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以玉米品种"白甜糯"和4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穗位、不同发育进度的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时小麦小花的发育进度对颖果结实率和单倍体胚诱导率有明显影响,单倍体胚诱导率以处于盛花期的小花最高(平均为22.3%),初花期次之(16.4%),始花期最低(11.3%);在同一个穗子中,中、上部,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24.2%、26.8%)显著高于下部小花(18.5%),说明在小花柱头发育较成熟时授粉,有利于提高单倍体胚诱导率。研究结果还表明,主穗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与次生分蘖穗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提高小麦×玉米产生的单倍体成胚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频率,采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室内离体培养法和田间常规杂交法诱导小麦×玉米单倍体,研究了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成胚率、环境温度对离体培养法成胚率以及T>10℃有效积温对常规杂交法成胚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就平均成胚率而言,室内离体培养法(23.6%)高于常规杂交法(18.1%),且以20℃、光照3 000 Lx、12 h/d、相对湿度70%条件下离体培养杂交穗14 d获得的成胚率最高(28.6%);授粉后足够的T>10℃有效积温是高成胚率的必要条件,获得最高成胚率的T>10℃有效积温在187.9~254.9℃之间;授粉后环境温度是影响成胚速率的重要因素,以20℃最佳。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广全 《麦类作物》1998,18(6):12-14
试验采用三种玉米类型,两个F2小麦杂交组合,研究不同玉米类型对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普通玉米组合胚产生频率在3.75%-7.02%之间(平均为5.65%),4个粘玉米组合在3.48%-8.10%之间(平均为6.54%),4个甜玉米组合为6.67%-11.36%(平均为8.70%)。不同类型的玉米对小麦单倍体胚的产生具有基因型差异,甜玉米〉粘玉米〉普通玉米,用100mg/kg的2  相似文献   

5.
6.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三种玉米类型,两个F2小麦杂交组合,研究不同玉米类型对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普通玉米组合胚产生频率在3.75%~7.02%之间(平均为5.65%),4个粘玉米组合在3.48%~8.10%之间(平均为6.54%),4个甜玉米组合为6.67%~11.36%(平均为8.70%)。不同类型的玉米对小麦单倍体胚的产生具有基因型差异,即:甜玉米>粘玉米>普通玉米。用100mg/kg的2,4-D、赤霉素、激动素、吲哚乙酸进行茎注射和喷施处理。结果表明,2,4-D茎注射处理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赤霉素、激动素、吲哚乙酸。茎注射2,4-D从10~200mg/kg均可得小麦胚,以100mg/kg为最高。当浓度为500mg/kg时,杂交穗枯黄死亡。  相似文献   

7.
8.
小麦单倍体育种是加快小麦育种进程、提高小麦育种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对小麦单倍体育种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比较,并着重研究和论述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玉米(Zea mays)杂交培育小麦单倍体的机制、方法和过程,以及取得的理想结果。还指出了影响单倍体胚和植株频率的各种因素。认为小麦与玉米杂交将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小麦单倍体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杂交晚稻不同基本苗对分蘖成穗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梦来 《作物研究》1998,12(3):9-12
1993年汕优桂99设置了每公顷60万,90万,120万,150万,180万两种不同基本苗处理。结果表明:群体成穗率随基本苗增加逐渐降低,且相关显著;群体平均每穗总粒数,实粒数随基本苗增加逐渐减少,并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生产上以每穴1 ̄2粒谷带蘖苗,通过提高移栽质量,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能提高成穗率,降低成本,最终达到高产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为了研究在小麦×玉米中亲本及2,4-D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将36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植株与4个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远缘杂交,杂交后用50、100、150mg·L-1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杂交穗,结果表明,不同小麦杂交组合远缘杂交的得胚率差异显著;不同玉米品种远缘杂交的得胚率总趋势表现为:爆烈玉米(9.9%)>糯玉米(8.9%)>普通玉米(8.2%)>甜玉米(4.6%);2,4-D对小麦单倍体的形成是必须的,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以100mg·L-1浓度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同时,2,4-D重复处理的得胚率高于一次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与玉米杂交获得小麦双单倍体系统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寄秧密度对杂交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对移栽本田后的生育效应分析,明确在本试 验设计条件下,较稀的寄秧密度,其秧苗单株带蘖多,干物重大,移栽后分蘖成穗率高,LAI大,干物质积累多, 每穗粒数多,从而为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秦德荣  潘启民 《杂交水稻》1994,(2):14-16,20
通过前期基蘖肥与后期穗粒肥的氮肥运筹比例的试验研究,阐明了杂交稻秧田和大田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及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适宜的前后期氮肥运筹比例为6:4。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性与同化物分配间的关系,以大穗型品种周麦1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分析了两种穗型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性及同化物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周麦16的小花退化、败育速率较豫麦49-198缓慢,且在小穗结实率、小花结实率和可孕小花结实率上均高于后者。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品种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多。经相关分析,花期完善小花(有完整绿色花药的小花)数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呈微弱的正相关,与穗茎干重比、穗茎氮积累量比呈显著正相关,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周麦16的穗茎干重比、穗茎氮积累量比显著高于豫麦49-198,二指标均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周麦16的开花期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与成熟期单位面积粒数分别较豫麦49-198增加3.85%和4.65%,且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水稻分蘖成穗率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弯穗型辽盐2号第3个品种为母本,直立穗型辽粳326等4个品种为交本,研究了水稻分蘖成穗率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辽粳326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最高为9.0,辽盐282次为5.0,特殊配合力以辽盐282/辽粳294最高为5.8;分蘖成穗率的广义遗传为82.5%,狭义遗传力为65.3%。  相似文献   

16.
玉米株高和穗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君  罗新兰 《杂粮作物》1995,(1):13-14,23
玉米株高和穗位的遗传分析王金君,姜明月,陈玉库,张丽颖罗新兰(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11016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110161)当前,理想株型已成为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研究构成株型各性状的遗传规律很有必要,而株型育种最终是为产量服务的,在玉米...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晴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 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 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相似文献   

18.
玉米穗位选择后的籽粒产量选择J.C.Burgess,D.R.West玉米数量性状的群体内改良选择方法是以有利于群体自身改进的单株或家系的表现,或有利于群体配合力改进的测交杂种后代为基础的(Hallauer等,1981)。Burton等(1971),G...  相似文献   

19.
关中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小麦赤霉病穗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中产壳玉米秸秆密度参数的灵敏度变化范围为0.09~0.13,为中等灵敏参数。利用2014年关中15个代表县以及杨凌1986-1992年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在75%以上。综合来看,此预测模型使用简单,预测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20.
烯效唑干拌种对不同群体小麦分蘖成穗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采用烯效唑干拌种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 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0~4、180×10~4、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后,公蘖前期(出苗50d内)烯效唑浓度越高,达到最大分蘖速度的时间越早,低节位分蘖特别是第1、第2分蘖的发生加快;分蘖后期(出苗50 d后)分蘖速度减慢,高浓度处理(40 mg/kg)的分蘖发生比低浓度提早10 d结束。烯效唑提高了孕穗后期单位面积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单株穗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中以20 mg/kg最优。密度不同,烯效唑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效果有差异,以高密度下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