江西丰城(土壤含硒量0.430 6 mg/kg)进行不同硒矿粉施用量(0、10、20、30、40、50 kg/667m2)对早稻(Oryza sativa L.)陵两优211富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硒矿粉能够增加水稻子粒与茎秆的硒含量,施用10~50 kg/667 m2硒矿粉的水稻子粒硒含量为0.113 4~0.255 0 mg/kg,比对照0.108 0 mg/kg增加5.00%~136.11%,施用40、50 kg/667 m2硒矿粉的水稻子粒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硒矿粉能够增加水稻茎秆的硒含量,施用10~50 kg/667m2硒矿粉的茎秆硒含量为0.312 6~0.361 2 mg/kg,比对照0.291 9 mg/kg增加7.09%~23.74%,施用50 kg/667 m2硒矿粉的茎秆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子粒和茎秆的硒含量与硒矿粉施用量呈正相关;茎秆硒含量高于子粒,不同处理的茎秆硒含量比子粒硒含量高41.64%~175.6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的镉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为镉污染农田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添加外源硒为对照(CK),设4个外源硒处理,分别为每千克土施用纳米硒0.5和2.5 mg/kg、亚硒酸钠(以硒计)0.5和2.5 mg/kg。于水稻灌浆期测定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收获前测定水稻光合指标,收获后测定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水稻根、茎、叶、糙米中镉含量和土壤中镉的形态,计算镉在水稻各部位的分配率和水稻体内镉的迁移率。【结果】与CK相比,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均显著提高收获期水稻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P<0.05,下同);除0.5 mg/kg纳米硒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外(P>0.05),其余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均降低土壤中可溶可交换态镉的含量,0.5 mg/kg纳米硒处理效果最佳,可溶可交换态镉含量降低16.0%。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能降低镉污染土壤中水稻对镉的吸收、运转和积累,2.5 mg/kg纳米硒处理效果最佳,水稻根镉含量降低26.8%,水稻糙米镉含量降低32.7%,镉从根到茎叶的转移率降低42.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在镉污染土壤中施加适量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镉的有效性,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运转和积累。每千克土施用纳米硒2.5 mg/kg阻控水稻镉积累的效果较佳,可作为镉污染区水稻安全生产的推荐技术。  相似文献   

17.
富硒植物营养素对超级稻产量及稻米硒含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叶面喷施硒植物营养素对超级稻(Y两优1号)产量和稻米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盛期、始穗期前3 d和灌浆初期各喷施一次750倍水稻型富硒植物营养素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1 317.55 kg/hm2,比对照处理增产865.15 kg/hm2,增产率达到8.28%;其稻米硒含量高达0.74 mg/kg,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灌浆初期喷施一次750倍水稻型富硒植物营养素的处理产量次之,为11 139.65 kg/hm2;其稻米硒含量高达0.72 mg/kg.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我国富硒土壤资源,以典型富硒区-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闹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闹热村富硒土壤及其上种植玉米样品硒和其它主要元素含量的测定、相关性分析等,对闹热村富硒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阳县闹热村富硒土壤的硒含量介于1.83 mg/kg-15.33 mg/kg之间,平均为9.56 mg/kg,约是我国富硒土壤标准下限0.4 mg/kg的24倍,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闹热村富硒土壤中的砷、镉、铜、镍、锌等重金属元素与硒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富硒土壤在开发利用时须重视和防范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风险与危害。闹热村富硒土壤上种植玉米的平均硒含量为3.37 mg/kg,是全国谷物籽实平均硒含量的10倍,最大铅、镉、砷、铬元素含量分别为:0 mg/kg、0.04 mg/kg、0.23 mg/kg、0.57 mg/kg,均低于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食用安全。富硒土壤中过量的硒抑制了玉米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这使得尽管闹热村富硒土壤中的砷、镉、铅、锌、镍等重金属元素含量都超出了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的限值,但并未对种植玉米造成重金属污染,这也提示硒元素在修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设计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氮肥、磷肥、钾肥和硒肥配合施用对水稻(Oryza sativa产量及外观品质及其吸收硒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是水稻产量指标变化的主控因子,施氮水平为150kg/hm2(以N计)时,水稻产量性状最佳。水稻主要外观品质也取决于氮肥施用量,在90~210kg/hm2施用量范围内,水稻外观品质随氮肥用量增大而改善。水稻各器官硒含量直接决定于硒肥的施用,施硒量为31.2g/hm2时,精米硒含量最高可达到0.29mg/kg,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富硒食品标准。综合水稻产量、外观品质和硒含量,施氮量150kg/hm2、施磷量(以P2O5计)150kg/hm2、施钾量(以K2O计)0kg/hm2、施硒量(以Se计)15.6g/hm2为最佳的组合,可达到水稻富硒、高产、高品质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水稻硒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广西正在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为了更好地开展富硒农产品工作,顺利推进玉林富硒水稻的品牌打造进程,摸清水稻施入硒肥的最佳量、时期、方法,探索水稻施入硒肥后硒含量的效果,实施了硒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喷施硒肥1次后,对产量没有很显著的影响,且产量没有随着硒肥施入量的增加而有很显著的变化;水稻喷施硒肥1次后,其硒含量都增加,且都达到富硒水稻标准(0.15~0.50mg/kg,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且小区(面积20 m2)水稻喷施硒肥4 g对提高水稻硒含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